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87》1587第九章屡辞不退的李成梁

大明王朝1587最新章节目录
   八月份的辽东还未转冷,李成梁已然捧起了参茶。
    人参在东北地界并非甚么稀罕物事,别说李成梁这样的辽东总兵,就是努尔哈齐小时候,也能把参须当零嘴吃。
    这几年人参在南方的涨价得益于各色商帮的崛起,晋商、徽商、闽商、龙游商帮,为了赚回运费个个把人参的功效吹得天花乱坠。
    努尔哈齐自然知道人参并无大用,但他见了参茶,总还是问候了一句道,
    “父亲近来身体可好?”
    李成梁呷了口茶,也没说身体好不好,反而道,
    “我年纪大了。”
    李成梁把温热的茶盏握在手心里,
    “这两年该退下来了。”
    努尔哈齐笑道,
    “父亲自万历十二年至今,在大宁堡、紧水河、沈阳和可可母林屡立战功,几番上疏请辞,皇上都固留不允,可见皇上看重父亲,看重李家军,更是看重‘辽人守辽土’,圣恩在上,父亲岂可……”
    李成梁打断道,
    “我是真想退了,万历十三年张学颜被劾致仕的时候我就想退了。”
    张学颜是张居正当政时期的户部尚书,曾为张居正奏列过《清丈条例》,“倒张”运动开始之后,言官御史纷纷弹劾张学颜与张居正、李成梁结党营私,又说李成梁妄传捷报、虚冒战功。
    努尔哈齐那会儿正忙着报复尼堪外兰,但是他大约也是知道前因后果的。
    李成梁和戚继光都是当年被张居正选中的边镇大将,一个镇守辽东,一个负责蓟镇。
    当时张居正对东北的战略构想是“蓟辽一体”,因此张居正一死,戚继光一退,李成梁就不可避免地在言官的奏疏中成了“张党”遗留下来的严重历史问题。
    李成梁当然知道自己成了一个历史问题,实际上早在言官提出他这个历史问题之前,李成梁自己就先试图下手把自己彻底变成辽东的历史了。
    这段曲折努尔哈齐也是知道的,他这位义父在政治嗅觉上的灵敏程度远远超过他在战场上的直觉。
    “倒张”运动一开始,李成梁就先发制人地向万历皇帝请辞了“宁远伯”的爵位;
    万历十二年又请辞了两回,一回是请辞退休,另一回是请辞恩荫;
    万历十三年辞得更加坚决了些,大约是为了配合张学颜致仕,直接上疏请求兵部换将辽东;
    万历十四年的理由更正当也更委婉,说是自己身体不佳,战伤发作,请求病退。
    努尔哈齐觉得李成梁每回上疏请辞的心都是真诚的,言官的奏疏比倭刀还利,与其在每次打倒一个“张党”遗留分子时都被拉出来跟着批斗一番,还不如自己就先下手给自己一个痛快的。
    但是大明的皇帝就是不给他的义父一个痛快。
    李成梁这几年一边在辽东节节胜利,一边向朝廷上疏辞来辞去,从张居正死后开始一直请辞了五年,到今天他还没把这个“辽东总兵宁远伯”的头衔给辞掉。
    努尔哈齐每每想到此处,都不禁为他的义父鸣不平。
    他觉得李成梁是真心想辞官的,因为自从张居正死后,每年李成梁都要把辞官这件事说道个好几遍,一般不诚心辞官的人哪有这种喋喋不休的毅力?
    正因李成梁是真诚地想辞官,努尔哈齐也不得不跟着真诚地挽留他的义父。
    李成梁要是一走,明廷的损失有多大倒不好说,他努尔哈齐却是再也找不到愿意偿还塔克世和觉昌安这两笔血债的债户了。
    努尔哈齐好不容易能在汉人面前端一回债主的架子,怎会轻易让李成梁摆脱这份细水长流的血债?
    因此无论李成梁的去意如何一而再、再而三的真诚,努尔哈齐反反覆覆的挽留却总能比他的义父更为坚决。
    此刻的努尔哈齐也是这般斩钉截铁,李成梁致仕的意愿还未表达完全,他就先一步不由分说地开口道,
    “辽东怎能离得开父亲?”
    努尔哈齐作戏一向是做全套,只见他弯膝一跪,十分动情地道,
    “儿子也离不开父亲!”
    李成梁仍是没甚么表情,
    “你早长大了,总要学会自己成家立业的,听说你这两年在从前李满住住过的‘建州老营’废址上重新筑起了新寨,很有主意,我看这样就很好。”
    努尔哈齐忙解释道,
    “那是因为原来住的地方太不安全了,前几年儿子手下兵少,有贼人半夜潜入儿子家中欲行不轨,儿子活捉过好几次贼人,这才动了搬家的念头。”
    “自万历十一年佟氏诞下代善后,她的身体就一直不怎么好,这两年儿子忙着打仗,倘或受了伤,平日里还都是佟氏照顾儿子最多。”
    “这两年日子渐渐宽裕起来,儿子才想着要造一处新房,让她住得舒服些,好好休养休养。”
    努尔哈齐在李成梁面前一贯将自己的妻子称呼为“佟氏”,这是汉人的叫法,被努尔哈齐唤来却显得格外亲密。
    因为努尔哈齐也姓佟,他这么称呼自己的妻子,就好像两人已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了。
    努尔哈齐知道李成梁一向愿意看自己亲近佟氏,似乎这位汉人妻子是大明全体汉人的代表,好像只要自己亲近了佟氏,便一定会一直服从汉人一般。
    因此努尔哈齐从不吝于在李成梁跟前秀恩爱,好在佟氏与他感情笃深,能展示夫妻恩爱的素材严重过剩,努尔哈齐也不愁寻不出事迹来。
    李成梁道,
    “你先前如此艰难,佟氏女还能为你生儿育女,追随左右,甚至以十三副遗甲资助你起兵,你往后万不能负她。”
    努尔哈齐沉默一瞬,仍是应道,
    “儿子知道。”
    李成梁又道,
    “听说佟氏女为你诞下二子一女,褚英为嫡长,同你一样勇敢刚强,你理应立他为嗣子。”
    努尔哈齐身形一顿,猛地抬起来头道,
    “父亲是以为儿子有异心?”
    李成梁又捧起茶盏来喝茶。
    努尔哈齐急得嚷道,
    “父亲要不喜欢儿子在‘建州老营’筑城,那儿子立时就迁回原来的住处。”
    李成梁吃了半盏茶,又余下半盏剩在茶碗里,
    “我若走了,你也就不必麻烦着搬迁了。”
    李成梁说这句话的时候似乎当真疲惫,他从来柔和锋利,仿佛绕指柔的软刀,却从未如同今日这般果决。
    他的话音一字一顿、不快不慢地戳在努尔哈齐的心上,插入时有血,翻开时还尝着甜腥,大明的辽东总兵宁远伯果真不同凡响,区区一个小鞑子哪里是他的对手?
    努尔哈齐立时表态道,
    “今年六月,儿子已攻下哲陈部,杀了寨主阿尔太,额亦都也已攻克巴尔达城,俘虏太多,儿子一时照应不过来,其中要有逃跑犯明的,儿子也无可奈何。”
    “听说去年十月,父亲还在镇夷诸堡打退了七八万的土蛮军,想来镇夷堡中兵锐甲利,杀退几个牛录额真也是绰绰有余。”
    这便是“送”战功的意思了。
    明廷颁赏军功是要检验敌军首级的,努尔哈齐万事都为李成梁想得周到,一个辽东总兵想要真正的胡虏首级还不容易?
    儿子这儿有的是不服管教的俘虏、怯战无功的牛录,父亲想要多少儿子就给您多少。
    父亲要是忌惮儿子势大,儿子明日立刻就把旗下的牛录都送给父亲当邀赏的战功。
    最后这两句话努尔哈齐没说出口,但他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要不是这一年“二十四孝”的汉地故事还没流传到建州女真,努尔哈齐说不定会亲自效仿老莱子彩衣娱亲。
    他希望他在李成梁眼里永远是那个抱马足请死的十五岁鞑俘,那个十五岁的努尔哈齐一腔赤诚,人畜无害,满心满眼都是他最崇拜的父亲。
    他的父亲也似乎永远相信他,仿佛当真是把他当作亲生儿子一般疼爱,永远永远也不会像其他汉人一样猜忌他。
    李成梁摩挲着茶盏道,
    “我也不缺这几个牛录的人头,如今建州初定,海西之叶赫、哈达定将对你虎视眈眈,你那儿正是需要兵的时候,就不必白白送来给我了。”
    “你只要能将女真的事替我管好了,我也就安心了。”
    这是大明宁远伯刚柔相济的本事,亲的尽头贴着刀、刀的齿缝又沾着宠,小鞑子再如何本领高强,也能被那刀尖上的宠爱哄得分不清东南西北,甚至于自动将脑袋伸到李成梁的刀刃下去。
    努尔哈齐这会儿有些冷静下来了,明廷对辽东的统治政策他是清楚的,无外乎是“以夷制夷”、“分而辖制”。
    明廷最不愿意见到各部相互联合后势大而威胁明廷边城,所以一直扶持忠于朝廷的酋部首领,对女真各部落的自相残杀表示乐见其成。
    努尔哈齐为了建州不被其他实力强大的女真部落所侵蚀,自然要对李成梁言听计从。
    因此李成梁的每一句话,乃至每句话里的每一个字,努尔哈齐都会认认真真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听得久了,记得多了,努尔哈齐便发现汉人讲话总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
    汉人说话一直都是不说全的,就同他们喝茶一样,总要剩那么一点儿在碗里。
    这一点儿是需要人去猜的,不仔细琢磨清楚了就容易上汉人的当。
    塔克世和觉昌安就是上了汉人的当才丢了性命,一个好鞑子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汉人写的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努尔哈齐对大明或许还不够了解,但对李成梁却是已然够得上兵圣的境界。
    李成梁与李家军之所以能盘踞辽东多年,是因为李氏能打胜仗,而李成梁之所以能打胜仗,一是因为他善用诡计,经常以少胜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善于树私恩。
    李成梁会用优厚的赏赐招揽壮士,甚至将辽东的军屯土地拿给李家军中的士兵们私分,以此在军队里树立他自己的绝对权威,李家军的部队,不是李家自己人是休想指挥动的。
    另一方面,李成梁很善于养寇、玩寇,在辽东消灭掉一股势力后,总要对敌人网开一面,以此保证辽东年年有仗可打,他年年有胜利,就可以年年要赏赐。
    因此几十年来,李成梁战功卓著,在明朝大将中无出其右。
    李成梁的卓著战功里头自有努尔哈齐的一份贡献,而努尔哈齐此时的诚惶诚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