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宋末》第五百三十九章、拯救难民(下)[2]

纵横宋末最新章节目录
   米。
    现在周氏与蒋氏与其它几千烈士的娘子一样,来到作坊的整理车间。
    这个车间很大,与清洗车间差不多,两边是十字小窗,头顶是水晶小窗。
    她们每人都有一张小桌子,两个箩筐,其中一个箩筐装着散装的羊毛,另外一个装着已经整理好的羊毛。
    她们的工作非常简单,就是把散乱的羊毛,通过巧手把这些散乱的搓成条状,要求只要筷子三成大小。
    这个活计并不要多大力气,只是要求耐心细致。
    她们这些女人,没有别的特点,恰恰就是具有耐心细致的特点。
    一个女人等于三千只鸭子,上千的女人等于三百万鸭子,应该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但是这里的女人没有声音,每人都在叮着自己手里的活计。
    因为工段段长熊民发话了,只要完成任务俸禄就是三贯,超额完成任务就是奖励,高的可以达到六贯不是问题。
    六贯,天啊,就是西县男子也未必能够找到这么多钱。
    要知道,这个不是会子,也不是铜钱,而是比银子还要值钱的提货卡。
    烈士们的娘子很快就从官人悲痛中走出阴影,家人生计解决了,自己也有活路。
    自己生活不是问题,就是如果再嫁也能够挺直腰肢。
    毕竟,有一门活路,就是未来夫家也能够说出硬话。
    当然,保证这些烈士娘子的生计,正是赵平所考虑的。
    赵家庄退役军人及烈士娘子有活计之事,很快就让西县知道了。
    西县老百姓一边口口相传,一边不停称赞赵家庄大仁大义。
    “赵家庄不但打仗厉害,解决伤残军人及烈士娘子的事情同样厉害。”茶楼茶客甲一边喝茶,一边唾沫星子乱飞。
    茶客乙点点头,赞同他的说法:“以前以为西县最危险的,现在看来西县是安全的。”
    “小圣人不但理财厉害,文治武功更是前无古人。”茶客丙话下茶杯,衷心佩服。
    茶客丁美美地饮茶一口,总结说道:“正是小圣人解决将士后顾之忧,将士们更有底气痛击胡人。”
    “西县果然也是人间天堂。”另外一个茶客说道。
    听到西县流传这些话,从中原来的刘氏及郑氏眉目差点皱在一起。
    虽然有官府发的大米及生活器具,也有了有房产证的,但是她们还是觉得不踏实,因为上前没有安排活计。
    毕竟,西县活计就只有定数,赵家庄照顾西县本地的人,她们就有可能照顾不了。
    “难道,赵家庄照顾西县本地的人,忘记了她们中原来的百姓了吗?”刘氏来到郑氏家里,把自己想法说出来。
    郑氏摇摇头,说道:“据奴家所知,小圣人早已考虑这些,听说吾等就是小圣人用胡人战俘交换来的。”
    郑氏这样说给刘氏听,鼓励她信心,其实也是说给自己听。
    毕竟这个只是传言,她自己也没有绝对信心。
    当当,当当,当当,里长的铜锣敲响了。
    两人脸色一变,里长敲响铜锣,必定没有好事。
    根据她们习惯,不是收税就是要赋。
    “中原的来人听好了,明天到羊毛作坊做事,不得有误。”里长宋简的粗豪声音在巷道传过来。
    由于距离较远,加上有风,刘氏没有听得好清楚。
    她没有听清楚,郑氏却听得清清楚楚。
    郑氏擦拭自己激动的眼泪:“刘家妹子,奴家没有欺骗你吧。”
    “谢谢小圣人,只是奴家是一个纯粹农家妇人,不知能够做什么呢?”刘氏喜欢之余,担心问道。
    郑氏一边擦拭息眼浅,一边想了想,口里说道:“小圣人应该早已考虑,我们要相信小圣人。”
    “这里至少上万人要生计,小圣人能够安排过来吗?”刘氏打量四周密密麻麻的住宅,越想越灰心。
    郑氏也四周打量密密麻麻的住宅,摇摇头又点点头:“相信小圣人,要相信小圣人。这些小圣人都能够解决。”
    只是说到后来,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
    毕竟,这里来求生计不是几百,也不是几千,更不是几十,至少上万,甚至是几万。
    小圣人再厉害,能够同时照顾这么多人吗?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机会,如果不动试试,岂能甘心。”刘氏想了想,咬牙说道。
    郑氏想了想,说道:“这个不能去晚了,晚了就没有机会了。”
    “不如这样,我们现在就睡觉,子时就出去上轮子。”刘氏想了想,断然说道。
    刘氏没有料到,郑氏却直接否认他的说法:“不行,这样不行。”
    “为何?”刘氏一时没有明白过来。
    郑氏断然说道:“我们马上吃饭,吃饭之后拿着席子被子,直接占位子。”
    “还是大姐厉害。”刘氏没有料到郑氏比她还要干脆果断。
    两人把冷饭热了一下,匆匆吃了就抗着席子被子去两里路之外的羊毛作坊。
    羊毛作坊紧靠汉水,这里是占地千亩的作坊。
    郑氏打量这个四周都是围墙的作坊,想了想说道:“刘家妹子,这个作坊不小,应该容纳上万的匠人吧。”
    “作坊能否容纳上万匠人还是一个未知数,即使能够容纳,可是这里却有几万人。赶快去,晚了就没有机会了。”刘氏不停催促。
    来到作坊大门,只见这里已经排起很长的轮子,至少有上千之人。
    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妇人,与她们年纪与她们相差不远。
    刘氏与郑氏不禁苦笑,她们能够想到,别人同样能够想到,而且行动比她们还快。
    刘氏指着那些正在吃饭的人说道:“这样人性子也急了吧,没有吃饭就跑了过来。”
    “还好,我们还不算晚了。看来,生计问题应该还大。”郑氏数了数前面前面的人数,得出结论。
    刘氏却摇摇头:“未必吧。”
    但是她捂住自己的嘴巴,没有让话说出。
    “这个作坊占地千亩,与我们那个住宅大区差不多,应该能够容纳得下。”郑氏知道刘氏想法,急忙劝解刘氏。
    刘氏点点头,一边答应,一边想到,你这样说,倒不如安慰自己。
    虽然她有这种想法,但是她此话不能说出。
    此时作坊护院过来,一边敲锣一边大声喊道:“各位叔叔婶婶请回去,在这里要着凉。”
    “不行,吾等都带了被子的不会着凉。”所有的排着轮子的人们纷纷说道。
    开玩笑,好不容易才排起轮子,岂能白白便宜别人?
    护院还在作努力:“小圣人已经考虑各位的生计,请各位放心。天气寒冷,回去休息。”
    “护院,老身知道你的好心,不过好意心领了,你还是不要费神,你看看,哪个愿意回去?”一个大约四十多岁的妇人觉得护院不错,对着他万福,提醒说道。
    有了这个妇人开头,其它的人也纷纷发声:“护院壮士,你还是回去吧,这里没有人愿意回去。”
    这个护院年纪不大,也不过二十来岁。
    他想了想,回去对着一个护院头子模样的说了几句。
    护院头子打量这些排着长长轮子的妇人一样,不由得长长叹了口气。
    他摇摇头,最后在护院耳朵一阵耳语,护院点点头。
    “各位叔叔婶婶,请注意冷暖,多带衣物,不要伤风感冒了。”既然不能劝他们走,只好提醒他们多带衣物。
    郑氏听到这里,担心问道:“如果下雨,怎么办?”
    她还想回去把蓑衣带来,毕竟天有不测风云。
    刘氏看了看天上,云淡风轻,摇摇头。
    终于熬到天亮了,幸运的是,昨夜没有下雨。
    到了辰时末,大门砰的一声打开。
    看见大门打开,人们蜂涌而上。
    如果没有秩序,极有可能发生意外,甚至可能出现人踩人现象。
    “请诸位按照昨天轮子,一个一个进来。”护院手里的铜锣又敲响了,大声吼道,“否则就不招工。”
    听到护院威胁,那些人遗憾叹气一声,只好退后。
    刘氏与郑氏等于大约一个时辰,终于轮到她们。
    大门里面有几十张桌子,每张桌子都有两个人。
    这些管事的人,一边登记,一边给她发行作坊物事。
    刘氏一看,顿时觉得奇怪,她们不但有围腰等等之类物事,还有制服腰牌等等。
    这个作坊也太好了,刚刚进来就发这些物事。
    但是提篮里面不但有围脖衣物,还有一个如针一样物事。
    只是这个针太奇怪了,它有一尺长,仅仅只有筷子三成大小,还是木头制作。
    它是什么物事,用来做什么?
    两人互相看了看,想了半天也不明白。
    登记好领取之好,由一个叫做若溪来到一个房间。
    这个房间大约有两亩样子,四周都是小窗,有四根柱子,头顶又有水晶小窗,光线很好。
    里面有一百小桌子及小凳子,刚好够百人使用。
    桌子旁边有一个箩筐,装着一丝又细又柔的物事,只是不知是什么物事。
    若溪年齿不大,大约只有十六左右,相貌清丽动人。
    刘氏与郑氏互相看了看,摇摇头,她们一直以为是一个五十左右男子匠师,没有料到竟然是一个小娘子。
    难道是歧视我们这些中原的百姓吗,竟然不安排一个年长的匠师来带我们。
    俗话不是说过,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更何况,此人不但没有毛,而且永远不会长出毛来。
    两人想到这里,不禁脸色大变。
    她们看了看,不但她们脸上大变,就是其它人也脸上大变。
    若溪也知道自己年轻,难以服众。
    好掏出一个如如喇叭花一样的传声器,对着各位说道:“各位叔叔婶婶,奴家就是你们的工头,现在奴家教你们学会用织毛衣。”
    听到这个传声器,所有之人顿时安静下来。
    当初他们从胡人那里过来,官府就是用这个传声器告诫他们的。
    她们不禁把传声器与官府联系起来,心里多了一些畏惧。
    只是毛衣是什么物事,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刘氏与郑氏互相摇摇头。
    “这个如针一样就是织毛衣的器具,箩筐里面就是毛线,下面奴家教各位如何织。”看到众人脸上的疑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