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1211章:全线反攻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奥库派人拍摄的战场电影送到伊斯坦布尔之后,加上私下的一顿活动,的确起了不小的作用。
    至少让苏丹易卜拉欣一世认为他们是尽力了,而且敌人凭借壕沟不但抵抗完全,还发动了夜袭。
    加之规模不小,中欧地区还在夏秋之际,由于降雨量很高,多瑙河流域爆发了洪水,一举吃掉敌人变得有些不切实际。
    于是继续包围对峙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为了能够赢得保卫布达佩斯的胜利,以及重创敌军重兵集团的这两个目标。
    苏丹易卜拉欣一世同意继续向布达佩斯增兵,不过基于前线兵力已经达到六十万,对后勤供给的压力实在太大。
    经过近臣的建议,最终易卜拉欣决定眼下只向布达佩斯前线支援骑兵、坦克、重炮等兵种和装备。
    总的来说,就是提高作战部队的兵力的同时,将提升战斗力的重点放在增加技术装备方面。
    通过实战表明,优质武器,特别是昂贵的重型武器,的确可以起到物超所值的作用。
    所以易卜拉欣继续派人携带自己的亲笔信前往明帝国,希望昊菁皇帝能够在如此关键时刻帮助自己。
    如果前线能够在一年之内打赢,那便再好不过了。
    反之,求购的坦克与重炮就能派上用场了。
    五百辆坦克不够就增加到一千辆,还不行就提升到两千辆。
    易卜拉欣有信心用黄金、宝石、坚果、战马、石油和成品油换购大量的坦克,好能组成一支规模空前的坦克集群来推平对方!
    还有一种武器,也是攻防利器,那就是机枪!
    在看过几十挺机枪同时开火的影像,特别是密集的子弹将敌军士兵一片片射杀的画面,令易卜拉欣真是感到赏心悦目。
    这种武器真是对付敌军骑兵和步兵的不二之选,不论价格如何,一定要买到更多才行。
    如果能有一百挺,甚至两百挺机枪运抵前线,骁勇善战的奥斯曼军队将是不可战胜的!
    能够击败神圣罗马帝国,毫无疑问,将是自攻陷君士坦丁堡以来最辉煌的战果了。
    加上开凿运河与开采油田,易卜拉欣认为自己的丰功伟绩将不逊于苏莱曼大帝!
    在自己百年之后,也将被后人推举为帝国历史上排名前三的苏丹……
    对于前线,易卜拉欣还是展示了自己作为明君的宽广胸怀。
    将进攻的权力交给侯赛因等人,诸将可以自行抉择。
    只要能打赢,一切都好说。
    在此之前,鉴于久攻不下,捷报迟迟未到,易卜拉欣甚至想要御驾亲征。
    但又考虑到自己对军事方面似乎不太了解,指挥作战就更别提了。
    心痒难耐之余,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请来了明帝国的大使,专门咨询了一下相关问题。
    在交谈时,易卜拉欣便得到了关于昊菁皇帝如何管理军事方面事情的宝贵经验。
    昊菁皇帝是仙界下凡,自然能征善战,十余岁便可御驾亲征。
    近些年因为上了年纪,也就鲜有再创辉煌的机会了。
    这并不妨碍明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胜,昊菁皇帝虽然不管前线了,但后勤保障是掌握的妥妥。
    前线那边只要相信自己麾下的名将,给予其足够的兵权,同时保证部队的后勤供给就行了。
    有了训练有素的士兵,性能优良的武器,以及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加上将领指挥得当,明军自然可以所向披靡。
    这可不是吹嘘出来的,明帝国最新出版的世界地图,就已经说明一切了。
    半个亚洲,整个大洋洲,非洲南部,美洲西部,均已经被纳入了明帝国的版图。
    事实胜于雄辩,说明这套流程不但可行,而且非常有效,能够成为帝国开疆拓土的倚仗。
    受益匪浅的易卜拉欣觉得很有道理,似乎自己之前也是这么做的。
    但对于侯赛因放弃好不容易才夺取的克拉科夫,还是有些无法释怀。
    只是被敌军切断南撤的退路,似乎更加危险,侯赛因这么做也是非常稳妥的。
    将所部全员撤回布达佩斯,避免了成为一支等待援军前去解围的孤军的可能。
    接下来,就看双方谁能在鏖战多时的布达佩斯取胜了……
    由于多瑙河流域爆发了洪水,导致多瑙河西岸的奥军不但没进一步推进,反而向西后撤了三十多英里。
    不大幅度的撤退也不行,多瑙河在汛期时的河面宽度已经是之前的三倍左右,水位非常高,随时可能吞没岸边沿线地带。
    此前,再也坚持不下去的布达与佩斯两座城堡的守军,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投降了。
    他们已经坚守了足够长的时间,但是援军近在咫尺,就是不给自己解围,真是让守军无可奈何。
    吃光了城堡内的粮食和战马以及所有牲畜与家禽之后,最为坚韧的一批守军在看不到任何希望之后,最终也放弃了抵抗。
    消息传到侯赛因的耳朵里之后,这位主帅对此反而并不介意。
    现在双方博弈的重点,已经从布达佩斯,变成了战略决战。
    输掉的一方将失去匈牙利、摩拉维亚,甚至波希米亚的控制权。
    对利奥波德来说,利用洪水迫使对方主动后撤,是己方主动撤离战场的好机会。
    可随时而来的是另外一个问题,等洪水退去之后,奥军势必会全线压上。
    己方必须在布拉迪斯拉发至维也纳一线作好防御,一旦布拉迪斯拉发失守,奥军会直接北上,进而从北、东、南这三个方向,对维也纳实施战略包围。
    如果届时清军也攻过来,恐怕会一举夺取属于自己的摩拉维亚了,波希米亚估计也够呛能保住了。
    但是付出巨大代价才夺取的布达佩斯,就这样轻易放弃,是利奥波德完全无法接受的。
    像此前的守军一样,利奥波德也打算派出两支精兵,用来长期坚守这两座城堡。
    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以联军收复布达佩斯,而后主动撤退告终。
    而这只是联军方面的认为,奥军在洪水过后,便发动了全线反攻。
    沿多瑙河一路西进,兵临布拉迪斯拉发城下。
    在揣测过对方的战略战术之后,侯赛因派奥库带着所部二十六万人围城。
    让敌人也常常被长期包围的滋味,同时防止索别斯基的波军骑兵南下支援。
    自己则率主力在多瑙河西岸,以维也纳为目标,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一六七八年******万奥军在维也纳附近,与六十万联军展开对峙。
    侯赛因麾下包括约八万骑兵与二十四万步兵,以及一千两百余辆坦克、两千多辆自制战车、七十八门重炮、五百余门轻型加农炮、上千门迫击炮,另有二十五艘飞艇。
    利奥波德除了没有飞艇之外,在技术兵器的数量方面,与来犯之敌相差无几,只是在坦克与重炮的质量和性能上有所差距。
    但凭借主场与兵力的双重优势,利奥波德认为己方是完全可以跟上次一样,击退来犯之敌的。
    更何况在布达佩斯那种无比艰难的环境下,自己都能南下两座城堡,带着部队全身而退。
    是役的战场就设在帝国的心脏——维也纳,联军有能力也有理由可以再次取胜!
    这次不同于上次,利奥波德还得到了一个朋友的帮助,那就是沙皇阿列克谢。
    阿列克谢在本土最后一个大型据点——斯莫棱斯克,早已被明军给攻陷了。
    迫不得已,只能带着约三万残部西逃进索别斯基的地盘。
    后者早已与明帝国驻瑞典大使达成了一致,根本不敢收留前者。
    一旦被间谍探得,将这个至关重要的情报送到瑞典去,索别斯基就将面临明帝国的军事压力。
    已经遭到过重创的波立不可能在抵御清军入侵的情况下,在与明帝国开战了。
    否则,索别斯基将会明白“灭顶之灾”的真正含义……
    阿列克谢只能被里送到了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座上宾。
    这次是在此地做客的俄军很好的表现机会,阿列克谢当然不会放过。
    除此之外,利奥波德还得到了丹麦、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汉诺威、巴伐利亚等盟友的支持。
    利奥波德相信奥斯曼正在与半个欧洲开战!
    这将是一次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善良与残暴的战略决战!
    侯赛因知道是役的重要性,但并未带太多的兵马过来。
    能出现在维也纳战场的,几乎都是奥军的主力,加上精锐的禁卫军。
    那群临时征召来的乌合之众,正被奥库指挥围困布拉迪斯拉发城。
    如此部署的确有些危险,但侯赛因还有后手,那就是清国这个盟友。
    对方已经同意在秋季出兵五十万,跟前两次一样,攻略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
    如果奥军在维也纳外围牵制得力,清军也不是没可能出现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心脏地带。
    侯赛因知道这个临时盟友的打算,自己不出一个银币,休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
    五十万大军能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腹地使劲搅和,就已经算是帮了自己的大忙了。
    有一点是侯赛因值得注意的,那就是清军比较喜欢秋冬季节作战,非常反感夏季出兵。
    一来是夏季高温酷暑,无法让重骑兵长时间披甲作战。
    二来则是可能遭遇汛期,进而影响到整个作战计划的执行。
    三来就是即便取得很多战果,也要担心己方士兵会感染疫病。
    到了冬季就完全没这个顾虑了,骑兵部队连过河都不用担心了。
    盟友喜欢怎么打,侯赛因就决定怎么配合。
    让盟友玩舒服了,以后双方才能继续合作。
    侯赛因很清楚,想要一举消灭庞大的神圣罗马帝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己方跟清国的合作也势必会是长期的,也只有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这种合作才能坚持下去。
    清国虽然迁到欧洲的时间不长,但由于自身的原因,加之对周边的不断扩张,使得其总人口已经接近一千万了。
    常备军高达五十万以上,总动员之后可攀升至八十万,甚至更多。
    凭借人口与强大的武力优势,让欧洲各国都对其不容小觑。
    私下,大家都称其为“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