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五代末》洛阳行第七十四章我慌了,我装的

奋斗在五代末最新章节目录
   “司马当真妙计,如此双管齐下,那窦仪就是有三条命都逃不脱了!”
    李延庆对韩伦的夸赞,并非全是假话。
    韩伦能想到双管齐下的法子,用窦仪在洛阳的怠政,以及窦仪过去在淮南的失职为武器,可见他确实有点政治斗争的头脑。
    但窦仪上次在淮南征粮失败,郭荣真的对窦仪动了杀心吗?
    李延庆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这事情发生在今年五月。
    当时郭荣亲帅十几万大军南下,包围南唐的寿州城近半年,却依旧难以撼动寿州坚城。
    五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周朝在去年储存的粮草接近告罄,夏收却还在地里种着,伐唐大军时刻面临断粮的风险。
    窦仪临时出任权三司使,负责在淮南就地征收粮米,以补给军用。
    结果,受阻于驻守各地的武将,特别是驻守扬州的韩令坤的阻挠,窦仪在淮南没能征到几车粮草。
    窦仪两手空空回到寿州大营后,郭荣大怒,当即就要将窦仪处斩,以平兵怨。
    后来,在首相范质以及一帮大臣的劝阻下,郭荣勉强饶了窦仪一命,只是剥夺了窦仪的官职。
    在李延庆看来,郭荣要将窦仪处斩,无非是曹操当年“借汝项上人头一用”的翻版。
    区别是曹操当年真砍了筹粮官的头,而窦仪地位很高,他的头郭荣实在是砍不动。
    而且郭荣就真的想砍窦仪的头么?
    不见得。
    李延庆认为那只是一场戏罢了,郭荣只是做给寿州大营的将士们看看,待到六月夏粮便能续上。
    所以,韩伦这双管齐下的法子,也不见得会有什么成效。
    李延庆当然是看破不说破,尽捡好话说。
    韩伦闻言,抚着高耸的肚皮哈哈大笑道:“那就承御史吉言了,那窦仪此番必死无疑!”
    三天后的上午,李延庆正在家中习射。
    李延庆租住的这处府邸,本来并无校场,不过有一片闲置的长草空地,李延庆便将这块空地整理了一番,立了几个箭靶,用于练习射术。
    正当李延庆射完一箭袋弓矢,坐在马扎上休憩之际,仆役来报,说是洛阳县尉高锡来访。
    李延庆吩咐仆役将高锡迎到客厅,而后不紧不慢地清洗一番,换了身清爽衣服方才来见高锡。
    “高县尉,许久不见。”李延庆笑着走进客厅。
    高锡等了有一阵了,杯中的茶水也已见底。
    见李延庆终于来了,高锡当即从椅上起身,拱手行礼:“下官见过李衙内。”
    李延庆径直走到主位上坐下,悠悠问道:“这大上午的,高县尉何事来访啊?”
    “三日前,衙内派人给下官送了肉脯,下官此番是来回礼的。”高锡拿起身侧茶几上的深蓝色布包,起身呈到李延庆面前。
    “几块肉脯罢了,还回礼做甚?”
    话虽如此,李延庆还是伸手接过了布包并掂了掂分量。
    布包入手较轻,李延庆当即会意。
    高锡低着头回道:“肉脯贵重,下官有些过意不去,些许薄礼,还请衙内切莫推辞。”
    这理由倒也合理,此时肉确实较为昂贵,不是一般人家吃得起的。
    李延庆微微一笑:“那我就收下了。”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高锡便告辞离去。
    李延庆不紧不慢地提着蓝色布包,进到自己的书房,阖上房门,坐到书桌前,方才打开蓝色布包。
    布包里是一小包白色饴糖,以及一个白色信封。
    信封上空无一字,和李延庆给窦仪的那个封信如出一辙。
    看来,是窦仪的回信...李延庆将糖放到一旁,拿起信封撕开,取出信纸。
    窦仪这封信很是简短,但其中内容对李延庆意义甚重。
    看罢信,李延庆陷入深思:自己对千里脚店那两帮人的猜测,果然是对的。
    那两名信使确实是窦仪派出去的人,往开封送的东西,是韩伦的罪证以及针对韩伦的谋划,怪不得韩伦对窦仪的恨意简直是深入骨髓
    那两名信使至今杳无音信,这也就是说,韩伦确确实实截杀了那两名信使
    放下手中的信,李延庆回想起在去偃师的官道上,对李石许下的承诺:
    若是那两名信使不幸惨遭韩伦毒手,自己会替他们报仇。
    报仇么...李延庆心中叹道:报仇,不止是替那两名信使,还有穆家,还有许许多多因韩伦而枉死的人,但要想帮他们真正报得血仇,绝非易事
    制裁罪魁祸首韩伦,说实话,李延庆并没有多大把握。
    确实,韩伦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以及色欲,在洛阳作恶多端,手上血债累累。
    但此时是五代乱世,并非什么健全的法治社会。
    犯罪者,特别是有权势的犯罪者,很难受到法律的严惩。
    若是四步走战略能够完美施行,李延庆有八成把握能将韩伦扳倒。
    但也仅仅只是扳倒韩伦,让他失去权势罢了。
    要想让韩伦彻底伏诛,这几率实在有些渺茫。
    韩伦的身份太过特殊,就算郭荣到时候真想砍他的头,出来劝阻的官员怕是能从紫宸殿一路排到皇宫门口。
    劝阻的官员里兴许就有当朝首相范质,以及李延庆的父亲李重进。
    为独掌侍卫亲军,李重进确实极想将韩令坤逐出侍卫亲军司,韩伦遭殃他当然乐见其成。
    但李重进是武将之首,韩伦身为勋贵阶层的一员,他的特权、他的生命安危,都与李重进息息相关。
    在其位谋其职,李重进有义务维护韩伦的生命安危,这同时也是在维护他自己的地位。
    世情如此,李延庆拿韩伦可能确实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但对那些直接参与杀害两名信使的狗腿子,李延庆却有十足的把握。
    只要能剥夺韩伦的权势,他的那些狗腿子就是一捏就死的蚂蚁。
    到时候,就用韩伦的那些走狗来祭奠两名信使,祭奠穆家十余口人,祭奠那些因韩伦而枉死的人
    一念至此,李延庆目光又回到了信上。
    在信末,窦仪表示想与李延庆当面商讨,希望李延庆能有个两人见面的完全之策。
    书信交流局限太大,李延庆也想与窦仪当面谈谈。
    这万全之策,李延庆也正好有一个。
    李延庆转头望向窗外,暗道:递交给朝廷的那封弹章,也该有回应了。
    午后,窦仪正在午睡。
    人到中年,精气神愈来愈差,每天中午不睡上两刻钟,窦仪整个下午都会昏昏沉沉。
    窦仪盖着薄被,在躺椅上熟睡之际。
    仆役轻轻推开房门,轻手轻脚入内,将一个黄色信封放在窦仪身侧的矮几上,又轻手轻脚而出。
    一刻多钟后,窦仪悠悠转醒,揉了揉眼角,转头就看见了矮几上的信封。
    窦仪拿起信封,见上边有范质的署名,连忙起身来到桌前,用裁纸刀划开封口,取出信纸。
    “啊?这是怎么回事?”
    只看了一眼,窦仪就忍不住惊呼出声。
    范质在信中告诉窦仪,李延庆通过御史留台上了封弹章,弹劾窦仪怠政懒政,对西京政务不甚上心,致使洛阳境内民心动荡、各地盗匪丛出不穷。
    怠政懒政也就罢了,窦仪承认自己确实有那么点怠惰。
    各地盗匪层出不穷?当窦仪看到这里,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
    不是就偃师县一起么?还是韩伦那厮的走狗干的,这各地盗匪是怎么回事?这不是在往我窦仪头上泼脏水么?
    窦仪暂且按下疑惑,接着往后边看。
    范质声称自己会将这封弹章暂且压下,并询问窦仪在洛阳对付十阿父的进展,又问窦仪对这弹章是否知情,若是知情,其中又有何内情?李延庆又为何会上这封弹章?并希望窦仪能尽早回信。
    窦仪看罢,将信丢在桌上,往椅上一靠,心中赌气道:你还问我呢?我要知道怎么回事就好了,谁知道那李延庆是怎么个想法?
    瞪着桌上的信,窦仪瞥到了方才被他疏忽的信末日期,突然有所觉察。
    嗯?不对!
    窦仪板着指头算了算日子,李延庆那封弹章从洛阳发出的日子,不正是高锡送信的那天么?
    他李延庆是怎么想的?一边让高锡给我送信,告诉我他只是与十阿父虚与委蛇,一边又向朝廷递我的弹章?
    李延庆难道脑子出了问题?
    这年头没有精神分裂这种说法,窦仪现在只觉得李延庆脑子出了问题。
    正常人哪会有这种前后矛盾的举动?
    但窦仪转瞬又想到:那李延庆上门拜访时,挺正常的,不像是个脑子出问题的人,总不可能这几天突然就傻了吧?
    既然如此,李延庆递给朝廷的弹章,和他让高锡送来的信中,必然有一个是违背他本意的窦仪很快有了结论。
    那违背他本意的,是弹章,还是信?
    窦仪心中仿佛有千只蚂蚁在挠痒,他现在只想当面问问李延庆:你小子到底站在哪边?!
    咦?
    窦仪的视线再度停留到信上,突然发现,自己有理由去亲自见李延庆了。
    桌上这封信不就是现成的理由吗?
    他小子区区一介检查御史,竟胆敢弹劾三品西京留守,身为西京留守的自己找到留台或者他府上去,将他痛骂一顿,理由很充分啊!十阿父也没理由对这事情起疑心。
    窦仪也是个行动派,有了念头,当即就要动身。
    但他很快又觉得有些不妥。
    自己身为西京留守,亲自去找一个监察御史理论,岂不是很丢面子?
    应该将那李延庆直接叫到留守府来,当面痛批,这样才对。
    窦仪当即叫来方才送信的仆役,高声吩咐道:“立刻去御史留台,告诉侍御史贾玭,就说他手下的李延庆上弹章污蔑本官,再将那监察御史李延庆给我叫来!要快!”
    李延庆吃过午饭,就在屋中静静地读书。
    读的是成都邹氏书坊最新刊印的一册大藏经,也就是一册佛经。
    此时民间雕版印刷盛行,尤以后蜀与吴越国最为成熟。
    因民间佛教盛行,民间书坊,甚至地方割据势力控制的官方书坊,都只会刊印容易贩卖的佛经或者日历。
    唯有开封国子监,背靠财力雄厚的中原王朝,才会做刊印九经、诗词集这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