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匹夫》第87章关中学堂

大明匹夫最新章节目录
   初冬时节,天气干冷,咸阳城中,寒风刺骨,行人稀少,而酒肆茶楼之中,却是熙熙攘攘,热闹异常。
    若是太平年间,冬天没有事干,百姓或是躲在家里,一家人聊天喝酒,家长里短,或是在茶楼里聚集,听书看戏,坊间传闻,乐呵逍遥。
    可是如今这世道不好,天灾人祸的,聚集到着茶楼酒楼的,普通百姓少了很多,豪强官绅、读书人则是占了大半。
    而在崇祯10年的这个初冬,在咸阳县,甚至是西安府,在几乎所有的读书人中间,一则消息被传的沸沸扬扬,以至于众人汇聚于街头各吃喝场所,议论纷纷。
    “关中学堂”招聘教师50人,月薪10两,社师优先!
    月薪10两!
    即便是太平年间,10两银子的薪金也不是个小数目,更不用说战乱不断的乱世了。
    “月薪10两,招聘50人!这关中学堂,好大的手笔!”
    “你也不看是谁建的!“咸阳四公子”王泰,家财数十万贯,他有的是银子!”
    “秦中茶楼”,一众读书人聚成一桌,议论纷纷,啧啧称赞。
    “王泰创办私塾,等同于恢复社学,知县大人也是赞赏有加。陕西流寇猖獗,匪盗纵横,民生凋敝,社学名存实亡。王泰此举,可谓是一大善举啊!”
    刚才说话的儒生,言语中很是有些兴奋。
    洪武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天下立社学,府、州、县,每50家要设社学一所,招收8-15岁的儿童入学。
    学童入学后,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兼读《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
    作为关中的中心,西安府设置社学最多的是咸宁县、长安县和咸阳县,各县每乡都设有社学,总数各达四五十所,而设于乡村的社学数,则是远远高于设于城中的社学。
    可惜陕西是流寇的大本营,乡村毁坏严重,百姓饥肠辘辘,流离失所,社学名存实亡。
    而这些社学的社师们,大多数人都是失业落魄,多以账房先生、替人写信、甚至垦荒种田为生。
    如今,“关中学堂”招数50人,难怪这些个失意者们为之疯狂了。
    “诸位,这招聘的告示上说,社师优先。看来这王泰,也是深得择师重德之道啊!”
    说话的邓显华,三十岁左右,曾经是城北刘村的社师。自从三年前失业之后,邓显华在城中的一家粮店做账房先生,每月不过二两银子的收入,还要小心翼翼,被掌柜的呵斥辱骂也不敢吭声。
    万一被炒鱿鱼,岂不是全家要去喝西北风?
    现在,王泰招聘教师,社师优先,他的心,不由得活了起来。
    他们这些社师,大多数都是当地有名的儒士、生员、以及退休官员,许多人都是功名在身,并有官府的任命和认可,虽然有些社师品学不入流,但大多数人还都经得起考验。
    “不错!除了招聘的教师,以社师优先,教授的科目也没有多大变化。不过,听说这算学上面,王泰加入了什么阿拉伯数字,让学堂统一使用。”
    座中的陈兆彗,显然比其他人要了解的更多一些。
    “阿拉伯数字并不复杂,在下也见过,只有10个数而已,只需片刻时间,诸位便能理解和记住。”
    另外一名瘦小的白脸儒生插了进来,声音不高,但极为清楚。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中国有一种数字叫“算筹”,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在明朝没有得到推广。明末时,中国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如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都被翻译为汉字数字。可以说,阿拉伯数字历经近千年岁月,一直未能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站稳脚跟,这也体现了汉字数字在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中的稳定性。
    直到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国人对于阿拉伯数字的了解日渐加深,其便利性也得到了认可
    世纪初,随着中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才开始慢慢使用
    “邓兄,我可是听说,这教师里面,还有几名西安城的传教士,似乎就是来传授数学、物理学。另外还有民间女子,说是教乐器。看来,这王泰是不拘一格啊!”
    另外一个儒士说道,似乎另有所指。
    “不拘一格也罢,哗众取宠也罢,和咱们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这新学堂能招到学生,能照常开学,能照常付给教师们银子,这才是咱们应该关心的!”
    另外一个中年文士幽幽叹道,脸上都是忧虑之色。
    虽说这“关中学堂”不收学费,连杂费、书本费也免除,学生中午还有一顿免费的午餐,但到底能不能招来学生,许多人还真不知道。
    如果招不到学生,学堂肯定会中途夭折,即便他们能被“关中学堂”聘用为老师,到时还不得照样失业。
    “胡兄,你不是在郑家的粮行做掌柜吗?怎么,这学堂招社师,你也要去吗?”
    “早都不做了!”
    胡兄摇了摇头,鼻子里一身冷哼。
    “郑雄死了,主簿大人没有心思经营粮行,直接给关了。我这不就无事可干了吗!”
    在座众人都是一阵唏嘘。郑子羽家大业大,在咸阳城独霸一方,谁知道风水轮流转,郑雄身死,郑家的产业纷纷关闭。而王家,短暂的家道中落后,却又红火了起来。
    “你说这郑雄,真的是剿匪而死吗?”
    谈到了郑家,有人低声提出了疑问。
    “什么剿匪而死!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情,还不是那位干的!”
    有人大声说了出来。
    “王泰做的好!这咸阳县的地面上,可是安静多了,太平多了!”
    有人愤愤说了出来。
    “就是!就是!恶人自有恶人磨!王泰此人,心狠手辣,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也有人,看热闹的不怕事大,立即推波助澜。
    众人议论纷纷,倒是有几分言官们在朝堂上唾液分飞的风采。
    “各位,各位,扯远了,莫谈祸事!”
    邓显华咳嗽了几声,赶紧站了起来,摆了摆手,制止了众人的议论。
    “各位,咱们还是担心一下自己的饭碗吧。”
    邓显华的话,让纷纷扰扰的众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咱们多说无益!听说“关中学堂”正在新校舍那里招聘教师,咱们还是赶紧过去,不要被他人捷足先登吧!”
    邓显华说完,众人纷纷站了起来,大声喊道。
    “邓教谕说的极是!咱们赶紧过去!”
    “赶紧过去就是!”
    众人纷纷离去,留下满桌的杯盏,一地的狼藉。
    茶楼掌柜皱着眉头,微微摇了摇头。
    这些个读书人,无论什么时候,永远都是抢手货啊!
    孔庙旁的练兵场,“关中学堂”的新校舍越俎代庖,就位居于此。
    明末武备荒废,咸阳城遭到过流寇的洗劫,多处衙门府库被夷为平地,这练兵场也未能幸免。
    也不知道王泰用了什么法子,竟然租下了这名场和周围的几处商铺,改造成了如此大的一座学堂。
    高高在上的“关中学堂”牌匾下,学堂大门四开。旁边的告示牌上,写着“教师招聘报名处”五个大字。告示牌前,摆着一张桌子,显然是用来登记招聘。
    不用问,这里就是招募教师的地方。
    只是辰时左右,这里已经挤满了人群,粗粗看去,也有两三百人,大多数都是长衫棉袍的读书人。
    “姓名、年龄、籍贯、以前是什么职业?”
    学堂的登记人员,向着桌子前面的白发儒士问道。
    “张为国,43岁,咸阳县人,本县贡生,曾是私塾先生。”
    登记人员登记完,把填写好的纸张寄给了张卫国。
    “进了学堂的大门,大门左侧的房间,上面写着“招聘面试处”,敲门进去就是。”
    “还要面试?”
    张为国一阵惊讶,还要再问,登记人员已经大声喊了起来。
    “下一位!”
    邓显华走进面试房间的时候,看到桌后坐着的三名考官,不由得微微愣了一下。
    “见过知县大人,见过教授,见过神父。”
    邓显华赶紧向上面的主考官见礼,心中刚才的傲气一扫而光。
    他也没有想到,一个民间社学的教师选拔,竟然还有府学的教员、本县的知县大人,还有西方的传教士。
    “邓先生,你就不必多礼了,你曾经是本县社学的教谕,我和黄教授商量了一下,你的经史、御制大诰、本朝律令等等,就算是通过了。但是历算之类,还是要由鲁神父来考究一下。”
    咸阳知县张名世,看了一下邓显华的履历表,和旁边的黄教授低声说了几句,微微点了点头。
    “学生谢过两位大人!”
    邓显华赶紧施礼,心里有些忐忑不安。
    他虽然通晓经史,国学知识渊博,但在这算学上,并不是特别突出。万一要是面试过不了关,岂不是人要丢大了。
    “邓先生,你认识阿拉伯数字吗?”
    鲁昭的话,让邓显华一愣,随即赶紧点了点头。
    “神父,在下认得!”
    为了这场面试,他可是下了功夫,10个阿拉伯数字,自然是不在话下。
    “那好,请你用阿拉伯数字,在这份纸上回答问题。”
    鲁昭把一张纸放在了邓显华面前的桌上,递给他一支铅笔。
    邓显华平息了一下心态,看了下去,心中一宽。
    原来只是计算圆的面积、长方体的体积、以及最简单的勾股运算。
    “邓教谕,你回去吧,或者可以到校园里参观一下!你的招聘结果,三日之内,必有结果!”
    张名世点了点头,温声说道。
    邓显华赶紧告辞出来,心中稳了几分。
    所有问题,他都答了出来,应该没有差错,这次求职,应该是十拿九稳。
    他心头惬意,就在新的校园里转了起来。看到远处似乎有身穿黑袍的传教士和儒生在争论什么,身边围着一大群人,他好奇地凑上前去。
    “佐拉神父,一元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