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1244章:城市排名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因为大明正在进行工业化,城市,特别是富裕地区的大城市是工业化进程的火车头。
    所以《世界月刊》第二期的内容也有了,那就是大明城市!
    第一期由于弄了个国家和地区排行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
    直接证据就是在零售价高达两银币的情况下,销量超过五十万册。
    刨去成本与两成税费,还能让传媒集团直接进账五十多万银币。
    昊菁皇帝的姑姑与姑父是传媒集团的大股东,他们的孙子孙女要结婚。
    作为长辈,也没啥可给的,发红包就免了,朱慈烺直接出了这么个主意。
    光是排行榜,少说也能做十期。
    第一期是国家和地区,第二期是城市,第三期是各府,第四期是公司,第五期是富豪。
    第六期安排各国元首上阵,第七一堆历史上的强大帝国。
    第八期用世界各地的宝藏撑场面,第九期是世界各地的奇迹,第十期介绍地球历史。
    十期做下来,累计能让姑姑两口子分到近百万利润,这就是天大的红包了。
    得益于第一期所创造出来的良好口碑,第二期的销量高达七十多万本。
    尤其是入选排行榜前二十的城市,报馆已经在高人的指点下专门对其进行大力销售。
    这就等于是当地官吏的业绩,同时也给城市做了广告,可以当作名片来使用。
    高居榜首的自然是经过朱慈烺苦心经营了四十多年的北都,这还不能排第一就没天理了。
    第二则是曾在甩锅爹治下的南都,得益于陪都和备份的身份特征,加之甩锅爹当年特意抄作业,南都在诸多方面都等于是北都的微缩版。
    位居季军的城市不是江都(扬州)或钱塘(杭州),而是位于太湖附近的长洲(苏州)。
    得益于纺织业的高度发达,掌握着高端布料生产的长洲实现了对江都的反超。
    钱塘是整个大明最大的茶叶交易集散地,行业地位跟尤擅丝绸的长洲相当。
    时至今日,丝绸与茶叶仍旧是大明帝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排在第五则是曾经风光无限的江都,该地有两大特产——盐商与瘦马!
    随着海盐的崛起,两淮盐商便风光不在了。
    一部分转作其他生意,一部分则早已经营起了海盐。
    盐工们及其家眷则被坐镇淮安的史可法弄到了山东,继续从事老本行,而且收入更高。
    如此一来,盐商的收入不能与往昔相比,瘦马的行情也就急转直下了。
    好在整个大明的风尚还是没有跑偏,尽管皇帝的喜好刚好相反。
    其中有一些个人喜好的因素,也有些人故意跟某皇帝的唱反调。
    皇帝喜欢肥马,他们就喜欢瘦马,而且不断叮嘱自己,必须坚持喜欢下去……
    往后的第六名,终于出现一座北方城市——天津!
    南都、长洲、钱塘、江都,这四座长三角城市,被北方地区的一些人称为江南四霸。
    人家天生地段好,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天津依托进出口工业与造船业,总算混到了第六名。
    在北方城市里位居第二,仅次于北都,这已经算是殊为不易了。
    这基本是沾了北都的光,要不是天津死死卡住北都的出海口的好位置,估计连这份榜单的前十都进不去。
    北方第三是冬季的不冻港蓬莱,榜单排名第七,城市特点与天津相类似。
    天津算是春夏秋三季的港口,蓬莱则主打冬季进出口业务。
    第八依旧是南直隶松江府的华亭,说明江南的发达是显而易见的。
    前十末尾则是两座华南地区的城市——广州与厦门,后者还多亏了郑芝龙在当地经营多年。
    第十一到第二十的排名则是晋江(泉州)、大同、山阳(淮安)、长安、武汉(武昌府与汉阳府已经合并)、成都、青岛、武进(常州)、保定、沈阳。
    前二十里面,南直隶就占了五座城市(南、苏、扬、淮、常),占了四分之一的份额,其经济发达程度可见一斑。
    北直隶有三座(北、津、保),看着也不少,其实就是北都拼命拉着天津与保定,让这两个小兄弟别掉队。
    西部的城市只有长安入选,尽管陕西通过采油、挖矿以及铁路的帮助,已经彻底告别了朝廷赈济。
    其经济实力仍旧大幅度落后畿辅地区,更别说几乎快要组团起飞的江南一带了。
    陕西含柠夏,其实就四个地方算是比较富裕。
    其一是延长油田,其二是榆林与神府煤矿,其三是长安。
    运油的与挖矿的有钱之后,不愿意背井离乡去北都定居的,都会选择在长安落脚。
    故而在外人看来,长安的有钱人特别多,甚至不亚于天津。
    在昊菁皇帝看来,以后陕西境内出现大型城市也是可能的。
    只要解决了交通与水源,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那就没什么大问题。
    长安与北都,可以看作是北方发展的龙尾与龙头。
    龙尾的经济实力可以比不过江南四霸,但龙头必须比得过,而且还要甩开他们。
    南直隶的五座城市的人口总和与北都不相上下,经济总量也相差无几。
    江南地区虽然是亩产较高的水田,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是非常有限的。
    那些不打算移居南地或者北地的农户,就只能选择进城打工。
    这就导致了南直隶的诸多大城的城市化速度也是非常之快的。
    只是在城市建筑上,短时间内还是明式风格,没有像北都新城这边改变的非常迅速。
    除了南都之外,其余四座城市几乎都是主打轻工业。
    北都的产业结构与南都相类似,走得都是轻重工相结合的路线。
    天津、蓬莱、青岛、厦门、旅顺这五地则是重工业与贸易相结合的路线。
    各地的特长不同,故而产业结构也就不能一概而论。
    轻工业与贸易相结合的典型例子就是钱塘,丝绸、瓷器、茶叶,都可以从这里直接出口。
    类似钱塘的沿海城市有很多,譬如广州、水嘉(温州)、晋江等地都是如此。
    内陆的成都、重庆、武汉走地都是这个路子,目前也只有这条路适合它们来走。
    发展重工业,昊菁皇帝当然倾向于资源丰富,且能通过铁路运输原材料的北方地区。
    南方水网密布,自然更适合发展轻工业,也便于将轻工产品迅速装船出口。
    每座城市的介绍与点评占据二十页纸,二十座城市的点评总计就是四百页。
    两百张纸的杂志的厚度等于一本书籍,加上里面的内容比较丰富,买两银币并不算贵。
    入选榜单的各地父母官也派人争先恐后地抢购第二期杂志,因为这算是自己难得被皇帝认可的业绩了。
    沈阳能入选前二十,甚至超过洛阳、开封、南昌、德化(九江)等地,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意外,甚至匪夷所思。
    只有看过杂志介绍的吃瓜观众才会明白,沈阳的经济能达到如此地步,全赖某项行业的蓬勃发展。
    这个行业就是造纸业!
    在这发展重工业,昊菁皇帝肯定不放心!
    在这发展轻工业,肯定比不过江南地区。
    那该怎么办?
    开启烤串加直播的大业?
    当然不行!
    东北地区有很多树,这就妥了!
    沈阳经济的龙头行业就是造纸业,龙身和龙尾便是家具与木材加工。
    从东北各地砍伐的树木都会运往沈阳进行来料加工,半成品是板材,成品是家具,深加工则是纸张。
    尤其是大明在进入报刊时代之后,对纸张的需求量极大。
    每天印刷的报纸总量超过上千万份,每月售出的杂志高达上千万本。
    面对如此规模的市场,沈阳这座东北重镇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造纸主要是靠近原料产地就行,也不需要多高的技术。
    工艺流程用老祖宗传下来的便可以,重要的事情就一点——量大管饱!
    时至今日,可以说沈阳所生产的纸张占据了大明本土三成以上的市场份额。
    若将大量出口茶叶的钱塘视为茶城的话,沈阳便是当之无愧的纸城。
    现在沈阳城内外地所有工厂都上了蒸汽机械用来造纸,这样不但可以形成规模化生产,还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普通百姓在沈阳能从事与树木有关的行当,那就可以让一家人衣食无忧了。
    家具与板材的销售周期会比较长之外,所有纸品都是当天生产,翌日便可装车启运。
    通过沈阳至北都的铁路南下,在北都印刷成刊物,再通过铁路、公路、漕运、海运,将刊物送抵本土甚至海外各地。
    与沈阳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大同,该城没有一个能够拿得出手的行业。
    非得说一个的话,那就是客栈业非常发达……
    大同是北线铁路与西线铁路汇合之处,更是两条铁路沿线最大的城市,没有之一。
    从大同往南,自然是北都,那肯定是大同比不了的。
    可是从大同出关再看,除了柠夏卫之外,那就真没啥可看的了。
    大同是附近草原酋长们的首选的关内聚居地,因为随时可以出关回家看看。
    在漠南金山讨饭的监工与自由矿工们,也将大同视为最佳的娱乐地方。
    城内总汇、茶馆、酒楼、客栈、赌场、典当坊总数高达上千座,服务业发达程度位居大明之首,甚至超过了江都。
    在北都或天津赚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小姐姐们,在当地没找到靠山的话,多半回去大同自立门户,因为这地方的准入门槛不高。
    仿照北都,大同城内也兴建了不少新式楼房,尤其是安装了抽水马桶、电话、沙发、自来水之后,特别受到客人们的欢迎。
    只有昊菁皇帝知道,大同走的是拉斯维加斯的路线。
    得益于铁路提供大量客源,这路子一般地方学不来……
    在矿区工作的官吏、监工、矿工们在入关之后,很多人都会选择在大同潇洒一次。
    有的可以直接会老家,有的则须去北都述职,在大同可以先愉悦一下身心。
    当地的最大工业是挖煤和造碳,剩下的就是冶炼金属了,然后就没了。
    有煤老板的地方,肯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