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1237章:直接照抄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昊菁四十一年(1684),由于大型铁甲舰成了盟友眼中的香饽饽,使得大明帝国为了确保自身的海权优势地位,不得不开启了最为庞大的追加造舰计划。
    已经开始实施的第九批次造价计划(1682-1688),包括一艘布吕歇尔试验舰、一艘俾斯麦航母试验舰、八艘俾斯麦、八艘定远、十八艘吉野、六艘来远、八艘致远、三艘定远补给舰、三艘定远医疗舰。
    在追加建造第一批二十艘吉野的基础上,再行追加俾斯麦与定远各八艘,预计建造时间为七年。
    其中将有四艘四级铁甲舰在完工后交付荷兰海军,有两艘五级铁甲舰和两艘四级铁甲舰交付法国海军。
    加上卖给倭国、奥斯曼、新印加帝国的三艘四级铁甲舰,第二次追加造舰计划就基本可以抵消此前大规模外销对大明海军所带来的实力削弱了。
    同时对第十批次(1688-1695)造舰计划进行适当修整,大幅度提高主力舰的建造数量。
    从原来的二十八艘,提高到三十六艘,即布吕歇尔、俾斯麦、定远各十二艘。
    仅仅是第九批次第二追加计划,总额便高达一亿四千万银币。
    好在建造时间长达七年,所用物料可以提前准备,平均每年仅需两千万。
    加上此前开始实施的两个造舰计划,总额年均不到六千万,对财务上的压力并不太大。
    前期可以用查抄奸商得来的一亿三千万银币顶一阵子,等把其资产逐步套现,还能到手三亿银币左右,这就等于充抵了整个第九批次的造舰计划的支出了。
    昊菁皇帝还得感谢奸商们牺牲小我,进而成就大明的庞大造舰计划……
    波洛与郑芝龙都在从各地的地盘上,将各种矿石与半成品源源不断运往大明,易卜拉欣和车在震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大明本土的诸多港口积压了大量的外国土特产,然而只有蓬莱、青岛、天津、厦门、泉州这五处港口建有铁路。
    厦门与泉州的铁路还是区域性质的,仅仅做到了彼此互通。
    想要让各种进口货兑现其自身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物流运输。
    只有将这些货物运到需要它们的工厂或公司去,才能实现加工与销售。
    像从暹罗进口的冰冻虎皮虾,挤压在冷库里不但没价值,还会倒搭电费。
    郑芝龙上贡的象牙、牛角、兽皮、宝石,除了后邸贵人们的既定数量之外,其他都被昊菁皇帝下令送到千奇百货商店销售。
    除了甩锅爹、漂亮亲妈、皇嫂张嫣,以及甩锅爹的一群妃子之外,昊菁皇帝的妻妾只能每人领取一枚宝石,用以打造项链。
    其他首饰就没这个必要了,做成戒指的话,打麻将的时候还碍事……
    昊菁皇帝的手上只有跟皇后薛婉晴与皇贵妃刘喜儿结婚时佩戴的戒指,脖子上挂着镶有六枚宝石的项链,寓意寇白门等六个侧妃。
    其他妃子就没这个资格了,昊菁皇帝也不想把自己打扮得跟个卖珠宝的客商似的。
    在自己的后邸炫富,被某肥宅弟弟和弟妹们看到,那就太尴尬了!
    老婆们觉得首饰少,没有安全感,那就把自己的存折拿出来,天天看都可以。
    薛婉晴与刘喜儿的存折上各有三千万,其他六女的存折也均有两千万,余下的两千万是一家人的生活费和流动资金。
    户部尚欠昊菁皇帝一亿银币,另有两亿左右的银币算是全家的投资基金,所持项目的每年分红总额可达两千万。
    先娶的三十三只小姐姐和后娶的六十六只小姐姐,都可以获得每人每年一万银币的生活费。
    若是觉得在后邸没啥意思,打算另攀高枝的话,可以一次领取六万银币的安家费,也算是封口费,以后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后邸的事情。
    昊菁皇帝账面上的钱就这么多,新增的矿山才是总资产里的大头。
    澳洲的铁矿,中亚和唐努乌梁海的金矿,跟郑芝龙在南非挖矿,加起来总价值有两百亿银币。
    还有专属于昊菁皇帝的上百万奴隶矿工,在粮食处于低价的时候,养活这些奴隶矿工并不费力。
    昊菁皇帝买粮也不需要支付现金,只要用旗下工厂出产的新奇商品跟于松屹这样的粮商去换购就行了。
    对方是很乐意如此交易的,因为至今为止,大批量采购新奇商品扔需要排队,这就等于直接插队了,而且是插到最前面。
    同样,昊菁皇帝也鼓励港口的商人们去跟外商们易货,不但能够节省物流时间,还能降低港口的库存。
    特别欢迎外商们购买粮食,不论是未加工的,还是饼干、挂面、方便面,只要愿意易货,便可以一律绿灯。
    郑芝龙就用四百船的矿石和半成品金属,换取了两百船的压缩饼干和方便面,返航的时候还携带了三百船的新奇商品。
    此番还带走了大约三万福建老乡,大部分乘坐蒸汽铁制商船前往南非。
    这些都是廉价劳动力,也是兵力的主要来源,郑芝龙可是损失不起。
    待蒸汽铁制商船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一次便可以运输八到十万人。
    除此之外,昊菁皇帝还鼓励大明商人们去新到手的地盘,譬如莫斯科那边去开办工厂及开发矿山。
    库尔斯克拥有全欧洲最大的铁矿,储量高达五百亿吨,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缺点就是距离辫子的地盘很近。
    昊菁皇帝已经下令轮换过去的陈永华率三个旅驻扎在布良斯克、奥廖尔、库尔斯克一线,确保南翼的安全。
    对于开发库尔斯克铁矿的商贾,给予第一个十年全额免税,第二个十年仅税一成的优厚待遇。
    昊菁皇帝不打算用宝贵的运力资源来运输铁板这种低附加值的玩意,在矿山附近开设一家钢铁厂就全解决了。
    辫子敢来找死,那正好,西征大军已经好几年没大打出手了,某些将领和军官正愁没战功可捞呢!
    现在坦克有了,飞机有了,机枪也有了,就差辫子骑兵冲过来挨突突了……
    由于北地非常之大,运往该地区的飞机数量已经达到两百架。
    但这还远远不够,昊菁皇帝认为驻扎在北地的空军部队至少要列编一千架飞机。
    在西部地区用来侦察敌情,同时支援地面部队的防守和进攻。
    在中东部地区则用来搜索,以发现迷失方向的部队和被困的商队。
    纵贯北地的万里南线一带,其土地至少可以养活两三亿人,约等于当下的整个大明人口。
    在昊菁皇帝的力主下,朝廷正以每年至少五百万的速度向北地移珉,目的就是尽快消化这片富饶的土地。
    富饶不用加引号,因为该地区的气温虽然不如大明本土,粮食也仅仅是一年一熟。
    然而地下资源极其丰富,在解决人力与运输这两大困难之后,对该地区进行规模化开发就可以迸发出巨大的价值了。
    根据朝廷的规定,北地定居点分为五个等级。
    村级定居点为一百户,镇级定居点为一千户,县级定居点为一万户,府级定居点为十万户。
    前两个等级为集中后的数量,后两个等级为区域内的总数。
    城级定居点也为十万户,但就是大号的镇,属于居珉集中居住的地方。
    每城须达到五十万人的规模,便于管理、建设与保护,也能形成规模效应。
    成级定居点里的人,几乎不参加农业劳动,都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根据规划,从黑水上游,一路延伸到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都将变成大明的定居点。
    力争在二十年之内,建成三十万个村级定居点,一万个镇级定居点。
    修建人口达到五十万以上的城市六十座,使北地的城市人口达到三千万。
    从而推动北地的城镇化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促进北地的经济发展,将该地区彻底消化掉。
    只要不为非作歹,到了北地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不论捕鱼还是种地,甚至砍树卖柴火,都能养活自己。
    向北地移珉最多的就是陕西、山西、河南这北方三省,山东与北直隶则是向东北输出人口最多的省份。
    由于路途的关系,移珉北地的待遇比去东北还好,最好的就是去乌拉尔山以西地区。
    适龄男丁到了地方,就给五百亩土地,具体地点可以随便挑,还免费发放一辆拖拉机。
    哥俩作伴去那边,下车就意味着上千亩土地到手了。
    当地驻军还会派人来主动教授百姓如何在这里生活,甚至帮你娶匹大洋马当老婆。
    发土地、发女人,还发拖拉机!
    对普通农户来说,昊菁皇帝就是千古以来最大的大善人了!
    很多农户并不愿意进城务工,不想被商贾或者工厂老板谩骂。
    留在老家的话,凭借手里的那点地又无法改善生活,也就只能滚个吃饱而已。
    想过得更好一些,又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受窝囊气,去北地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昊菁皇帝认为,哪怕每年只向乌拉尔山以西地区移珉十万人,那也是相当成功的。
    报纸上与官吏们宣传的广告就是,到那边去当地主,作威又作福啊!
    实际上到了地方,农户最多苦三年,三年之后便都是好日子了。
    如若有定居点的百姓被活活饿死,或者当地官吏知情不报。
    朝廷就会对其严惩不贷,具体办法就是磔示!
    这是大明刽子手的看家本领,昊菁皇帝也不想让他们放弃这门吃饭的手艺。
    等将北地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都插旗之后,其他地方就无所谓了。
    昊菁皇帝的本意就是让农户们使劲种地使劲生娃,让北地的人口猛增。
    每家都可以实现最基本的机械化耕作,入秋收割时,由官府指派收割机,免费收割。
    北地的粮食出现过剩之后,还能用来换购本土生产的各种商品。
    眼下在北都以及江南地区,就已经出现上万人规模的工厂了。
    得益于新地盘上的棉花供应,北都最大的纺织企业已经拥有上万部纺织机,日产粗布两千匹,而整个北都每天可以生产上万匹粗布。
    制造成衣的企业依托缝纫机的优势,女工们每天可制造各式成衣超过一百万件。
    尽管在布料上无法与江南的绸缎相比,但胜在量大管饱,可以成船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