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第一卷卜算子第十六章知音有几个

崇祯大明最新章节目录
   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明朝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
    实行满汉一体,保护汉人,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增强兵力。
    一次正式的简单回忆,就在几位旗主之间,定下了满人的将来。
    尽管代善一击其他几位旗主,都有各自的不满。
    可在继承努尔哈赤入关遗志的时候,都选择了退让。
    “博克达汗(皇太极此时的尊号),进来来往蒙满的商队急剧减少,曾经和咱们做生意的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等人,据消息所传都已经被大明的皇帝给抄家了,如今咱们人口众多,粮草不足,很是堪忧。”
    代善知道事不可为,只有提出另一个关于人口生存的问题。
    是要保存汉人和蒙人的人口,还是要满人跟着一起饿肚子,是件很纠结的事情,虽然他们此时已经大侠了朝鲜,也已经让朝鲜成了他们的属国,可那个地方的人口和资源,一时半会也很难产出多少能够供应多少人的粮食。
    “商队减少,那就说明还有商队,高所那些来人,就说只要能够运来粮食和铁器,咱们出双倍的价钱。”
    皇太极想都不想立刻加价,银子再多,对于他们以物易物都很难有什么大作用。
    “现在来的商人,只卖粮食和铁器之外的东西,而且售价已经是原来的两倍了,还有咱们的皮货和人参,也比往年的价格压低了一半,到目前为止已经入不敷出了。”
    代善低着头,说着他最近整理出来的消息。
    局势的危机,也是他放弃和皇太极争端的一个理由。
    本来还以为大明新皇继位,他们的日子能够好过一些,然而人家只是一封密诏,就让他们多年的经营,化为乌有。
    “咱们京城里面的探子们和那些大臣们就没有一位向咱们说话的?”
    皇太极不相信,朝廷那么多的大臣们,就真的能够统一意见,放着辽东这么大的贸易市场不来赚取银子。
    代善尴尬的道:“大明朝廷的大臣们,已经全部换人了,听说那些换下来的大臣们正在各个县道上修路。”
    当时接到这份消息的时候,他也是大吃一惊,很难想象能够把满朝的大臣全部逮捕是个什么概念。
    对此他也不是很能理解两者政体之间有什么不同。
    只知道皇太极要是敢这么对付他,他的那些包衣奴才们一定会给他报仇雪恨。
    皇太极一怔,眼睛一眯,扫视了底下一眼,心头也是一阵意动,是不是也学着大明的皇帝来这么一手,好让他控制整个部落。
    不过随即就清醒过来,都是痴心妄想。
    “大明边军的那些统领们,难道也买不到粮食?”
    代善一阵迟疑,自后还是说道:“现在没有人敢卖粮食和铁器了,原因是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查清。”
    其实这件事情,是大明的内阁首辅暗中给边军放出去的消息造成的。
    这当中的手法,也有崇祯的暗示,他可不相信,这能凭借一旨密诏,就能让人乖乖遵守的。
    中原大地粮食减产,若是在胡乱折腾,是要饿死人的。
    没人想死,以前卖粮食为了银子,现在屯粮则是为了活命,所以只要到了辽东的商人,被发现装有粮食,绝对会人赃俱获的全部没收。
    这也是崇祯的密诏被执行的很好的原因。
    当然有一些为了银子,不管不顾的,只要是被人发现,也都是黑吃黑被干掉。
    “看来只有等待八旗修整完毕,打一次大明了。”
    皇太极想了一圈,居然只有这一个办法可以选择。
    “那也得六月份或者七月份了,可咱们的八旗子弟,在这个时间段的战斗力可不怎么样。”
    镶白旗杜度无奈的说出了一个满人普遍存在的事实。
    “咱们储备的粮食坚持到明年开春没一点问题,可以选择在冬季作战,这样胜率会高一些。”
    皇太极最后独断到。
    散会之后,代善肚子留下和皇太极宴饮。
    两人的关系根本就不想在旁人眼中的水火不容。
    “大阿哥,若不是有你从旁协助,我这个博克达汗的位置可不好坐。”
    皇太极一脸落寞的接着道:“不知道几十年后,还有多少兄弟能够跟在身边。”
    “几十年后的事情谁能料到,反正只要打仗就会死人,而且近来大明边军的变化很大,咱们也不能不防。”
    代善喝着酒,吃着羊肉,说着最近想到,看到的一些东西。
    “是啊,本来还在扩张的明军,一下子停滞不前,不知其中有什么深意。”
    皇太极自然是不知道崇祯的想法。
    中原大地,将要天灾人祸不断了,两头开战,在如今的情况下,都是吃力不讨好。
    “有什么深意如今也没办法知道了,咱们派往大明的探子们已经全部完了,想要再重新建立起来,需要花费的时间最少两年,而且还不能舍不得银两。”
    “银两不是问题,让人把人参皮货多卖出去一点,今年就要做好过苦日子了。”
    两人又聊了一下外面的形式,最后得出结论,人口太少,赚钱的买卖也太少,许多事情根本就周转不开。
    往后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
    自从建立了香水生产厂,周皇后也就有了工作,每天天不亮就前去查看作坊。
    到了天快黑了才回来。
    同行的还有张皇后,只不过张皇后的事物则是开了一家酒楼,和一间百货商店。
    生意都还不错,顺便解决了一些生活困难的人群就业问题。
    由于两人出宫的太过频繁,京城的治安立刻就上了好几个台阶。
    只要是地痞流氓全部抓了起来,送往工部尚书的工程队中服役,而那些阴暗角落里的孤儿们也都被找了出来,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活计,挣钱养活自己。
    而皇宫中的崇祯却在唉声叹气。
    地方大,人口多,虽然也是资源,可遇到灾年就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陕西一带的赈灾款项已经拨下去了,整整五十万两,跟着看守赈灾银子的就是田守新。
    如今的崇祯可不是另一个历史上的崇祯,赈灾银子还没有出了京城就少了一半。
    他现在可是盼着有人去打这批银子的注意呢。
    说不好还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然而连续换了两个县城的所有官员,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
    可人家却又换了另外一种玩法,提高粮价。
    让这一批赈灾银两,买粮的时候,就要多出三成的银子,他们也没有敢多要,却是在以这种方法试探新皇的底线。
    他几次想过亲自带队前去看看当地民生。
    却又因为粗暴的给朝堂换血,根本就不敢离开京城。
    在没有变法天下的时候,没有民众基础的时候,乱跑是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
    突地,魏忠贤捧着一卷文书,神色慌张的跑了过来。
    门口守着的王承恩远远见到立刻高声道:“皇上,魏公公前来拜见。”
    随即又看到紧随其后的内阁首辅黄爌,接着又道:“内阁首辅黄爌求见。”
    “让他们进来。”
    乾清宫中崇祯一阵头痛,还没想好怎么解决那些商人们抬高粮价的问题,现在似乎又出现了了不得事情。
    “皇上,陕北,府谷县王嘉胤造反了。”
    进门魏忠贤就跪倒在地上,高举着文书呈上,他曾经也是做过底层流民的,很清楚这样的事情发生,立刻就能纠结成一大片。
    现在他得到了准却的消息,却也意味着陕北府谷那一带估计已经没了。
    崇祯心头一颤,生怕听到李自成着三个字。
    听到是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名字,心里才多了一点安慰。
    连忙找出地图看了一眼,居然离着延安府很近,脑子一阵眩晕,别再搞出一个李自成来,他可就难受了。
    对于陕北一带的府军,他现在已经不抱任何的期望了。
    眼皮子底下的京营,都已经烂透了,更何况是远在天边对陕北。
    很快进来的黄爌,也说得是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是一个是奏折,一个是文书卷宗。
    “都想一想,为今之计,到底该怎么才能平息造反,有一点你要想清楚,就是他们投降可以,可我不接受诏安。”
    短短一句话,就把黄爌所有的话堵在了喉咙里。
    先看了一眼奏折,上面写的东西挺多,就一句话是有用的。
    那就是:王嘉胤在府谷造反,影响恶略。
    而魏忠贤呈上来的文书卷宗却详细的多了。
    “王嘉胤曾为边兵,后逃亡归里。因年荒乏食,率众起义于府谷。”
    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个王二造反,到现在都还没有平息,有愈演愈烈之时。
    “陕北的拿下官员是干什么吃的?这么大的事情现在才上报上来?看看这上面都说的什么?”
    崇祯把文书卷宗甩给了黄爌。
    黄爌只看了一眼,就觉得其中一项王二的事情有些熟悉。
    好在人虽然老了,可脑子还是很好使的。
    “皇上,王二造反,是有通报的,当时是黄立极接到的奏疏,微臣还以为都已经平息了祸端,没想到,没想到竟然还在。”
    黄爌也是吓了一跳,上一年七月份的造反消息,拖到了来年的三月。
    已经半年了,还不知道地方上到底有多糜烂。
    “王承恩,立刻让卢象升前来见我。”
    “魏忠贤,去内阁把王二造反的奏疏都给我找出来。”
    两人领命退下,只剩下了黄爌一人。
    崇祯在屋内走了两圈,然后站定,转身看着黄爌道:“说实话,我是不信任你们这些儒生的节操的,不要给我说道德的问题,若是你们真的像说的那么好去做了,整个大明的天下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黄爌尽管不服气,却也默认了这个事实。
    “若是陕北进一步出现恶化,我是要亲自带兵前去平乱的,不知你一人在京城,守不守得住这个道德底线?”
    崇祯进一步逼问,而黄爌却是面色难看的怒目瞪着崇祯。
    “你别看我,看你自己,也别怪我没提醒你,若是再有黄立极在时的那个样子,我不介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