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1169章:超过五亿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吉野的外销价是一艘两千万银币,六艘吉野总价值上亿。
    但有价无市,因为某新皇暂时根本没打算对海外销售。
    不过鉴于欧战的合作关系,某新皇送给了法国与荷兰各一艘吉野,可以作为其皇室坐舰和舰队旗舰。
    本土这边,只有北廷海军和郑氏舰队拥有不少吉野。
    甩锅爹听了四百万两一艘的报价,直接选择了PASS……
    法国海军一直惦记着大明的三级铁甲舰,也就是吉野。
    柯尔贝打听到在一六七零年之前,明帝国是不会对外出售该型铁甲舰的。
    那就是说,只要在此之后的某个时间,价格合适便可买到了。
    尽管从明帝国手里可以免费获得一艘,但对志在全球海权的路易十四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在十年之后,明帝国才会转让该型铁甲舰的建造技术。
    于是柯尔贝便又很合时宜地来到明帝国,准备在第一时间采购该型铁甲舰。
    用七千万银币采购四艘,价格不可谓不贵,但也不是没有折中的办法。
    法国兵工厂已经掌握了铜炮和反舰导弹的制造技术,电话的工艺也完全弄明白了。
    故而法国海军采购的铁甲舰并不需要装备武器,明帝国的船厂只需要负责建造船壳,并安装动力系统和光学瞄准系统就行了。
    等战舰开回法国港口,再进行二次栖装,这样可以节省现金。
    鉴于目前明法两国的友好关系,以及在欧战中,法军的优异表现,某新皇也给了对方一个优惠价。
    总额六千万,对方只需要分六年,每年支付五百万银币即可。
    余下的三千万,可以用法国在英国和西班牙抓获的俘虏来充抵。
    数额不足的话,那就可以接着去非洲抓黑叔叔凑数。
    柯尔贝认为这个价格和条件自己是可以接受的,为了避免引起明帝国皇帝的不满,在询问过同行的德埃斯特雷之后,也就决定直接签约了。
    如此一来,加上那艘免费得到的同级舰,法国海军将会在十年内拥有五艘三级铁甲舰,加上二十四艘一级铁甲舰(其中八艘由法国引进技术自行建造)。
    而荷兰海军却通过套现南非,实现了对法国同行的反超。
    特罗姆普的舰队将会拥有七艘三级铁甲舰和三十一艘一级铁甲舰,成为全球第三大海军力量。
    截止到昊菁二十七年(1670),全球实力第一的舰队仍然是郑氏。
    铁甲舰队(南海舰队)包括即将入役的四艘定远,以及八艘吉野、六艘来远、五十艘致远,总计六十八艘铁甲舰。
    北廷海军两大舰队(渤海舰队与黄海舰队)包括四艘同期建造的定远,另有十一艘吉野、十六艘来远,二十艘致远,列装五十一艘铁甲舰。
    尽管数量上逊于郑芝龙的舰队,但由于大中型铁甲舰较多,在单舰吨位上,是超过对方的。
    但这绝对不是某新皇理想中的海军舰队构成模式,因为你不只能指望致远这级别的战舰长期执行远洋任务,甚至参加未来的战略决战。
    某新皇的打算就是以后近海防御用致远和来远,远洋舰队一律装备大中型作战舰艇,吉野起步,上不封顶。
    不过战舰的吨位结构上大致是固定的,那就是经典的四四二!
    也就是超级战舰占两成,大型战舰与中型战舰各占四成,这样的配比最为合理。
    原因很简单,大舰多了,朝廷根本承受不起。
    大舰少了,又会严重影响主力舰队的作战实力。
    根据薄珏的反复计算,预计第一艘万吨级铁甲舰的造价,将会攀升到近八百万两银子。
    虽然是包括武器在内的价格,而且考虑到了建造五年的通胀因素,但也绝对会让朝臣们咋舌不已的。
    采购一艘战舰就高达八百万两银子,虽说批量建造会降低成本,但单舰成本也不会低于七百万。
    揭暄早就看过铁甲舰的研发路线了,故而对万吨级铁甲舰自然是求贤若渴。
    最好一次采购四艘,这样便于编为一个编队,可以并肩作战,发挥该型战舰的最大战力。
    但随之而来的便是采购成本极高,四艘总价不会低于两千八百万两银子。
    别说海军经费,这艘战舰便要占整个朝廷预算总额超过三分之一!
    为了满足爱将的需求,某新皇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
    其一,将总费用分摊到每年,分五年支付的话,每年不过五百六十万两,同时暂停采购来远和致远,只购买少量的吉野,这样的话,朝廷还算吃得消。
    其二,五级铁甲舰(俾斯麦)走非正常渠道,也就是某新皇自掏腰包,为海军购舰,然后海军从海外刮地皮的收益里直接还钱,不走户部的账面就行了。
    某新皇手里的现银也不多,但一次给海军置办四艘大舰,还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预计俾斯麦的试验舰在开春之后便可开工建造了,五年之内将会下水试航,同时开工第一批量产型。
    在此之前,郑芝龙已经将昊菁皇帝为其换购南非的银子送来了。
    整整三千万两,一两都不少!
    本来并不需要这么多,给个两千五百万两就行了,但郑芝龙执意如此。
    南非下面埋着价值一百亿两银子的黄金,加上其他矿藏,总额不下三百亿两。
    用区区三千两银子就得到了价值三百亿两银子的地盘,郑芝龙做梦都能笑傻。
    这等于获得了一千倍的回报,比抽奖还要让郑芝龙心潮澎湃。
    而且某新皇也勉励镇海公,上面的人和动物都是另算钱的。
    故而郑芝龙抢到手的地盘大,那大明和他都算是多赚了。
    反之,以后便要白白便宜那些西夷了。
    若是从南非挖出黄金的消息被西夷们得知,他们肯定会在周边地区大张旗鼓地安营扎寨。
    明抢是没那个实力,但卡死你北进的路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荷兰人得到了巨大的好处之后,便在协议上承认刚果以南都属于明帝国的势力范围。
    但承认是一回事,实际运作是另外一回事。
    某新皇提醒郑芝龙,趁着协议刚签订,赶紧派兵过去占下。
    郑芝龙在老家还有五万人,本来是给儿子郑成功准备的。
    没想到欧战结束的如此迅速,这些人自然就成了出兵非洲的不二力量。
    用五万人占据十个福建那么大的地盘,困难自然非同凡响。
    但此时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大不了将老乡们也武装起来,男人只要超过十五岁,低于五十五岁,一律变成临时珉兵。
    前期先随作战部队运过去十万登陆,给盟友和其他国家造成一种类似于人山人海抢地盘的假象。
    郑芝龙还准备了一个激励措施,百亩之内的土地,除自家用地之外,不论地段,谁抢到便是谁的。
    凡是移珉非洲之人,郑芝龙无偿奖励其五十亩土地,这部分是永久免税的。
    往上耕种更多的土地,才会收税。
    一家十口人,获得的免费土地便是五百亩之巨!
    所有者在上面耕作也好,放牧也罢,总之干啥都行,就是不能荒废掉,否则立即会被收回。
    上面的一切动物,除河里的河鲜之外,包括鸟窝,接归土地所有者。
    若是发现矿藏,所有者可得其中的两成,这两成是全额免税的。
    凡一家土地所有超过千亩者,郑芝龙将免费奖励其一辆拖拉机。
    若是合股组成股份制农场,面积达到千亩,同样奖励一辆拖拉机。
    这么大的面积,只是用人力来耕作的话,那得被活活累死,必须引进机械化。
    而且拖拉机的作用不止是农机,还能作为交通工具。
    某新皇认为非洲南部地区,除了雨水充沛的莫桑比克一带可能适合种植水稻之外。
    其他地方可能会发生干旱,但在河流附近种小麦,在内陆地区种土豆和玉米应该没啥问题。
    某新皇也提醒郑芝龙,不要急于收农税,自己刮自己的地皮就等于饮鸩止渴。
    同时认为郑芝龙提出的前五年完全免税,五年之后才收两成农税的计划非常好。
    因为郑氏的钱从来就不是通过刮同乡们的地皮得来的,控制贸易才能郑氏之本。
    以后凡是从大明本土进口的商品,不经过郑氏的允许是不可能进入南非市场销售的。
    只要卡死商税这一块,移珉南非的百姓数量越多,郑氏的钱便能赚得越多。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崇王。
    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的崇国可谓是鸟不拉屎的地方。
    但是崇王通过硫磺和贸易,却让自己非常富裕,同时还让子珉们丰衣足食,陆地能种粮,海里能捕鱼,日子过得比本土百姓还好,很值得郑芝龙来借鉴。
    若是在遍地是动物、地下还有矿、周遭海域是渔场的南非,过得还不如崇国那边,就得从自身找原因了……
    某新皇相信即使郑芝龙不懂这方面,自己的两个门徒——郑成功与郑省英,也会帮助这位长辈的。
    自己当初可是不光教授了军事方面的知识,经济、文化、地理等等,都有所涉猎。
    要是这会儿都忘了,那就说明跟某些熊孩子一样,压根没往心里去,全都就饭吃了!
    某新皇认为前期出兵五万,加上十万珉兵,应该是够用了。
    不论是法国还是其他国家,敢惦记这块地盘,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郑芝龙算是自己的小弟,欺负他就是等于是欺负自己,那就必须海陆空三军一起出动了!
    在海上,三大舰队合体的话,拥有上百艘铁甲舰,不算木制战舰,总吨位高居全球第一。
    某新皇不相信还有人敢派木头舰队去南非水域作死,否则被击沉之后,舰员全都得喂大白鲨!
    即使自己不出兵,郑芝龙光靠自己的舰队,便可封锁南非东西两边的海岸线,敌人只能从更北的地方先行登陆,然后向南进攻。
    为了提高本来不那么给力的郑芝龙的陆军的战斗力,某新皇还以友情价处理了一批北廷陆军使用过的二手蒸汽坦克。
    价钱非常低,基本上就是拖拉机的价格。
    但由于保养得当,只要不投入高强度的战争,还能用很多年,故而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