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卷渔家傲第七十三章浊酒一杯家万里(七)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听到崇祯的话,周玉凤才正切的感受到,为何张嫣会偶尔看她的眼生羡慕了。
    或许人家早就已经察觉到了这些问题,一直过得糊里糊涂的也只有她一人而已。
    瞬间就原谅了崇祯把她一人扔在京师的孤单和恐惧。
    “最近是不是很想我?”
    崇祯嬉皮笑脸的搂着周玉凤,低着头问道。
    “哪有,尽说瞎话······”
    周玉凤一句话还没说完,崇祯忽然发现近在尺尺的诱人小嘴,对他有种莫名的吸引力,心中想着,立刻就行动了起来。
    此时是崇祯三年。
    元月份的时候,天气还很寒冷,天津卫的气候更甚。
    不多对于跟着崇祯一起来的那些士兵们,以没一谈训练的次数来说,完全就是热身之后,根本就没多少感觉到寒冷。
    虽然现在只有两座水泥厂在兴建,道院还没有派人来实地考察,如何建设造船上,可那些商船,却全部都被改装成了捕鱼船。
    生意可以不做。
    吃饭却不能不吃。
    所以食物还是第一要义。
    所幸天津卫的三卫所解散之后,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当地。
    再加上本就滞留的一些人口,一时间还能再勉强运转一间鱼干厂。
    至于那些盐场,在重振看来已经不合时宜了,除了会让人多发病通之外,一点都不够卫生,而且产量底下。
    只等着水泥产改建成之后,可以一边修路,一边重新建立一间盐场,到时候可就要群不配备新人了,而且必须是那种制盐有诀窍的手艺人。
    当然这短时间内,他还派了人手,去往蓟州和通州,让洪承畴和晁刚,多迁移一些人口过来。
    充实天津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不但要派士兵防守,更要有相关的产业,才能守得住这一片地方。
    在崇祯的印象中,工业从来都是最吸引人的一种产业。
    他前世的那个世界,沿海城市那一个不是富得流油,只有这个时代的人,还么有认识到这种天然的地缘优势。
    这几天,崇祯的生活过的很舒坦,
    白天有手下送来的海产品,大补身体,晚上就能找到最好的途道全力的宣泄出去。
    恍然间他都有种错觉,
    似乎这样也算是在锻炼身体,最起码睡觉的时候安稳多了,就是早上早起的时候,双腿有些发软。
    不过这些都是无伤大雅的小问题,只要腰不困,一切都好说。
    王承恩在见到皇上心情颇好的时候,立刻就说了一件大坏心情的事情。
    “你是说,皇后一个人从京师跑过来找我,就是因为那些不能生育的流言?”
    崇祯不用去想,就知道这些流言的被后,有着怎样的算计。
    此时他站在海边的沙滩上,远处几名户外远远地跟着,李定国很忙,陪着他的也只有刚刚闲下来的王承恩。
    其实也不算是闲下来。
    而是被皇后的侍女小兰一番话给惊的,不得不前来高所皇上。
    最近崇祯着快活,却很少像其它的事情,而周皇后也从未曾在他面前提起过这些。
    毕竟其中涉及到了国丈周奎,不管是从人情还是礼法,总是要避讳一下的。
    “看来咱们这位国丈,还真是没脑子。”
    崇祯本就对周奎不爽,在曾经原来的历史轨迹上,这人不但是出名的吝啬,还是出名的无情。
    连自家的亲外孙都能出卖的人,能有多高尚。
    若不是他女儿周皇后知书达理,加分不少,谁认识周奎是谁。
    王承恩就当没听到,国丈再不堪,那也是皇上的老丈人,皇上可以骂的,旁人就不行。
    “还有什么事情,全部说出来听听,总听皇后说王冲那小子不错,这次回去了可要好好的给他点赏赐。”
    崇祯也是唏嘘不已,连他也没想到,此人只是用银子捐了一个官职,自己就是看他可怜被骗了所以才留下。
    没成想,人家真的干出了一番大事。
    心中暗道:果然,大明的人才是有的,缺少的只是发现人才的一双慧眼。
    想着得意处,很快就忘了京师流言的不快。
    反正在原本的历史上,周皇后可是很能生育的,只要他的努力次数多了,也一定能成。
    “还有就是四川蜀中的秦良玉前去京师勤王了,据说带着的是她的两个儿子。”
    王承恩亦步亦趋的跟着,在沙滩上留下了一连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秦良玉啊。”
    崇祯看向远方,天空无雪,有轻柔的海风吹过。
    海面卷起一层层的细浪,没看到海鸟飞来飞去,只有偶尔从远处传来隆隆的惊雷,那是海浪出泵礁石发出的声音。
    心中的思绪却已经飘远了,在没有听到秦良玉这个人名的时候,他都快要不记得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女性之一。
    大明最忠诚的臣子,不但在守护大明,也在守护者整个四川。
    就算是之后的下一个朝代,那么黑大明,都没有办法黑掉一个女性的民族英雄,不管从任何一个叫来说。
    秦良玉真的很了不起。
    纵观历史,又有几位这样的女性呢?
    真的是不多,就算是他的历史学的不好,也隐约觉得一双手都能数的过来。
    只可惜,遇到的皇帝不行,一生的命运也就注定了坎坷。
    王承恩不知道皇上忽然间想到了什么,突地感慨良多,眼神飘忽的看着远处,他也看了两眼,没有任何的发现。
    又等了一会才接着道:“秦良玉散尽家财,到了京师,要不是她带了足够的粮食,蓟通两地,绝对要饿死不少人的。”
    崇祯听得认知不值得点头。
    曾经他只是从书上看到了秦良玉的事迹,现在却是在听人说活,往后更是有可能见到真人。
    心里就是一阵激动。
    老天爷到底是对大明不薄,才有这样的英雄来到人间。
    只可惜到底是没办法力挽狂澜,而且猪队友真的太多了一些,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你说我该给秦将军什么赏赐为好?毕竟为国尽忠这么多年,怎么能薄待了有功之臣?”
    崇祯想来想去,还真没啥好东西送给人家。
    石柱宣慰使是世袭的,官职人家也一样不缺,银子更是看不上,要不然也不会散尽家财去京师了。
    “算了,问你也是白问,等以后想起来了再说,不过要先给她一个军部副部长的官职。”
    崇祯小声的自言自语的一阵。
    而跟在身后的王承恩差点就忘了说话。
    实在是让他太震惊了一些,压制到现在军部的副部长,到目前还没有一个,就连立有战功的洪承畴,孙传庭和卢象升,也不过是一位少将军,根本就不够格。
    震惊只是一刹那,王承恩立刻就收敛了心思,只是记下了,以后面对秦良玉多点尊敬,可不能怠慢了,算是提早结点善缘。
    “还有就是听小兰说,皇后娘娘要给张皇后报仇。”
    “报仇?从何说起?”
    这次崇祯是真的很诧异,在皇宫之中,可没听说张嫣和谁有仇啊。
    即便是真有仇,以她现在的身份,也只需碾压过去就成,还需要顾忌什么?
    “据说是客氏和魏忠贤合伙,让张皇后没了太子的。”
    这些事情,虽然由于当年明熹宗朱由校已经杀了不少人了,整个皇宫之中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很少,可毕竟是做过的。
    总会留下一些线索。
    而且当事人还是张皇后本人,那还能不清楚其中的内幕。
    “张皇后的事情,你应该有所耳闻,说来听听。”
    崇祯心底一惊,客氏和魏忠贤,现在干活干的还不错,他还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好的迹象。
    和他原本记忆中的形象客氏判若两人。
    要不是这次王承恩再次提起,很可能还会把这两人重用下去。
    “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张皇后怀有身孕,突然腰痛,要找一个会按摩的宫女来按摩。客氏害怕皇后产下皇子,出了个主意,让魏忠贤安排自己的人冒充,在为皇后捻腰的时候故意重手捶打。致使张皇后生下死胎。
    也就是后来被册封的怀冲太子朱慈燃,而张皇后自此再未生育。
    后来熹宗想是意识到魏忠贤、客氏与张皇后的对立。他不愿惩办魏忠贤和客氏,当然也不希望魏忠贤伤害张皇后。
    但是,魏忠贤得知此事后,大怒。第二天,熹宗在便殿搜出几个人带着兵刃。此事自然非同小可。熹宗本人也大惊,命令将这几个人交给东厂审讯。
    于是,司礼监秉笔兼掌东厂太监魏忠贤便借机诬告张国纪,说张国纪想弑君,然后······”
    然后了好一会,王承恩还是没法说出口,只是眼神不断地在崇祯身上扫了几下。
    崇祯听得认真,自然看出了王承恩的为难。
    “然后立了朕为皇帝。”
    翻开记忆,可以看到崇祯当时见到张嫣的场景。
    只是因为太过模糊,而慢慢的忽略了过去。
    张皇后当时极力说服了明熹宗将皇位传弟。而他自己却孩子推辞,若不是张嫣自屏风后走出,说:“皇叔义不容辞,且事情紧急,恐怕发生变故。”
    他自己的前身,还真有可能放弃了做皇帝的机会。
    不过只要现在仔细回想,皇兄明熹宗对于张皇后,始终爱惜。哪怕是在他临死之时,将张皇后托付于自己的时候,还说:“中宫配朕七年,常正言匡谏,获益颇多。今后年少寡居,良可怜悯,善事中宫。”
    而他自己自从真正的登记之后,却忘了有这件事情,总想着如何保全自己,实在是不应该啊。
    “是朕对不起皇嫂。”
    崇祯低着头,看着脚下被踩出来脚印,上面的干净的浮沙被踩陷之后,就是湿漉漉的沙地。
    他没有再说什么豪言壮语,一定要怎么怎么。
    可王承恩却能感受到一阵阴冷的杀意,心里想着,这次要是皇上回京,客氏和魏忠贤一定会死。
    “还有没有其它的消息?”
    崇祯眼神闪烁,小兰他见过,不是个有心计的侍女,能够让她说出这番话,肯定是有人交代的。
    而能够让小兰信任的,并且能够接触到的人并不多。
    田守新是其中之一,很可能是这混账发现了什么,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