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朋仙友》道士下山番外并没有天地天地银行的幽冥地府[2]

狐朋仙友最新章节目录
   >等解开衣领一看,发现脖子上的伤口已经完全长好,只留下了一圈浅浅的红线。
    这下可把朱尔旦美得鼻涕冒泡,对换了一副尊容的妻子喜爱到不行。
    然而天不遂人愿,原来附近有一个退休致仕的吴御史。
    他有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只因其女上元节进寺烧香时被采花歹人撞见,最后被人尾随到家。
    却说那歹人夤夜翻墙入室意图奸淫,孰料吴女惊醒后,奋力抗拒大声呼救。
    最后歹人恶念心起,一刀将吴女首级割下了。
    等到天明,吴夫人发现女儿在卧室里身首异处,一家人号啕大哭地领着下人去衙门报官。
    等仵作上门验过刀伤之后,吴家人买来一口棺材将吴女的尸身并首级一块盛殓,同时又找人去寻高僧来家做法超度亡魂。
    谁知这庙里的和尚是请来了,然而等人家打开棺材一看,所有人一起傻了眼:小姐尸体还在,可头没了!
    也是合当有事。
    就在朱尔旦给妻子换头后不久,他带着妻子上附近庙里烧香还愿,在路上正好碰见一个曾在吴家后宅当差的老妈子。
    那人一见朱夫人的模样,立刻就失魂落魄地跑去禀报吴御史。
    那吴御史一听自己女儿的首级居然出现在一个陌生书生的妻子身上,顿时就气得咬碎一嘴钢牙。
    御史一口咬定是朱尔旦用邪术杀了自己女儿,于是亲自去知府衙门首告。
    却说那知府正为吴家凶案无从侦破而发愁,一听说发现邪术害命的真凶,当下就点起三班衙役,将朱尔旦抓去审讯。
    然而知府虽将朱尔旦严刑拷打数次,但此人一直招作不知,只推说某夜妻子起身之后,就完全变了一副模样,自己实在不知是何缘故。
    之后,知府又将朱家下人拷问一遍,发现供词和朱尔旦说的完全一样。
    这下郡守也无计可施,只得将朱尔旦暂时押在大牢之中。
    当天晚上,朱尔旦梦到陆判官溜进大牢里安慰自己,还告诉他已经安排吴御史女儿的魂魄去给吴御史托梦。
    陆判让朱尔旦只管安心,等到天亮郡守就会放他回家。
    果不其然,第二天刚蒙蒙亮,吴御史就带着家人来大牢里替朱尔旦具保。
    不但将其保出大牢,还认朱尔旦做女婿,向其赠送了一大笔钱财。
    从此,朱家就和吴御史家攀上了亲戚,日子过得越发红火起来。
    只不过朱尔旦曾经被牵扯进吴侍御之女的凶案,这终归是个抹不去的污点,不得不说对朱尔旦的科举之路有了很大妨害。
    不过朱尔旦也因与吴侍御家攀亲的缘故,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大乡绅,一辈子都衣食无忧,渐渐就把科举做官的事情抛在脑后了。
    听说后来朱家的几个儿子都做了大官,所以蒲松龄老爷子在文中不无艳羡的说,陆判官真是一个貌丑却好心的鬼判啊。
    我这人,向来不惮用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别人。
    如果仅凭与判官喝过两场酒的情分就可以换回娇妻美眷良田豪宅,那间阴森恐怖的十王殿八成就可以改成咸亨酒肆了。
    不妨就拿崔判官来举例子吧。
    其实太宗皇帝完全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想去冥府阴间逛荡。
    他是因为在阳间被那条让魏征在梦中斩杀得泾河老龙骚扰的寝食难安,这才在魏征的建议下离魂出窍,去地府找老龙魂魄当堂对质。
    然而从始至终,太宗始终没能在地府见到那条老龙。
    他只是跟在崔判官的背后,晕头转向得在地府里转了一圈,临了还在枉死城里吃了一吓,稀里糊涂得借了一个叫相良的一窖金银。
    如果……自始至终都没有那条因犯天条而向太宗托梦求救的泾河老龙。
    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魏征和崔钰这对好基友依靠催眠托梦之术来给太宗挖坑设陷,目的就是从太宗手中得到他酬谢相良的几窖金银,这有没有可能?
    如果……朱尔旦一家从始至终都没有被陆判换心换头,只不过找人用两张相貌相似的人皮面具将朱尔旦两口子彻底替换,以此谋夺了朱家和吴家的家业,那一切是不是就有了合理得多的解释?
    地府收集文思泉涌的才子心脏还说的过去,要朱尔旦那颗狗屁不通的心来做什么?谁会想换这种心?
    再说陆判既然有手段能从棺木中盗取吴家小姐的首级,为何不干脆把朱尔旦妻子那颗血肉模糊的首级再扔回棺木里去?
    毕竟发现吴家小姐首级不见的是前来做超度法事的和尚!
    要不是和尚发现棺木当中没有死者的头颅,因而声张惊怪起来,吴老爷两口子很可能就这样将小姐稀里糊涂地下葬了。
    只要做法事时棺木里有颗首级就行,谁会捧起这颗血肉模糊的首级仔细检查看是不是吴小姐的头颅呢?
    这样就算后来吴府老妈子在路上偶然间碰见朱妻,也不会疑心是朱尔旦用‘邪术’盗首。
    最多只在心里念叨两句:‘天底下竟然会有与小姐生得一模一样的人,真是稀奇’。
    这样看来,陆判不帮朱尔旦处理首级最大的可能,就是他想让此时的‘朱尔旦’吃上人命官司,背个老大的污点在身上,而后再通过‘吴小姐托梦’这件事把身陷囹圄的‘朱尔旦’捞出来!
    这样一来,朱尔旦就可以名正言顺得不再赴科应举,从此专心以举人老爷的身份,在家乡买田置地做一富家翁,甚至连吴御史家的家产也能参合上一份。
    他‘朱尔旦’只从今往后,用不慎卷入人命官司导致案卷有污来搪塞省城的学政大人不去京城应会试就行了。
    要知道,这京城会试可是聚集天下举子的地方,想必也会有人对所有赴考举子的身份严加查验。
    届时万一有多事之人伸手往朱举人脸上一抹,那可就全露馅了!
    好吧,现在问题来了,那就是地府中人好像特别喜欢钱财,尤其是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一个个简直宝贝到不行。
    有些时候甚至还会用些手段来搞钱……可判官阎王他们要这些人间的钱财干什么用呢?
    我认为地府判官他们对赚钱的事情如此热衷,最根本的原因……他们想在人间花用这笔钱!
    你一定很震惊吧?
    因为民间传说地府里面流通的是阳间烧化的冥纸金箔,照理地府中应该视金银如粪土才对,怎么会对阳间的钱财如此孜孜以求呢?
    然而你知道吗?
    给阴人烧化纸钱这个风俗并不是华夏自古流传下来的习惯。
    而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由佛家做七斋祭时,向前来领受经文的亡魂烧化纸制佛灯的仪轨逐渐演变而来。
    在魏晋之前,汉地的百姓尤其是士大夫家里是根本不烧纸钱的。
    甚至到了唐朝初年,社会上仍然有很多人旗帜鲜明得反对在祭祀过程中烧化纸钱祭品。
    比如唐人李翱就曾撰文《去佛斋说》,对焚烧纸祭的习俗予以驳斥,认为此举劳民伤财,也不符合儒家关于人情哀戚的要求。
    要知道过去可不像现在,虽然先人们早早就发明了造纸术,但受造纸技术并不发达的限制,当时纸张的成本高的吓人。
    尤其是那种上好的字纸,每一刀都价值不菲。
    唐朝时期长安产的洁白方纸,三刀纸就可以换上一斗白米,‘洛阳纸贵’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就比如书圣王羲之年少练字时专门制备一块沙盘,用树枝划沙练字;等在沙盘练得有把握了,再用纸张誊写。
    这‘旧时王谢堂前燕’的阔气王家尚且如此珍惜字纸,何况普通人家。
    以此可得,地府中人肯定是不收冥纸的。
    因为魏晋之前没有人会在祭祖的时候烧纸,阳间连烧的都没,自然也就不可能在阴间流行开来了。
    那么地府里面流通什么‘货币’呢?请接着往下看。
    既然说到魏晋,有一位名人肯定躲不过去,他就是陶渊明!
    那篇《桃花源记》你肯定不陌生吧?这可是要全文背诵并默写的哟!
    按照一般观点,这篇《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政治理想与抱负的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鸡犬相闻,幼叟同乐’生活的向往。
    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
    如果《桃花源记》真的是陶渊明政治抱负的写照,那他未免也写得太过含蓄了,以至于通篇都不见陶先生本人一星半点的评述。
    很难想象,那个敢于面对前来索贿的督邮拍案而起,大喊出‘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愤而挂印而去的陶渊明竟然会在自己的文章中接连隐晦其词,再三闪烁其语。
    这不可不像老陶的为人!
    因此,真实的情况很可能是……《桃花源记》并非是陶渊明原创,而是陶先生无意间从旁人那里听到这个‘渔夫误闯桃花源’的故事。
    陶先生无非是觉得这个故事新奇有趣,于是顺手把故事给抄下来了,仅此而已。
    在没有普及放录设备的年代,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随手抄写下来,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信你就去问问身边那些上了年纪的七零后八零后们,看他们年轻时抄没抄过歌词。
    如此一来,事情就合理多了。
    陶先生并非是《桃花源记》的原创作者,当然不可能把自己的评议夹在文章中。
    如同你抄歌词时不会把自己对歌词的评论写上去一样。
    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桃花源记》真的是陶渊明听来的故事而非其随意虚构,那么这篇短文之中的桃花源是不是真的有可能存在呢?
    如果《桃花源记》真的存在,那么为啥曾经到过桃花源的渔夫再也找不到这里呢?
    石破天惊的终于要来了,我推测这个神龙不见首尾的桃花源,很有可能就是地府!!
    原因有三。
    第一、这个藏在山谷里的小山村之所以被称为桃花源,就是在山谷外面有一大片十分诡异的桃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这片桃花林诡异就诡异在‘中无杂树’上,如果不是人工选育栽培而是靠自然形成,怎么会出现几百米范围清一色的桃树呢?
    而且这桃树也不是永生不死的东西,时间一长总会有自然枯死的桃树。
    想要分辨一株已经枯死的树木到底是什么树种,可不是从远处撑船一望就能一目了然的事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