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匹夫》第20章小玩意

大明匹夫最新章节目录
   人生命运变幻,充满了无奈和心酸,尤其是生逢末世,宁为太平犬,莫为沦丧人,遭清军入塞荼毒的河南彰德府亦是如此。
    河南彰德府磁州彭城镇,为磁州六大集镇之首,自明以降,便以生产瓷器出名。由于景德镇瓷器一枝独秀,彭城镇的瓷器生产一直是半死不活,到了明后期,更是官窑没落,民窑垂死挣扎,无论是官窑民窑,均是行将就木,靠最后一口气强撑。
    清军入塞,烧杀抢掠,几乎是断了彭城百姓的最后一丝元气,要不是河南都指挥使王泰募民垦荒,大修水利,挖井造车,彭城镇的百姓,就要背井离乡,也要加入乌泱泱一片的流民大军了。
    募民垦荒屯田,对于彰德府的大多数百姓来说,这是好事。可是对于曹文虎、黄君森这样的手艺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善。
    除了烧窑、制陶、绘彩,他们什么都不会干,世世代代烧制陶瓷,除了陶瓷,还是陶瓷。
    既然什么都不会干,在这除了粮食,其它都不值钱的年代,他们这既不高档、又不急需、聊胜于无的瓶瓶罐罐,让他们除了穷,就是饿,男的还娶不上老婆。
    人人都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活在世上,除了满身的戾气和愤怒,只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直到……
    “曹文虎,你这窑,到底多少银子卖?”
    杨震坐在椅子上,锦衣华服,恶奴在后,仿佛土豪。
    不过,他现在奉王泰的指令,收购彭城镇的陶窑,还真是土豪,不差钱。
    “大哥,不,大爷,你觉得这个数咋样?”
    曹家的家主曹文虎满脸赔笑,伸出几根手指头。
    曹家两条窑炉,一条已经停烧,另外一条烧半个月,停两三个月,还那里谈得上有生意,无利可图,只能卖掉。
    “四百两,你是不是疯了?最多给你一百两,两条窑炉,加上所有的家伙事!”
    杨震的话,让曹文虎目瞪口呆,刚要说的话卡在了嗓子里面。
    “爹,你傻了!赶紧同意啊!”
    曹文虎的儿子曹国富,在一旁着急地喊了起来。
    他们家的瓷窑,早已经是入不敷出,早就想卖出,可惜世道不好,一直没有买主。
    杨震上门,他们喜出望外,本来商定的是40两银子,没想到杨震这个土豪,竟然出了100两!
    “一言为定!一言为定!”
    曹文虎如梦初醒,连连点头,心里乐开了花。
    有了100两银子,还了债不说,还能为儿子讨上一房媳妇。
    只是卖了窑,接下来,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坐吃山空,多少银子都得搭进去。看来,只有改行去种地了。
    “100两银子,你们父子,还有一家老小,凡是有手艺的,都要在瓷厂里做活,一般手艺的,一月二两银子。至于曹文虎,一月五两。”
    曹文虎一家人,又一次石化,僵在了当场。
    杨震带人出来,看了看日头,上了马。
    “走,去下一家!”
    而彭城镇另一制陶大户黄家,家主黄君森被族人簇拥,正在焦急地等待,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期待和希望。
    中国以丝绸和陶瓷闻名于世,两千年前就销往欧洲。而在欧洲,仿制中国陶瓷的尝试也从未中断。
    十七世纪,中国景德镇的薄胎瓷传入了欧洲,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明,中国史书《陶记》说这种瓷:“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欧洲的说法则是:“比纸还薄,比牛奶还白,比玻璃更透”。
    薄胎瓷在欧洲价值连城。一件瓷器甚至可以换回一支军队。更为神奇的是,这种瓷器甚至可以做成灯具,却有着比玻璃灯更加奇幻的效果。18世纪末,英国发明家威廉华尔森在陶土中加入了动物骨粉。为了获得薄胎瓷温润的奶白色,他又加入了一些铝粉,便出现了骨瓷。
    骨瓷瓷质细腻通透,器型美观典雅,彩面润泽如玉,花面多姿多彩,在各类瓷器当中属于高档品,价格不菲。
    王泰后世单位“黯然辞职”,很长一段时间,做的就是酒店瓷生意,酒店瓷、家庭瓷,国内和出口,他都是有所涉及,有时候为了交货,长期待在工厂,对日用瓷,尤其是骨瓷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可谓是十分熟悉。
    明朝的瓷器,以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尤其是青花瓷,精美绝伦,享誉海内外。釉下彩、釉上彩、单色釉等,又是明代景德镇瓷器的特色。
    崇祯时期署官款的瓷器少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及“崇祯丁丑”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等。民间窑炉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语款,如“翔凤堂”、“甲戊春孟赵府造用”、“富贵佳器”等等。
    王泰要拓业找银,河南境内彰德府磁州、制陶中心的彭城镇,自然是他的不二选择了。
    募民屯田,挖井造车,这些都是以河南都司的名义,是官府行为。而各个产业,骨瓷、水泥、铁厂、肥皂厂等,则都是私人的产业,私人行为,王泰个人是经营者。
    但这个时候,曹文虎、黄君森这些人,谁也不知道,新上任的河南都指挥使王泰买这些窑炉,到底要做什么?
    而且,看这位都指挥使的样子,似乎是要发挥陕西“二杆子”的愣娃精神,来一场大的。
    彭城镇,各个窑炉的工匠都被他留用,付以工钱,各个窑炉修葺一新,大家却不知道,这位王大人,他到底要造些什么?
    大家虽然好奇,但拿人钱财,只需按照王泰的指使烧窑、试烧样品,不断尝试。
    陶瓷的原料采自附近的山上,粘土、石料应有尽有。而烧窑的燃料,则是改自石炭,洗煤炼焦后的石炭。
    大家不停地按照王泰给的配方试烧,调整,再试烧,直到有一天……
    “铛!铛!”
    手指轻弹,清亮的响声传来,黝黑的脸上全都是笑意。
    灯光下看去,乳白透明,虽没有景德镇白胎瓷的薄如纸,但轻巧、高贵、瓷中尊贵,毫无质疑。
    试了一个多月,终于在夏日时分,骨瓷研究成功了。
    目前的情况下,王泰倒也不担心会不会配方外泄。釉料的配方,以及骨粉的添加量都是不传之秘,由杨震带人掌握。
    而生产出来的瓷器,还并不能上市。白惨惨的瓷器,如果没有手绘,就达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瓷器再好,也卖不上价钱。
    况且,如果种类单一,设计上没有新颖,就很难打动顾客。
    脑海中浮现出后世的那些器形和花色设计,王泰眉头微微一皱。
    “杨震,你去把瓷器作坊的工匠和画师叫上几个,我有些事情,想要和他们说说。”
    当然是说说,而不是讨论。
    王泰出创意,这些手绘工匠们得以延伸,实施,毕竟,王泰有几百年的阅历和见识。
    “这种牡丹设计,要富贵雍容,高雅大气,大概是这么大,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繁琐,少了太过清冷。”
    彭城镇瓷厂的大办公室里,王泰叮嘱完了一个画师,又对另外一个工匠开始了滔滔不绝。
    “这种茶具,可以是16头,也可以是24头,除了壶,杯碟,还可以配上茶叶罐,茶叶勺子等等。可以用一些典雅的圆柱型,也可以是古典型,这样,我画下来,你可以参考一下。”
    按照记忆,王泰歪歪扭扭,在纸上画下了几种器形,其中一些后世西方的简单、新颖,工匠也是大开眼界,连连点头。
    “你们谁有新意的设计,都可以展示给我,能被采纳的,都有奖励!”
    众人议论纷纷,各自离开,王泰疲惫地靠在了椅背上,眯起眼睛养神。
    事无巨细,得有个人来帮他,不然真会累出毛病。
    “公子,这些瓷器造出来,一定能赚个盆满钵满。小人刚才看了一下你画的,自己都忍不住要买一套!”
    杨震羡慕地看着王泰。他真不明白,王泰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
    王泰哈哈笑了起来。美的东西,人人都爱,更不用说,骨瓷这种看起来高档的玩意。
    “公子,这北方旱灾蝗灾不断,咱们这些值钱的玩意,卖到哪里去呀?”
    杨震马上又变的“忧国忧民”起来。
    “百姓虽然没有银子,可是那些个官员、乡宦豪强、世家望族,他们可是富可敌国。”
    王泰冷冷一笑。官以财进,政以贿成,李自成进京,短短月余,铐赃助饷7000万两,官员之富有,可见一斑。
    而各地豪强官绅们的财富,又何尝不是天文数字。听说这河南四大凶之一的褚太初,一个人的家产,便是大明边军十年饷银。财富积聚在这些乡宦豪强手里,得想方设法让他们掏出来啊。
    “公子,江南富裕,不可错过啊!”
    杨震的话语里,有些急迫。
    顺运河而下,徐州到扬州,再到南京,借助漕运,便可销售至大江南北,其中江南之富裕,不言而喻。
    “江南,自然是第一要地了!”
    王泰眼神幽幽。北方大灾,南方相对好的多,北方战乱不断,南方战事聊胜于无,再加上江南地理条件的优越,江南富庶,财富自然比北地不可同日而语。
    “真好看!这要是真的通透就好了!”
    杨震拿着一个磁盘在灯前仔细观看,发出一声声惊叹。
    王泰心中一动,后世他做酒店瓷,陶瓷、玻璃、不锈钢,三者都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虽然他对玻璃,没有陶瓷那般掌握的精湛,但是生产配方、工艺,他还是有一定的涉猎。
    虽然原料不同,生产工艺也不同,但是两者类似的生产过程,还是让王泰莫名地有些信心。
    若是透明的玻璃能够问世,一定是惊世骇俗,也一定会赚个盆满钵满,和骨瓷相映生辉,不但会占据大明市场,也必能行销海外。
    “杨震,你去把黄君森叫来,顺便叫几个造窑的工匠,我要和他们好好谈谈!”
    王泰语气急促,甚至有一些急躁。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百废待兴,千头万绪,壮志雄心,他所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