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二卷渔家傲第二十一章塞下秋来风景异(五)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背脊冷汗直流的孙传庭,见到围着的众人总算走开了,提着的心才真的放了下来。
    不真切的了解,很多事情全凭猜测真的要不得。
    在京城的时候为了怕饷银不够,还额外的多算了一些人。
    到了实际面对,才知道底下的人到底有多狠,完全是把这些边兵不当人看,拖欠的数目大的他都切着都是目瞪口呆。
    进了遵化成王应豸才带着一应属下,一脸热情的跑了出来进行迎接。
    “本官在最好的酒楼背了一桌酒菜,请务必赏脸赴宴。”
    王应豸是真的很感激孙传庭,可孙传庭却看着他仿佛看着一个死人。
    “赴宴就不必了,本官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办。”
    王应豸一脸的不快,他一个文官,拉下脸面前来迎接一名武官,那可是给了他大面子,若不是自己抱着的大腿魏忠贤如今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
    而孙传庭据说和魏公公的关系还不错,此刻他应该还在遵化府县衙坐着呢。
    不过想到外面的贰拾万两银子,心头就是一阵热乎,任何的不快,看在银子的份上也都没有了。
    “赴宴也不过是个幌子,其实要我说,那二十万两银子,就不该给那些当兵的,你看现在事态也平息了,咱们是不是像个办法,把那些银子在要回来?”
    王应豸眨巴眨巴眼睛,手指头动了动,感觉像是在数银票。
    “银子要回来?怎么要回来?”
    孙传庭真的很好奇,这人的脑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
    又是怎么当上这么大的官的。
    若是大明遍地都是这种货色,他都不知道,整个国家还会不会有明天。
    “咱们办一场宴席,用毒药把他们放到,然后就说他们造反,反正孙将军手中有兵,刚好一阵乱杀,咱们不但银子得了,将军你还能落到一些军功,你看着一石二鸟的洁厕怎么样?”
    想来王应豸也是想了好久的,此时说出来,还是一脸的的一模样,就差写着“你快夸我呀”五个大字。
    孙传芳眼神一缩,他从未曾想过,世上有这么大胆的人,而且是个文人。
    都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
    可这些人要是想要毁掉一座江山,只要刑法不苛刻,怕是连五年都用不到。
    一起跟着的那些官员,有的抬头望天,有的低头看脚下,更有的在左右观望,仿佛在体察民情。
    却没有一人上前阻止这个说法。
    而跟着孙传庭来的那些士兵,一些目瞪口呆,一些颇为不耻,然后眼神示意自家的统领千万别上当。而剩下的则是怒目而视。
    孙传庭心底一寒,深吸一口气,暗道:果然让皇上给料中了,整个遵化从上到下已经烂透了,刚好还欠了不少人的粮饷,只要拿下这些做官的,抄家之后想来还有剩余。
    “王应豸接旨。”
    孙传庭不在迟疑,立刻拿出怀中早就写好的圣旨,本来只打算抓王应豸,现在不得不扩大规模了。
    只是不知这一次过后,来遵化做官的,还敢不敢在粮饷上下黑手。
    王应豸一愣,只能乖乖的跪下。
    那些都当自己不存在的官员,也都忙不迭的下跪,等着接旨。
    “奉天承运······”
    (诏书内容就不写了,懒得编。)
    大概的意思就是要逮捕整个遵化的大小官员,然后抄家问罪。
    而这些流程统一的都和京城的那些大臣们一样。
    王应豸听完之后,身上的冷汗,刷的全部都出来了,孙传庭身后的那些火枪手也立刻开始上弹丸,装火药,然后围了上去。
    **
    离遵化最近的京城,在孙传庭解决了粮饷时间之后,黄爌就得到了准确的消息。
    老头子也是一阵无语,那些新任命的官员,也一个个的埋头干活,不在说话。
    实在是给他们文人丢脸啊。
    下毒这种事情都能想得出来,该说他见钱眼开,还是利令智昏呢?
    不过眼看着又是一个重要府衙全部换人,心头就是一堵,想要发几句牢骚,都已经不敢了。
    实在是有些人做出来的事情,真的能够成为古今奇谈。
    坤宁宫的两位皇后,在崇祯走后虽然没有出宫门一步,可一些外面的消息,也是能够知道的。
    毕竟还留下了骆养性,曹化淳他们,让魏忠贤也不至于一手遮天,一家独大。
    据说当时魏忠贤前去请罪的是时候,周皇后还把她心爱的香水瓶子砸了出去,让魏忠贤的额头上多了一道口子。
    还据说若不是看在魏忠贤对新皇还算忠心的份上,当场就要被押入大牢,听后会审。
    此事一出也让不少停留在京城的文人,大叫可惜了一个搬到阉臣的好机会。
    崇祯得到消息的时候已经九月底了。
    快马加鞭送过来的。
    当时看的时候,还心里一阵乐呵,世上居然又这种奇葩,可在乐呵过后,又是一阵绝望,若是建奴的对手都是这种猪对手。
    那么整个汉人被当做奴才养着,就是一定的了。
    把消息又给杨鹤送了一份,没想到老人家居然气的躺在了床上,差点起不来。
    “世上竟然还有这种无耻之徒。”
    杨鹤一边咳嗽,一边用拳头捶着床沿。
    崇祯好一阵安慰,才把情绪缓和下来。
    “你也看到了,现在整个大明已经烂透了,如今只有变法才能把国家延续下去,不知杨老可有人才推荐给我去执行这件事情?”
    杨鹤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才来时崇祯刚刚流露出想要启动诸子百家的念头,他就已经察觉到了,当时是极力反对,未曾在西安府进行试点。
    现在有了更加现实,也更加强大的理由,他也没有办法阻止了。
    “我儒家真的就一无是处?”
    杨鹤虚弱的声音,从喉咙里挤出,有气无力的问道。
    “我也不知道,不过能够流传几千年未变,也是有他存在的道理的。”
    崇祯曾经是个小市民,现在虽然做了皇帝,对学术之间的那些东西,真的不了解。
    启动所为的诸子百家,也都是前世在网上浏览的那些键盘侠们说的,至于到底有没有用,他不是很清楚,想来就算用出去,也不比现在的局势坏到哪里去。
    “张明鹤已经下去做屯田开荒,修建水利的活了,现在只有李长庚、薛国用、袁应泰三人可堪一用。”
    崇祯瞧着杨鹤不想在说话,也知道一些官员的底线,实在是刺激到老头了。
    一个守规矩,讲道德的老人,把他的一声都献给了他的国家,回过头来一瞧。
    吆喝,后面还有这种人存在。
    这让他的努力看起来真的像傻子。
    毕竟旁人都在捞银子,视人命如草芥,而你自己却在逆流而上,装什么正人君子。
    崇祯从杨鹤的府邸出来之后,抬头看了看天色。
    秋天本事多雨的季节,到现在还是万里无云,想来是近期不会在下雨了。
    就是不知道挖井取水的事情进展如何了。
    很快一份简单的招贤令,就从西安府开始,向四面八方传递。
    其中的内容,却很奇怪。
    不是召集文人,而是在召集各个行业的顶尖高手前去做官。
    还注明了,每一种手艺,应对的是哪一种官职,俸禄多少,权利划分的也很详细。
    疑惑者有之,嗤笑者更多,就是没有人前来。
    似乎大明朝廷的信誉,已经真的不剩一点了。
    “麻城李长庚,见过皇上。”
    “洛南薛国用,见过皇上。”
    “凤祥袁应泰,见过皇上。”
    李长庚和薛国用,袁应泰三人在崇祯除了杨鹤的府邸,立刻就召见了过来。(正史中薛国用和袁应泰已经死了,这里只是借用。)
    最近三人一直跟着杨鹤处理政务,由于是接触的最底层的政务,才能够以小见大,看出中微妙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只要时间越久,改变的就会越多。
    而看得越是细致,心里的真就就会越多。
    只觉得杨鹤杨大人处理政务的水平,真的是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可在几次的吹捧之下,才知道其实另有其人。
    在今日之前,他们可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人竟然会是当今的皇上。
    一位继位勉强一年,年岁刚好十八,从没有了解过底层生活的人,却能够做出这种最适合底层人的长远规划,真不知道当年孙承宗老先生到底是怎么教的学生。
    而这三人,崇祯也在私底下了解过,若真的而是烂泥扶不上墙,即便是有杨鹤的推荐他也不会重用。
    “免礼,免礼,诸位都是杨老介绍过来的人才,俊杰,想来能够随朕一扫大明的颓气,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朕已经备好酒菜,请三位不吝赐教。”
    崇祯目光扫过,果不其然三人双颊涨红,一脸的感动之色。
    这种礼贤下士对于还处在底层和中层这个阶段的人,才是最有说服了,也最有用的。
    而最顶端的那些大臣们,可没有这种觉悟。
    尽管面子上装的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转个身就什么都忘了。
    恩义对那些人来说,还不如一张银票有价值的多。
    虽然此时已经离着春秋战国很遥远了,可对于读圣贤书的那些文人来说,那种君主为了名士执鞭的礼仪,也真的是很感动的。
    崇祯此时只是请了一桌宴席,更是亲自相迎,已经是殊为不易,更何况还有这种出自皇上之口的诚恳赞赏。
    难道没听说这位新皇可是走了一路,就换了一路的官员吗?
    在这种暴脾气的皇上口中,听到了这些赞赏的话,谁能不激动?
    据说远在外面剿灭反贼的洪承畴,接到了杭商的亲笔信,都激动地喊出肝脑涂地,死而后已的话了,更何况不上不下的他们三人。
    除了还在兴修水利分身乏术,没有来此赴宴。
    把酒推盏,酒宴之上三人的紧张已经卸去了大半,只觉得当今新皇平易近人,根本就是是外面盛传的不近人情。
    想来都是那些恶人心里嫉恨,胡说八道而已。
    只有崇祯的心里在思索着,整个大明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了,整个朝堂之上,老臣太多,虽然有才华的人也不少,和要是因为意外死了,谁又能接班呢?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