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匹夫》第27章攘外?安内?[2]

大明匹夫最新章节目录
   起头来。
    “起来吧,起来吧。”
    崇祯示意了一下,一个小宦官赶紧过去,把杨嗣昌扶了起来。
    “杨阁部,你可还有要事?”
    杨嗣昌平复了一下心情,上前肃拜道:“陛下,陕西巡抚孙传庭和陕西巡按御史谢秉谦都递上条陈,言陕西咸阳民屯垦荒政绩卓效。这是他们的奏章在此。”
    “孙传庭在陕西干的不错,这民屯垦荒又是个什么来由?”
    听到来之不易的好消息,崇祯脸色马上好了起来。
    “陛下,民屯垦荒,乃是咸阳县的团练总兵王泰所启。此举用荒弃的田亩五千一百顷,养活了流民三十一万六千五百一十二人。咸阳知县张名世和王泰二人,押解民屯所得四万两纹银进京,进献于陛下!”
    杨嗣昌递上奏折,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赶紧递上,崇祯满面红光,人也一下子显得精神了起来。
    “一个小小的对方知县,团练总兵,也能活民无数,替君王分忧。你们这些大臣,可要向张名世、王泰学学,为国分忧啊!”
    看完奏折,崇祯发出一声长叹。国事艰难,各地官府都是要银子,一点小小的亮色,都能让他为之振奋。
    “杨卿,这王泰品行如何?”
    崇祯脸色发红,轻声问了起来。
    “回圣上,王泰乃士人之后,其先父王政曾是朝廷一县父母官,看孙抚台和谢巡按的奏章,其人在咸阳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赈民抚民、兴办学堂,如此忠义之士,品行应当无忧。”
    杨嗣昌侃侃而谈,心里也是暗暗庆幸。
    若不是护送银两的乡兵首日拜访了他,并奉上2000两银子的孝敬,以孙传庭和他的龌龊,他不定会留中不发。
    再加上陕西巡按御史谢秉谦给他写了信,极力推崇王泰,他也乐得个顺水人情。
    皇帝日理万机,焦头烂额,这些事情,值得向君王推荐,也向孙传庭做个姿态。
    “小小一个咸阳县及周边,荒地就有五千一百顷,可见民生凋敝,流寇之祸害,何等触目惊心。”
    崇祯拿起奏章看了片刻,忽然开口。
    “杨卿,张名世和王泰垦荒赈民,养活了流民30余万,你觉得会不会有假?”
    杨嗣昌心里一惊。皇帝多疑,幸好他早有准备。
    “圣上,有孙抚台和谢巡按联名上奏,应该不会有假。况且,即便有假,四万两纹银却是实实在在,解押到了京师。”
    他看了看周围,崇祯心领神会,摆了摆手,除了王承恩,众人都是退了出去。
    “杨卿,有话直说!”
    看到闲杂人等远远走开,杨嗣昌这才继续说道。
    “圣上,坊间传言,我朝官以财进,政以贿成。咸阳县知县张名世几个月后就会致仕,户部也已经披了他的辞呈。倘若有假,他又何必和王泰一起,白白送上这四万两银子?”
    他言辞恳切,情感真挚。
    “去岁四月,圣上曾令勋戚之家捐助,至今所得,不过两万余两,五府六部,衮衮诸公,公无急公体国之心。王泰、张名世此举,忠君爱国之心拳拳。圣上思之。”
    崇祯点了点头,温声道:
    “卿所言不错。依卿所见,是要重用这二人吗?”
    杨嗣昌赶紧肃拜,急忙上奏。
    “张名世年事已高,况且户部已经批文,只能任由他去。王泰年轻有为,孙抚台和谢巡按都说他“人才难得”。如今官风靡靡,满朝皆是泛泛而谈,难有通实务之辈,朝廷又正是用人之际,圣上不妨重用之。”
    “好一个“人才难得”!”
    杨嗣昌的话,说到了他的心窝子里。他微微沉吟了一下,立刻有了主意。
    他摆了摆手,位于平台下的一干大臣、宦官依次上来。
    “阁部拟旨,咸阳张名世治理地方,功劳卓著,朕心甚慰,下旨嘉奖。王泰垦荒赈民,劳苦功高,为西安府守备,兼陕西团练总兵一职,其下各人,皆有封赏。国家用人之际,诸臣也要为国举贤,为朝廷分忧。”
    崇祯说完,众人一起肃拜。
    “陛下圣明!”
    有人暗暗惊诧,也有人暗暗羡慕。这王泰,一介咸阳莽夫,何德何能,竟然能简在帝心,难道真的是是踩了狗屎运?
    “众卿无事,暂且退朝吧。”
    崇祯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眼前尸位素餐的一堆群臣,眉头不知不觉又皱了起来。
    皇帝拂袖而去,众大臣依次退下。
    杨嗣昌微微摇了摇头,心中遗憾,惴惴不安。朝堂议论纷纷,和议之计,只怕是付之东流了。
    黄道周这个搅屎棍,他倒是贬官清闲了,可是皇太极要真的如其所说“和意不成,兵戎相见”,大明王朝岂不是又要面临鞑子大军入塞的窘境?
    到时候,又不知会是怎样的风雨飘摇,山河动荡?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