《崇祯大明》第二卷渔家傲第八十一章羌管悠悠霜满地(一)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崇祯的设想,别说在整个大明铺开。
    只要能够在雍州和冀州贯彻执行下去,需要的人力物力都是不计其数的。
    时间一晃,就是半个月过去。
    推进工作依然艰难无比,不是又多少人反对,而是自己手上能做事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一些。
    到现在他的工程队,还是抓取的一个叫做张维国的人,担任着。
    此人在当时第二次朝廷大臣们谋划换皇帝的时候,没有参与,却也是知情不报,念在自己是在无人可用,才勉强拉了出来。
    至于看押黄立极他们的第一批修路人员,也不过是从罪臣之中挑出来的人选,当时的情形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此时也是一样。
    洪承畴和晁刚,也总算忙完了手头上的重要事情,赶到了京师。
    御书房中,对于货币改革暂时放一段落的崇祯,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新组建朝堂的地步了。
    这一次他不在从南京拉人过来。
    事实证明,南京的官员和原本京师的第一批换掉的官员,几乎是一模一样。
    就算是换个十遍八遍,也不过是旧瓶装旧水,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徐光启送来的火枪,你们的都收到了吗?”
    书房内这一次前来的人很多,都隐约的知道了一点,崇祯正在重新建立朝堂体系,从龙之功也就是这么来的。
    “收到了。”
    洪承畴和晁刚同时说道。
    两人对望一眼,都是以对方先说。
    崇祯瞄了一眼点名道:“就从洪承畴开始吧,有什么就说什么,承恩,拿笔记下来之后送到道院作参考。”
    “是,皇上。”
    王承恩应下,坐在最角落的一张桌子旁,早就准备好的笔和纸,看在历程更他们眼中都觉得这种事情,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习惯。
    记录下所有谈话的类容,然后整理成需要的精华,在接着讨论就是崇祯现在极力退岗的办法。
    崇祯认为自己不是很聪明,那就只能用笨办法,来达到聪明人的目的。
    “五千杆火枪,我和晁少将军已经平分了,现在在蓟通武装起来的火枪兵,一共有八千人左右,另外还有二十杆狙击火枪,虽然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可需要的士兵却要更加精锐才行。”
    “军队里有没有发现那些聪明人?咱们也要给年轻人多一些机会吗。”
    一场战役总会涌现出不少的能人,而这些可以说是大浪淘沙,真金练出来的有本事的人。
    崇祯看了一眼更加稳重的晁刚,心里一阵满意,在刚开始见到这人的时候,满身的刺,总觉得自己咯啊不起,需要更高的位置,所以才抢着和洪承畴出去赚取军功。
    磨练了半年,又进了一次军校,虽然学习的时间更短,就被再次派了出去,现在已经是淬火的上好钢刀了。
    “还是承畴先说。”
    此次崇祯已经不再称呼全名了,微妙的变化,即便是洪承畴沉稳的心性,也不由的一阵激动。
    对这个时代的军人来说,皇上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臣谢过皇上。”
    洪承畴也是不客气的说道:“我手下有两人,一个是我的传令兵刘体仁,另一个是参谋李过,这两人不管是在军阵上,还是指挥上都很有大局观,可以培养一二。”
    “那么晁刚呢?你有什么人要推荐的吗?”
    崇祯点头记下,才问向晁刚。
    “臣的手下,只有魏晨一人磨练出来了,另一位张存孟还差一点,不过臣在刘敏当中发现了几位很有天赋的人,不知可否推荐?”
    晁刚是很看好张存孟的,可因为某些原因,还是觉得张存孟不如魏晨成熟稳重。
    “哦?说来听听。”
    崇祯好奇的问道,内心的心上也越发浓厚,能够推荐出与自己无关的人,那就一种进步。
    毕竟大明的千里马还是很多的,缺少的只是相马的伯乐。
    “卫博厚是一个,他是蓟州本地人,母亲病死,父亲也在建奴入关之后,活活冻死,家里只剩他一个人了,读过书,懂得识字和数算。
    另一个就是在房山遇到的少年人,他叫苏广,家境还不错,听到蓟州遭了兵灾,自备刀剑跟着一起来打建奴的。”
    晁刚想了想自己让一个罪臣苏茂相,到现在还在主持蓟通的政务,人家也辛苦了这么就,还是要问上一句。
    “臣在流民当中,找到了一位罪臣,能力还算不错,已经征辟为蓟辽政务总督了,不知······”
    苏茂相此人,崇祯自然知道,晁刚给他写过书信,说明过情况。
    “能力不错就暂时用着,俸禄不要克扣,既然知道悔改,那朕就给他一个机会,他的罪免不了了,他的子女可以享受大明百姓的权益。”
    大明百姓的权益,就是说可以做犯法之外的任何事情,不算是罪民。
    以后无论是科举,还是做官,都不会受到他父亲的影响。
    “臣代苏茂相谢过皇上恩德。”
    “孙传庭和卢象升距离太远,手上的兵力不多,还需要镇守山海关,过段时间,晁刚你再训练一万士兵,去把那两人换下来,然后让他们回来开会,顺便推举一些聪明人。”
    崇祯想了想接着又道:“队伍中有没有伤残的士兵?有的话让他们赶快转业地方。”
    “有大概一千人左右。”
    战争能够不死人,只是伤残而已,不在适合当兵,这样的人本身就已经证明了他们的勇武和功勋。
    崇祯用起来也放心。
    “这件事情,李长庚来负责安置工作。”
    一场御书房会议,开了整整一天,就连吃饭都是有人送过来的。
    记录会议内容的王承恩,已经写满了一摞纸张,墨汁都已经研磨了好几次。
    总算是敲定了一些重要的事情。
    只有民生问题,依然是没有更好的办法立刻展开。
    第二天。
    御书房就多了一人。
    秦良玉也被招了过来参加会议。
    朝堂现在是个空架子,没有朝臣自然也就没了朝会。
    “秦将军第一次参加这种临时的会议,不用拘束,在大明可是很少有像你这样的女性,上次我让人给你带回来的任命诏书,看了没有?”
    崇祯对待秦良玉,可是真的客气。
    女将军在整个历史上都是一个稀罕物,而且人家的军功也是实打实的。
    “回皇上,已经看了,就是不知道这个副部长都是管的什么?”
    秦良玉前几天被两位皇后,邀请出门查看工厂的时候,已经提前说了今日要干什么。
    虽然总绝得五十多岁的老太婆,坐在一群男人之中,总觉得怪怪的,可还是要问清楚这个副部长目前是个什么职务。
    毕竟可是连两位皇后都不知道的。
    在秦良玉出口询问的时候,她敏锐的发现,包括李长庚在内,所有的人眼中都有一种吃惊的情绪。
    虽然掩饰的很好,可还是被她给捕捉到了。
    心里暗自惊诧,看来是个了不起的位置。
    “副部长的位置,就是军部副部长,目前我想让你管理的就是军医这一块,哦,是全国军医,下辖每个州一个军医院,每个军区所有的医疗兵派遣和培训,我知道你们女人都心细,这件事情一定能够做的很好。”
    崇祯说的很清楚,生怕秦良玉刑部明白其中的道理。
    接着又道:“你可以这么认为这个位置相当于以后朝堂上的各部门尚书官职,只是限定在军队而已,暂时军部也只有你一人担任副部长。”
    这么一说秦良玉吃惊不小,她都弄不明白,崇祯为何放着那么多大胜仗的少将军们不封赏,却是要把她给提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马家一门英烈,包括秦将军也是,这些可都是功劳,不要觉得自己配不上,要知道我读《杨家将》的时候,知道了马家的故事,可是早就想要见上一面了。”
    崇祯不想自己的队伍中,出现一些不是很好的声音,特意点出了秦良玉配的上这么一个职位。
    秦良玉一怔,当兵打仗,本就是武人应该做的事情,自从他的丈夫去世之后,心里也有过彷徨,更有过愤恨。
    可此时此刻才明白,是自己的丈夫生的太早,遇到的皇上不对。
    而不是他们一家子做的差了。
    此时的君臣礼仪,可不是崇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混账东西混入其中,可对一个功臣良将的肯定,是可以让人背着甘玲,自带兵器的上去和敌人死战的。
    洪承畴低着脑袋,想着心思。
    实在是不好意思啊。
    他是儒家出身,当年的事情也是有所耳闻,其中的权利搏杀,和几十年前的戚家军的破灭简直是一模一样。
    只有他真的而做了少将军,才能明白其中的手段有多恶心。
    这也是曾经有不少人,暗中找上他,说是不能让皇上继续迫害儒生,而他从来都没有答应的原因。
    思绪一飘,飘到了山海关,想来孙传庭和卢象升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拉拢吧。
    “承畴,你是想要在冀州做冀州军区的冀州将军,还是想要去边防上,做卫国将军?”
    崇祯解决了秦良玉心中的疑惑,接着就进行了下一步的安排工作。
    “冀州将军总领冀州的军务,以后,大明就重新分为九州,每一个州,一个总领军务的将军,不受当地官员的节制,只归属军部管理。哪怕是军队里面有人犯法了,也是由军部的军事法庭来判处。”
    听着这种和原来大明兵部不同的划分方式,分明就是在提高军人的地位。
    而且这种提升,是从根本上和文臣进行了切割。
    两家的事情,就是各管各的,就算其中起了矛盾冲突,也只扥找皇上来解决,而不是在朝堂上让内阁首辅来判断谁对谁错。
    “卫国将军是做什么的?”
    洪承畴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么一个官职。
    “卫国将军就是不管国内,只管边防,比如说:朕要在辽东设置一个辽东卫国将军,全权负责辽东的军务,也就是说九州将军负责国内,而卫国将军则是负责保卫国家,另外也有机会打出去,总是就是灵活性更高,更容易得到军功。”
    说明白了一些事事情,也就明白了两者之间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算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