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被刘大耳逼出山》正文第四十一章出大问题

三国:开局被刘大耳逼出山最新章节目录
   孙权的话不怒自威,江东众臣顿时一言不发。
    鲁肃连忙拱手道:
    “主公明鉴!您设想一番,夫人下葬如此多年,就算乃是诈死,为何会偏偏挑在与曹军之战前夕突然书信一封寄给公子?”
    “此中定有蹊跷啊!”
    听闻此言,孙权仍旧面无表情,沉默良久。
    众臣的心也是纷纷提到了嗓子眼中。
    鲁肃说的没错,此时绝对不会如此蹊跷,但是孙权又不是傻子,又怎会不知这种事情?
    此事无论是否曹军所为,将此消息散播开来,必然说明江东之中有奸细!
    就算有许多大臣不服孙权,但此事一旦调查,在座的大臣都必然脱不了干系,这时候谁敢多言,那简直就是在找死。
    “吾又何尝不知此事?”
    沉默良久之后,孙权终于开口道:
    “既然子敬看出此笔迹是夫人的笔迹,那必然不会是空穴来风,由此看来,夫人莫不是在曹操手中?”
    鲁肃连忙进言:
    “主公且三思,夫人逝世多年,此事朝中文武皆知,比起夫人诈死,臣觉得更有可能是曹魏有人模仿为之,为的就是在大战之前引起江东轰动!”
    说到这里,鲁肃突然止住,脸色逐渐变的煞白。
    “哦?为何夫人未死会导致江东轰动?依吾之见,不一定如此吧?”
    孙权原本平静的脸开始慢慢阴沉了下来。
    鲁肃也自知说错话了,连忙俯下身子,道:
    “臣一时着急,说错话了,还望主公恕罪!”
    就算孙权或者东吴有其他大臣对大乔和孙绍有想法,但此事怎么能摆在面上说?
    幸好鲁肃在江东威望颇高,否则仅凭这一句话,必然会以扰乱军心之罪被株连九族!
    “罢了,子敬你也是无心之过,此事就此作罢。”
    孙权轻叹一口气,摆摆手令鲁肃下去。
    鲁肃如获大释,连忙谢恩,慢慢退下。
    此时站在孙权一旁的孙绍,脸色却是有些复杂。
    母亲因父亲意外身亡伤心欲绝,心力憔悴死在父亲灵棺之旁,孙绍对此坚信不疑。
    然而此时却突然收到了母亲的来信,这熟悉的口吻,熟悉的笔迹。
    孙绍的心里如同五味杂陈,说不出什么滋味。
    “绍儿?”
    孙权轻喝一声,这才将孙绍从思绪中拉回,急忙对孙权行礼道:
    “主公,臣在。”
    孙权叹了口气道:
    “我知你此时心里不是滋味。”
    “唉,看到你这般状态,叔父岂能放心让你去前线对敌?待大战开即,你便留在这里吧。”
    说罢,孙权站起身来离去。
    下方众大臣见状也不多言,纷纷离开了吴侯府。
    鲁肃出殿之时,腿还在发抖,周围大臣纷纷叹气。
    “子敬莫要害怕,我等明白,你乃无心之言,主公不都放你一马了吗?”
    “是啊,眼看大战在即,咱们还是多考虑一下如何面临大敌吧。”
    “……”
    鲁肃却仿佛没听到众人之言一样,自顾自的朝外走去。
    眼下鲁肃哪里还有时间去想什么无心之言,诛九族这种事?
    这孙权在大殿之上说让孙绍留在江东。
    这哪里是不放心让他去战场?分明是变相的控制孙绍的行动!
    果然,这所谓的白先生的计策是奏效了。
    此时的孙权,已经对孙绍产生了防备之心。
    这说明,此时江东已然是要变天了!
    原本江东便有多个氏族,几乎各自为政,暗藏异心,眼下这种离间之计虽然拙劣,但却极其能瓦解人心。
    这白先生玩的可不是离间计啊,乃是攻心之计!
    想到这里,鲁肃有些失魂落魄的往前走着。
    眼下不光是孙绍的那封家书的问题,流言所传,大乔还给周公瑾寄去了一封,但周瑜坚持否认。
    如今看来,既然孙权对孙绍起了疑心,那必然会对周瑜起疑心!
    周瑜一开始就隶属于孙策一派,本身孙权对其就颇有成见,现在出了这种留言,只怕……
    想到这里,原本朝着驿站走的鲁肃瞬间转道,朝着另一方向急匆匆的走去。
    “不行,眼下还是要去寻周公瑾,江东不可自乱阵脚!”
    想到这里,鲁肃更是坚定了步伐。
    ……
    此时,驿站之中。
    诸葛亮静卧在床上,双眼微眯,但却久久不能入睡。
    自打鲁肃急匆匆走后,已经许久没再回来了。
    思来想去,必然是这“大桥书信”一事惹出了是非。
    虽然诸葛亮对孙权不太了解,但是既然为人君,必然会对此事抱有怀疑。
    眼下江东局势诸葛亮也略有耳闻,在鲁肃口中也是套出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如今的局面,由不得孙权不去乱想。
    “唉……”
    诸葛亮坐了起来,轻挥羽扇,叹气道:
    “这白先生之计,果真是狠辣无比啊。”
    现在最奇怪的,是自己一个蜀国使臣,来访吴,却被硬生生晒在这驿站之中,许久了甚至连一个来报信的都没有,仿佛把自己遗忘了一般。
    眼下诸葛亮最担心的不是东吴的内部事,而是如今的孙刘联军之事。
    如果此事不成,东吴必亡,届时蜀军又怎能幸免。
    就算江夏天险,易守难攻,但一旦江东陷落,那边是孤掌难鸣,无力回天了。
    就在诸葛亮思索之时,一阵敲门声传来。
    诸葛亮双眼一亮,连忙下床开门。
    “军师,我回来了。”
    敲门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身边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侍卫。
    “情况如何?”
    诸葛亮沉声道。
    看侍卫的脸色,怕是和自己预想的差不多。
    侍卫拱手道:
    “启禀军师,此时东吴众臣均不在朝中,不知所向,臣搜不到任何有关的消息,只不过刚刚看见鲁肃自顾自的径直朝着城外去了。”
    “什么?!”
    诸葛亮手中挥动的羽扇停滞在了半空中。
    这是诸葛亮预算的最坏的结果!
    鲁肃出城能干嘛?
    必然是要寻在排练军士的都督周瑜!
    方才那流言有说,周瑜也收到了书信。
    眼下看来,吴侯起了疑心不说,还很有可能换掉周瑜。
    虽然诸葛亮对周瑜此人无感,但眼下正是抗曹之际,岂能自乱阵脚?!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