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正文卷一百八十四章三苏父子[2]

寒门宰相最新章节目录
   修与一名知天命的老者正闲聊。
    这位老者大概率就是苏老泉了。
    苏轼苏辙在嘉祐二年考中了进士,不过还未授官,至于二人的父亲苏洵至今也没考中进士。
    当然苏洵的文章写得极好,当年大宋第一学霸张平方读了苏洵文章,曾感叹道‘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
    之后张方平将三苏写信推荐了给韩琦,欧阳修。
    两个儿子中了进士,苏洵喜极而泣赋诗一首‘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这首诗蛮‘凡尔赛’的。
    嘉祐三年,宋仁宗觉得不可让这样贤才遗落,于是让苏洵到舍人院考试,苏洵却推辞不去。
    苏洵书信与友人解释,自己一大把年纪,还要去考试,让人来权衡文章好坏,甚是难为情。我这个人写文章就是不合于考试的尺度,朝廷若觉得我文章就用,不好就不用。
    到了嘉祐四年时,朝廷再度召他进京考试。
    正好苏洵两个儿子也服完母丧,父子三人就自蜀一并入京。
    苏洵来京后见了韩琦与欧阳修两位父子三人仕途上的贵人。
    他今日来见欧阳修不是为自己求官,而希望欧阳修能提携自己两个儿子。
    兄弟二人都是年少及第,长子苏轼才气纵横,连欧阳修都对他人夸赞,三十年后没人知道老夫的文章,只知道苏轼的了。
    次子苏辙才气虽稍逊之,但稳重慎言。
    自己两个儿子都是可造就之才,自己一个老父年近五十,处处碰壁,一事无成。他们若跟随自己脚步,怕将来在官场成就也是有限。
    故而苏洵找到欧阳修想让他照拂两个儿子,至于自己为官不为官无关紧要。
    然苏洵没料到,这时欧阳修与韩琦之间因榷茶之事在朝堂上有些意见不一。
    三苏父子都是闻名天下的贤士,韩琦,欧阳修都欲借重他们的名望。苏洵为两个儿子话说得口都干了,欧阳修也没个承诺,心底不由着急。
    欧阳修见章越等人来了笑着道:“明允,小儿辈都到了,我们先入席吧!”
    当下欧阳发又引章越见了苏洵。
    苏洵正忧心忡忡,虽然没想到为何章越可以入席,但他没有仔细想下去。
    至于章越则松一口气,万一人家问一句,你怎知老夫自号老泉?那当如何?
    众人至后堂入席,欧阳修喜宴宾客,故而府上厨子时刻备菜。
    这一席饭菜十分丰富。
    即便有小儿辈在旁,苏洵仍道:“学士,当初我取二子之名时,见车轮,车辐,车盖皆有职责于车,唯独轼(扶手)若无所为者,然无轼亦不为车也。我为犬子取名为轼,正是惧他不为外饰也。”
    “至于辙也,天下之车无不由车辙而行,但论车行之功,辙从不与其中。将来纵是车毁马亡,也不责难至车辙上。如此车辙于祸福之间,虽无功但亦不为过也。”
    章越听了苏洵的言论也是心底感叹。
    所为父之爱子为其计深远就是如此吧。轼为车(国家)的外饰就好,但不必承担其责。
    辙为车之轮印,参与了工作但将来事情办不好,也不怪不到自己的头上。
    章越突想起苏轼那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不得不说,父子三人……
    此刻欧阳修言道:“数月前,朝廷下旨开制科,陈钱二人入制科四等。天子有云,制科入四等与进士二三人同。”
    “我看明允不如让他们去试一试如何?”
    苏洵闻言目光一凝,他此番本想让欧阳修给二子安排仕途的,没料到欧阳修却鼓励苏轼,苏辙两兄弟去考制科。
    制科之难,他是知道的。没料到欧阳修给他们兄弟指了这样一条路。
    第一关两名大臣推荐。
    第二关要写五十篇文章让两制大臣点评,这才得到考试的资格。
    至于最难的则是制科考试,出题范围为十一经及注疏,十七史,武经七书等等。
    这考官会出六题,称为秘阁六论。
    这六道题目,每道题目三千字以上,必须在一日一夜内写完。
    也就是最少一万八千字,根本没工夫让你构思,提笔就是干。
    最后就由宰相等大臣们亲自评定上下,要考核两次,最后入四等者还要经过天子御试。
    欧阳修道:“下一次制科考试应是在后年八月,若是现在开始下功夫准备,到时或可有成算。”
    苏洵道:“阁试之难……”
    欧阳修笑道:“明允多考量一二就是。”
    章越闻言也知制科之难,苏轼兄弟如今可以直接任官,其实没必要再费两年功夫准备一个制科考试。
    不过除非对自己极有信心例外。
    苏轼兄弟在嘉祐二年的进士科考试中一个名列四甲,一个五甲,若制科考了一个好成绩,无疑也缩短几年仕途。
    本章参考自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