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1151章:一代明君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在收复辽东与奴尔干都司之后,大明便得到了一个土地最为肥沃的产量区。
    前期保守估计至少也有五六千万亩,因为大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北直隶的耕地面积是五千八百万亩。
    整个东北的面积远大于北直隶,迁移过去一千万人,按照每人得到十亩地来计算,那便是一亿亩。
    东北的土地真不够用的话,还可以向黑水上游北部开垦,反正都是奴尔干都司的地盘。
    北地诸多藩国虽然发展多年,但之前由于饱受辫子的侵袭,人口并没有骤增。
    导致所占据的面积仍然很有限,也就是沿海至纵深五百里到头了。
    实际上超过二百里,居珉就很少了,动物比居珉的数量多得多。
    那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开荒,成人至少可得五十亩,而且欢迎多多耕种,只要秋收的时候按面积交地头粮税就行了。
    不过那边没有东北对关内的农户吸引力更大,每年参加闯东北活动的关内农户都在百万人以上。
    主要以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这五地的农户为主,到了那边之后,农户立马变地主了。
    人口够多的话,家家户户都可以拥有上百亩土地,降雨比西北要多得多,河流更是不少,无非是冬天比关内寒冷一些罢了。
    只要盖好木屋,保暖就没问题了,人能熬过寒冬活下来,等开春之后,种地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前三年完全免税,后三年实施半税,也就是农税只交一成收成就行了,其他的粮食都可由农户自行支配。
    从第七年开始,才须缴纳全额税费,也不过两成而已。
    此举就是在鼓励农户迁往东北,在那边开荒种地。
    只要当地明人的数量占据绝对优势,朝廷对于东北的控制便容易多了。
    “三年全免三年减半”的命令在当初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不少文臣认为某新皇对农户太过有待了。
    对此,某新皇的解释很简单。
    收复整个东北,前后耗时不下六十年的时间,军费耗资超过三亿两银子。
    阵亡将士超过二十万人,辫子入关劫掠导致关内的财产损失至少一亿两银子。
    为此,大明帝国差点被穷凶极恶的辫子给打得直接崩溃!
    如此对比起来,用减少农税的办法来换取东北的稳定,难道不划算?
    谁有比这更好的法子,都可以提出来,只要符合实际情况,便可采纳实施。
    当然,没想能想出既不花钱又不死人的完美策略,最后只能按照某新皇的意思来办。
    关外地多,哪怕家家户户都种土豆,也不至于饿死。
    不被饿死,那么百姓就不会轻易发生叛乱。
    比起关内,无疑移珉关外对于朝廷和百姓都是很好的选择。
    东北只是气候寒冷,生存环境看似恶劣,其实百姓只要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其他方面反而比困在关内老家好太多了。
    某新皇认为,再过十年,也就是再给东北调过去至少五百万百姓,整个东北的情况就会彻底稳定下来。
    虽然较于后世,东北依然是地广人稀的情况,但好地方都被明人占据了。
    加上驻军通过铁路和河流参与防御,山沟里的土著不满意也蹦达不起来了。
    某新皇认为消化东北需要三十至五十年的时间,不过自己等得起,届时草原也会一并被消化掉。
    贯穿草原的铁路会将整个草原一分为二,不但能够起到控制草原的作用,还可以将数万大明王师迅速投送到鲜卑利亚中南部地区。
    草原比东北其实更好消化,因为顺鸡被打跑之后,当地没跟着跑路的酋长都被招抚,牧珉也跟着受益。
    最开始开发的矿区便是奥尤陶勒盖矿,该矿蕴藏黄金超过一千三百吨、白银高达到七千六百吨、铜三千万吨。
    由于附近塔温陶勒盖煤矿的开采,前者被称之为漠南一号矿,后者被定名为漠南二号矿。
    这还不算完,为了加速消化草原,某新皇决定开采漠南三号矿,也就是哈马戈泰金铜矿。
    该矿可提炼精铜七十万吨,黄金超过六十六吨。
    漠南四号矿“查干苏布尔加”,矿石储量比三号矿多四千万吨,含铜量高百分之五十五。
    三号矿与四号矿距离一号矿都不算远,而且在地图上几乎呈一个比较规则的三角形。
    还有位于草原北部的额尔登特铜矿,含铜矿石高达十八亿吨,含铜量比四号矿还要高百分之十以上。
    都提炼出来可得超过一千一百余万吨铜,更重要的是,该矿还有伴生钼金属,可提炼出四十五万吨钼。
    这是制造战舰和坦克装甲的重要金属元素,某新皇自然希望能够尽快开采。
    不过由于矿工数量不足,开采该矿的计划还要顺延。
    凭借眼下开采的四座矿山,加上牛羊的包销,用来养活草原的几十万牧珉是足够用了。
    酋长们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自然不想再与大明作对了。
    既然在毡房里躺着就能赚钱,干嘛还要带着手下去拼死拼活呢?
    尤其是某新皇实施了主要四种土特产的平价销售策略,直接打消了各部落敌视大明的想法。
    在草原上能够买到不太贵的盐、茶、铁、布这四样东西,比之前便宜太多了,那几乎没人想要杀入关内劫掠了。
    更何况明军已经更新换代的武器装备,现在天上有飞艇,地面有坦克,手里握着左轮步枪,腰间挎着手榴弹袋。
    再也不惧所谓的蒙古铁骑了,冲过来就是送马肉的……
    在威逼利诱之下,特别是看到顺鸡的清军已经跑到西域去了,而且没有打回来的念头。
    草原上所有的檬古部落都效仿最先投诚的苏尼特部落,向大明皇帝朱慈烺称臣。
    而且某新皇也不用他们纳贡,只要在开采矿山的同时,实施平价易货就行了。
    双方各取所需,还能享受矿山带来的巨额红利。
    这种待遇要是还不满足,那就要刀兵相见了!
    某新皇对待这些部落也很友善,牧区有矿石的可以按照给苏尼特部落的待遇分成。
    反之,则大明每年都给没矿的部落一笔钱,算是安抚费用,只要不叛乱,便可年年领取。
    虽然不太多,但绝对够过日子的,而且酋长们还能让手下跟着北进和西进的明军打罗刹与辫子,还能赚一笔军饷钱。
    明军虽然已经开启了初步机械化的进程,但只是个开端,现在还需要骑兵配合,尤其是远程奔袭,掉链子的坦克根本指望不上。
    檬古骑兵要求不高,且吃苦耐劳,只要按时发军饷和粮草,那就能他们的祖先一样,在条件艰苦的西域和鲜卑利亚战场长期保持战斗力。
    不论对付哥萨克还是辫子骑兵,对大明王师来说,檬古骑兵都是很好的帮手,综合消费比并不比以物美价廉著称的倭军高多少。
    至于那些牧场有矿的酋长,跟腾机思兄弟一样,都迅速向某新皇这边靠拢了。
    再尝到回味无穷的甜头之后,便开始一门心思地享受生活了……
    利用采矿获得的分红,不但在北都购置了豪宅,还品尝了大洋马。
    城内诸多的好物件,这些酋长都一个不漏地要享用一遍,甚至包括抽水马桶!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在腾机思兄弟带头之后,草原上的朋友们便都打算照搬。
    很多酋长以及亲属在北都安家之后,只是在春季之后,才会乘坐火车回去。
    等入秋之际,便会返回北都,准备过冬,不会再在草原上忍受凛冽的寒风了。
    这也就是一部分贵族,除了那些不骑马就不能活的家伙,其他人都想在纸醉金迷的北都活到死为止……
    留在北都也不是光花钱,不赚钱,赚钱的机会有的是。
    牛羊都有浮动价格,牛皮羊皮也有人才规模收购。
    只要自家的牛羊肉很好吃,饭馆、酒楼的老板在尝过之后,都愿意批量进货。
    那些经营羊蝎子、涮肚的地方,为了招揽顾客,就喜欢从草原的酋长那里进货。
    北直隶不是没有人放牧,由于耕地的开发,适合放牧的地方越来越少。
    而且北都人口已经突破了五百万,有钱且爱吃肉的人实在太多。
    尤其是那些在北都的外商,在尝过了火锅与烤串的味道之后,恨不得天天到店里去吃个痛快。
    以至于整个顺天府都供应不了如此庞大的需求量,必须依靠草原的供应商才行。
    在北都也能知道本地的物价水平,只要酋长们兜里有钱,都愿意在北都采购,然后支付运费,利用铁路运到草原,让部落的人再沿途站点接货。
    这比在草原中间商那里得到的报价要低不少,省去了中间环节,可是少花了一大笔钱。
    随着三座巨型铜矿的相继开发,有了大量的原材料之后,北廷现在是完全不缺铜钱了。
    顺便还能用铜钱向倭国换购大量的白银,每年的交易金额都在两百万两左右。
    德川二货大将军在交易中得到百分之五的好处,那就是十万两银子。
    加上大明工厂制造的诸多土特产,包括雪花糖在内,二货大将军每年都能获得上百万两银子的利润。
    这还不算销售报纸等刊物获得的收益,故而真心实意地与昊菁皇帝合作,只有好处便大大滴有!
    在收复整个东北之后,倭军也不是没有用武之地了。
    在南方,可以帮助崇祯皇帝继续打击莽白的缅军。
    在北方,可以帮助大明的诸多藩王防御层出不穷的罗刹人。
    今年是崇祯四十年,距离崇祯皇帝亲征缅甸已经过去了快六个整年了。
    经过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大明王师总算是控制了缅甸的大部分地区。
    面积达到七成左右,余下三成地方,主要是山区,仍然被坚忍不拔的莽白占据着。
    征缅之役的困难程度超出了崇祯皇帝的想象,哪怕现在军事行动的主要负责人是五皇子朱慈焕,对于彻底收复缅甸也是踟蹰不已。
    为了填补郑成功率部出征西班牙之后所产生的军力空缺,崇祯皇帝左思右想,终于同意雇佣五万倭军入缅作战。
    在看到这些廉价的雇佣军确实如某逆子所言的那般强悍之后,便追加到十万。
    等到大量倭军开赴缅甸战场,老将宋纪利用援军总算是稳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