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五代末》第四卷淮南行第五十二章罪不至死

奋斗在五代末最新章节目录
   赵弘殷死在了五月初七的凌晨,当第一抹阳光攀上屋檐时,他枯槁的胸腔停止了跳动。
    据给赵弘殷看病的郎中透露,赵弘殷临死前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知觉,四肢无法动弹,嘴巴也吐不出半个字,走得可谓甚是安详。
    李延庆心中并无多少波澜,历史上的赵弘殷大约也是死在今年。
    再说这年头的武将戎马倥偬大半辈子,身上估计各种伤痕暗疾,年纪大了浑身都是病痛,寿命不长实属正常,赵弘殷年近六十,在此时的高级武将里都算长寿的。
    不过赵弘殷毕竟身份特殊,死的时间也有些特殊,他身前遥领岳州防御使,差遣为侍卫马军右厢都指挥使,算是周朝在淮南折损的武将中级别最高者。
    想来朝廷应该会给赵弘殷很高的追赠待遇,不过这也没什么用,赵弘殷人都没了,而且随着他的去世,赵家在禁军中的影响力毫无疑问会有所削减,赵匡胤年纪轻轻,不一定能驾驭好他父亲留下的人脉,能不能借机发挥一波呢?
    李延庆一边思考着,一边穿好衣物,问李石道:“尹崇珂醒来了没有?”
    “没有。”李石言简意赅。
    尹崇珂昨夜将自己灌了个烂醉如泥,不睡到日上三竿都难以清醒。
    “嗯,我要先去州衙一趟,等他醒来你和他打声招呼便是,赵弘殷死了,这事儿不小,州衙又少了判官,这阵应该会很忙碌。”
    吩咐完李石后,李延庆匆匆梳洗用餐,带着几名亲卫打马赶往州衙。
    刚进入州衙,李延庆就被知州马崇祚叫了过去。
    “李推官来得正好,老夫正要派人去请你过来。”马崇祚很是客气,这些日子他算是看明白了,整个滁州就属李延庆最为靠谱,是他唯一能仰仗的人。
    李延庆问道:“知州派人去六合县报信了么?”
    “已经派人去了。”马崇祚感慨道:“想不到赵防御这等勇将竟会客死异乡。”
    李延庆再度问道:“赵太尉府上的人怎么说?”
    “那王仁赡来过一趟州衙,说是要等赵太尉的指令。”马崇祚接着说道:“还好赵太尉离得不远,不然这事还真不好处理。”
    这年头讲究一个落叶归根,稍微有点身份地位的人,死后都必须回老家祖坟安葬。
    但此时交通极为不便,赵弘殷祖籍在河北,灵柩势必要运回河北下葬,在这兵荒马乱的时节,将灵柩从淮南千里迢迢运回河北,可谓是难如登天。
    李延庆淡然道:“那等着便是,此乃赵家家事,咱们尽分内之责即可,正好六合县战事已毕,赵太尉今日之内应当就能赶回滁州,咱们不必越俎代庖。”
    马崇祚当然也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点头附和道:“推官所言极是,横加干涉恐怕会惹恼了赵太尉。”
    李延庆提议道:“不过夏日炎热,不利尸身保存,依下官之见,知州可派人去赵府问一问,若是赵府缺棺木、药草,咱们州衙也可帮衬帮衬。”
    古代落叶归根最大的问题,就是尸体难以保存,寒冷的冬季还好,严寒就是最好的冰箱。
    但在酷热的夏季,尸体若在常温下摆放,不出三日臭气就能弥漫两条街,因此就需要一些特别的保存手法。
    若在开封,凭借赵家的地位,朝廷肯定会赏赐大量冰块给赵家,皇宫有专门的冰库,每到夏季开封的高级官员们都能得到一些冰块份额。
    滁州城就没这个条件,只能用松、柏之类的木材制成棺木,并在棺木内放置大量带有香气的药草,以勉强掩盖尸身的臭气。
    马崇祚被点醒:“老夫这就派人去。”
    李延庆随后来到推官衙门,两名孔目官皆不在衙门。
    想来是准备犒军食材去了,半天要备好一千坛美酒加一万斤肉食,也算是难为他们了...李延庆吩咐几名院虞侯看好推官衙门,便去往州狱。
    郑翰这厮至今还未开口,李延庆打算去州狱里会会他。
    州狱还是一如既往的阴森可怖,李延庆与司徒毓打了声招呼,径直来到关押郑翰的牢房门口。
    “郑翰,你可想明白了。”李延庆俯视着委顿于墙角的郑翰,见他秉持沉默,再度沉声道:“你仰仗的瓜步唐军,已于昨日被我朝全歼,全椒县的郑家也已灰飞烟灭,你没有任何坚持的必要。”
    “呵,郑家的人早就南下了,你定然是扑了个空。”郑翰过了半晌才出声,他蓬头垢面,声音如乌鸦般嘶哑难听。
    李延庆撇了撇嘴:“郑家的确是成功逃脱了,可你们郑家百年基业也付之一炬,这一切你觉得这值当么?”
    “成王败寇罢了,没什么好说的,你杀了我吧。”郑翰这两天算是想通了,横竖都是一死,没必要像个胆小鬼一般死去。
    这郑翰倒是有几分骨气,不是个废物般的膏粱子弟...李延庆深深盯了他一眼:“既如此,等朝廷旨意下来,本官就送你上路。”
    说起旨意,李延庆略感几分奇怪,早在前天晚上,滁州就将郑翰作乱的详细情况上报给了寿州行在,可朝廷至今都没有任何反馈,这着实有些离奇。
    滁州离寿州行在不过三百里,前夜发出的急递,昨日早上应该就能抵达寿州,那么朝廷的旨意最迟也应该是昨日下午到达才对。
    莫非是朝廷对郑翰和高锡的处置有争议?
    在去往高锡牢房的路上,李延庆不由猜测道:高锡是由范质举荐为滁州判官,也许是范质想保高锡一手
    李延庆自诩是一名公正的执法者,高锡与府中几位仆役、侍女的供状,李延庆并未加以修撰,都是原本呈递给朝廷。
    按照这些供状中的说辞,高锡其实并未主动向郑翰提供情报,是郑翰通过行贿、灌酒、套话等手段,诱使高锡不自觉地将情报透露出来。
    所以若是范质要强保高锡,并非没有成功的可能。
    思绪流转间,李延庆来到关押高锡的牢房前。
    高锡正在狭窄的牢房里急步绕圈,见李延庆前来,当即站定低头:“李推官。”
    李延庆背着手微笑道:“高判官倒是好兴致,在牢里也不忘活动筋骨。”
    “是朝廷的旨意下来了吗?”高锡浑身上下都在颤抖,他年轻又是进士出身,本来有着大好的前途,甚是贪生怕死。
    这高锡,比起郑翰可差远了...李延庆冷然道:“你抬头,看我身后。”
    高锡不敢抬头,眼珠努力向上翻,瞥见李延庆身后空无一人,松了一大口气,身体也不颤抖了。
    “原来还不是我上刑场的时候。”高锡一屁股坐在了草杆上。
    李延庆质问道:“朝廷的旨意今日之内必然能到,你何必侥幸?”
    通过这些日子的了解,李延庆相当看不起高锡,此人虽然才高八斗,曾经也有一腔热血敢于谏匦上书、针砭朝政。
    如今高锡却沦落到只顾个人享受,枉顾国家利益,十足的贪官污吏,差点就惹了大祸,砍一百次都不为过。
    但高锡毕竟是朝廷命官,自己与知州马崇祚未经朝廷许可,就将高锡下狱,其实是有违律令的,但情况紧急,不得已而为之。
    李延庆也在奏章中向朝廷禀明,想来朝廷对此也会宽宏大量。
    可朝廷旨意至今未至,李延庆不免心生忧虑,范质不会真的要强保高锡吧?
    真的不值当。
    范质名满天下,应该不会如此草率吧...李延庆心中自我安慰着。
    高锡盘坐于地上,慢条斯理道:“李推官,这并非侥幸,我自知铸下大错,但罪不至死,朝廷自会明察秋毫,今日便有分晓。”
    怎么说高锡也当过一任推官,各种律令条例他了然于胸。
    高锡不怕李延庆等朝廷旨意,他就害怕李延庆直接以“伙同叛民欲图谋反”为由,不等朝廷旨意下达就将他砍了,到时候他哭都没法哭。
    可如今,见李延庆竟然要等朝廷旨意下达才会处置自己,高锡心中顿时就活泛起来。
    受贿在此时属于“六赃”之一,高锡犯下的是“受所监临财物”,也就是向辖地内的下属或者百姓收取贿赂。
    这其中按照处刑的上限,从高到低分别为主动强索、主动索取,以及被动收受,处刑最高能到流放两千里,无论如何都罪不至死。
    高锡并未向郑翰索取一分一毫的财物,都是郑翰主动送上门来的,因此只能归罪到罪行最轻的“被动收受”上。
    按照此时律令,收受财物的地方官最高只能罚“杖一百”,也就是廷杖拍屁股一百下罢了,虽然能下狠手,把人打得半身不遂,但至少高锡的命能保住。
    好家伙,还嚣张起来了...李延庆现在有些后悔了,早知如此,自己根本就不应该理会什么法律精神,前头晚上带亲卫闯进高府时,就该一不做二不休,当场将这厮给砍了。
    事后朝廷若问罪下来,就以高锡在府上藏匿叛民欲图反抗为由,这样绝对可以敷衍过去。
    心中越想越没底,李延庆没有再去理会高锡,干脆回推官衙门处理公务。
    现在滁州少了判官,不少原本归属判官的公务,都由李延庆临时承担,每日处理的公务接近翻倍,再也不能如往日般悠然。
    转眼就到了午后,孔目官娄斌与戴景终于是姗姗来迟。
    娄斌不顾满头大汗,双手作揖:“禀报推官,一千坛好酒,一万斤肉食都已送抵军营,一万斤肉以一百头羊代替,皆已向韩刺史交割完毕。”
    “辛苦你们了。”李延庆视线扫过两名属下:“等我派人向韩刺史确认,那郑家三千五百亩耕地的地契就归你们了。”
    “多谢推官!”娄斌与戴景齐齐躬身。
    嗯。”李延庆点了点头:“最近咱们推官衙门需要处理的公务多出不少,缘由你们也明白,总之,往后需要你们多加辛苦。”
    “推官只管交给下官便是。”娄斌现在斗志激昂,他在娄家地位大涨,隐隐有追上嫡子的势头,而且宝贵官位也即将到手,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
    这一切,都是因为娄斌抱准了李延庆的大腿,往后在周朝为官,娄斌还希望继续抱紧这条“大粗腿”。
    娄斌深知,李推官家室显赫,等闲人都抱不上这条大腿,自己能有此福气,全仰赖老天将李推官安排来滁州,他发誓要继续把握这天赐良机。
    所以李延庆提出的任何要求,只要不是太过分,娄斌都会诚心实意地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