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卷渔家傲第二十四章塞下秋来风景异(八)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转眼十月份就在酷热的实践中流失了。
    而剿灭反贼的事情也几乎进入了尾声。
    王嘉胤、高迎祥、张献忠、王自用等人已经被追赶到了一处叫做郑州荥阳的地方。
    也不知这些人为何如此能跑,居然从陕西这一带,跑到了河南去了。
    不但距离远,而且河南那个地方的起义条件根本就不成熟。
    “嘿嘿,天下没了世家,却还有门阀,没了门阀,却又有了士大夫,不知道往后还会产生些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
    崇祯可不相信,一群起义军,能够在军队全力围剿之下,还能够神不知故不觉得跑路,这其中没有那些所谓的士子们的帮助。
    历来战乱都有这么一群自以为站在最高点,可以掌控全局的人,玩一些一天地为棋子的把戏。
    当然大多数都是给玩脱了。
    东汉末年是这样,然后“黄巾起义”席卷天下。
    大唐末年也是如此。
    现在是不是轮到他大明了?
    虽然崇祯对这个时代的文人下限很是不耻,可这些人明哲保身的能力真的可以让人刮目相看。
    小麦已经全部种上,一口口水井也都被打了出来,暂时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
    只需要等到明年四五月份,就能收获一波,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可不能让这些人全部闲下来。
    正想着,一路从京城赶来的徐光启,走了进来。
    如今在西安府周围可是建立了不少适合当地特色的厂房,其中容纳的人口多的不计其数。
    若是粮食突然有了缺口,要是暴动起来,很难镇压的住。
    徐光启不是军人出身,看不出其中的隐患,可皇上坚持如此,他也没有办法,只能照办。
    “皇上,您需要的水泥配方已经研究出来了。”
    配方同样是一个残次品,只知道大概的方向,就开始让人试错研究,好在道院改制之后,每一个有本事的人,都想要拿到一万两白银,和一个大学士的帽子戴戴。
    和之前不同的是,一开始这些人只关注一万两银子,直到皇上为了保住“火枪大学士”的帽子,不得已换了整个朝廷的大臣,然后这些人才幡然醒悟。
    原来相比于银子,这一个帽子似乎更加珍贵。
    这次来到西安府,也是崇祯先行把大概的选址做好了,才传书让整个道院全部搬过来,沾一沾十三朝古都帝王之气。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怕把这些技术人员,放在京城不放心。
    “哦!研究出来了?其中的工序复杂吗?让那些普通人能不能够生产出来?”
    崇祯一脸欣喜的连续问出了三个问题。
    水泥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修路就会顺利许多,而其中的好处,不用是哦就能明白。
    加快物流的运输,就能盘活这一片农业萧条的地方。
    不过是一种另类的社会财富的分配。
    把东南方向的多余粮食,可以用贸易的方式,让那些商人们给运输过来,然后以物易物,而不易现银交易,也就断绝了大部分投机取巧的行为。
    更重要的是,作为掌控者的他,能够清楚的知道每一种物资都会去往何处。
    而掌握了物资的流通方向,就能根据生产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估计出大概的利润多寡,从而杜绝了偷税漏税的可能。
    更能在西安府囤积足够的粮食,毕竟他所知道的历史,天灾是持续不断的,现在只是干旱,接下来还有水灾,蝗灾,只有手中有粮,他才能保证关中地区不会有反贼出现。
    只要后方安静了,不需要大明两线作战,他相信建奴绝对突破不了山海关。
    而只要相互消耗下去,大明遭灾了,他就不信关外会太平。
    到时候那些好不容易收拢的蒙古八旗之类的小弟,也会因为吃不饱肚子而出现内乱。
    徐光启自然不知道,崇祯一瞬间就想到了这么多东西。
    “除了几个关键点需要道院的人,其他的工序都可以上普通人。”
    “好!不知这一次是谁研究出来的东西,要好好的奖励,还是老规矩,一万两银子和一个大学士头衔。”
    崇祯心情不错的笑道:“传说中有九天玄女盗息壤,现在又有人从老天爷的手中拿到了这种神物,就叫他息壤大学士吧,这种水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本土神话中的许多名字,都很不错,现在轮到他起名字了,可不能叫的土拉八几的让人觉得不够高大上档次。
    “是,皇上,臣下这就去办。”
    徐光启一阵振奋,自己的道院里又出了一位大学士,这可在想着内阁靠拢啊。
    “哦,对了,那人叫什么名字?”
    在徐光启转身要走的时候,崇祯忽然发现自己兴奋地,连人家的名字都不知道。
    “他叫陈垒,此前是干的土木,专门给修皇陵的。”
    崇祯“哦”“哦”了两声,修皇陵最怕的就是进水,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人,都是高人。
    这么一想自己的手下,人才简直不要太多。
    重要的是这些人还都不是历史上出现过的。
    **
    在历史上荥阳大会是个转折点,而其中的主角是李自成,不过那是崇祯八年了。
    后世的一些文献都显示,荥阳大会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不存在的事情。
    可现在王嘉胤他们被追的慌不择路,走走停停的也到了这个地方。
    在另一个历史上,王嘉胤可是几百洪承畴的人,可在这一次却是拿洪承畴一点办法都没有。
    人物还是那些人物,可时间变了,一切都发生了不可你转的变化。
    本来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大概只坚持了一年的时间,还没有成为席卷之势,就走到了明日之黄花。
    荥阳县城的一间奢华的房间里。
    这里曾经是本地最富豪的一位退休官员的住所。
    此时王嘉胤、高迎祥、张献忠、王自用等人正聚在一起商量着如何突围的事情。
    “大明的火枪队当真厉害,咱们攻破县城得来的铠甲都抵挡不住,诸位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王嘉胤环视一周,在座的一共十二人,几乎是现在全国的反贼首领都在此地了。
    若是荥阳失陷,想来短时间内,就再也不后又起义军出现。
    “火枪队是很厉害,可他们的人也很少,只要能够确定哪些人出现的位置,咱们就能从别的地方突围出去。”
    高迎祥(1591年~1636年),字如岳,陕西安塞(今陕西延安市安塞区)人。
    历史上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第一代闯王。
    善于骑射,膂力过人。崇祯元年(1628年),率众起事,自称闯王。进入山西境内,成为王自用“三十六营”主要将领之一。王自用死后,各部渡过黄河,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参加荥阳大会,成为十三家七十二营民变队伍之首。带领李自成、张献忠东征,攻破凤阳,毁掉明帝祖陵。
    可惜此时他就没这个好命数了,虽然王自用还活着,却也因为自己的能力脱颖而出,在此时有了一席之地。
    “哼!咱们这位新皇的心思,可真是毒辣,我听到一些文人书生们说,朝廷是不建议杀戮太盛的,可他到好,居然赶尽杀绝,连给咱们投降的机会都没有。”
    张献忠知道自己的说法是胡搅蛮缠,你都造反了,还指望人家仁慈。
    可心里的不爽,加上对前路未知的恐惧,让他不得不找一些话头,来纾解内心的苦闷。
    “行了,别发牢骚了,还是尽快想办法,怎么活命要紧,我觉得要是再拖延下去,咱们的手下都快要跑完了。”
    王嘉胤无奈的说道,对于在哪里能够吃饱肚子,最底下的人,可是最在意这个,至于如何推翻大明,实行“均田免赋”,可是从来都不怎么在意的。
    “咱们杀的文人太多了,现在已经没有谁傻得会和咱们合作了。”
    高迎祥见到王嘉胤的目光落到了他的身上,不由得开口说道。
    记得他们刚刚起势的时候,简直是威风八面,城外有人指路,城内有人开门投降,很少有抵抗到底的。
    可随着胜利的次数增多,底下的人,心思就变了。
    夺人钱财还说的过去,抢一些粮食也是应该的,可见到了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也要去抢,从本质上一次正义的造反行为,就成了地痞流氓打家劫舍了。
    当时没有好好的约束军纪,现在已经尝到了苦果,怎么不让人叹息。
    “我看要不咱们坟头逃跑如何?找不出破绽咱们只有赌命,谁运气好活着,谁运气不好,就遇到火枪队。”
    王自用说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至于让谁去牺牲,在这个节骨眼上,可不会有人提出来。
    “好吧,只能这么办了。”
    王嘉胤立刻拍板定下,也不管对与不对,有办法,总比干坐着强吧。
    几人分配好了东南西北四门,就各自散会回到了自己的队伍当中。
    高迎祥刚刚进了西边的一处大宅院,迎面就匆匆走来了一人。
    “自成,是不是有什么急事?”
    迎面走来一人正是还没有多少名声的李自成,在半个月前凭着自身的军事才华,娶了高迎祥的女儿。
    于是两人的关系,也就成了岳丈和女媳的关系了。
    而这样也更加让高迎祥的势力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远在西安府的崇祯还不知道,自己没有进行驿卒裁撤,李自成依然去做了反贼。
    只是这一次是因为自己好赌,输得一干二净,回去的时候又被自家婆娘嫌弃,自己把工作给辞了。
    给的工钱太少,可养不起他这种花钱大手大脚的人。
    “俺正要去找你呢,半个月前咱们不是吃了一次败仗吗?我那个外甥李过,因为受伤被俘虏了,刚才传信过来让咱们突围的时候,不要走东门。”
    “李过?”
    高迎祥对于此人也有些印象,可最深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小屁孩勇敢的给他舅舅殿后这件事情。
    “他人太小,会不会被洪承畴那个老贼给利用了?”
    “俺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才觉得这是咋们的机会。”
    李自成自信的说道。
    “你是说,咱们可以反期道而行?兵法上有那啥,说是虚则实之,实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