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1093章:南归之战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这次北伐没有主战场,因为到处都是战场,而且周遇吉所率的五十万大军在过江之后也没遇到甚子成规模的敌军。
    大军最远抵达富余河,考虑到此行所携带的步兵实在太多,再往北就可能在冬季之前无法原路返回,周遇吉才作罢。
    出动五十万人,结果战果却不到五千,还是零敲碎打得来的,不能不让上了年纪的周遇吉感到失望。
    但是在剌鲁卫以南的地区,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虽然上万人规模的战斗非常罕见,但双方出战上千人的也有二十余次之多。
    以在甫儿河卫一带发生的战事为例,明军出动兵力达到两个骑兵营,近千人。
    在此地设伏的清军有三个甲喇,总计超过四千六百余人。
    得到正灰旗兵力没多久的阿巴泰三子博洛与四子岳乐,跟大哥杜度商议,三人各出一个甲喇,在山沟里伏击明军。
    若能取胜,一来可以提振士气,二来也能给他们兄弟二人立威。
    杜度对此倒是愿意成全,毕竟这是两个算是暂时靠得住的小兄弟。
    问题在于倒是实战的时候,先敌勾引战术虽然成功,可等大军出动却被明军率先发现了。
    凭借人多势众的优势,清军对近五百明军骑兵大打出手,妄图一口直接吃掉对方。
    无奈对方都装备了左轮步枪,输出火力异常凶猛,打得清军骑兵不断被撂倒在地。
    清军没有携带火炮,仅凭鸟铳与箭矢又完全不能给予重装防御的明军骑兵致命一击。
    三个甲喇围攻数百明军都不能聚歼,气得博洛与岳乐顿时暴怒不已。
    亲自上阵的博洛还想躬亲示范,结果坐骑却被明军的子弹给射翻。
    所幸博洛反应够快,双脚提前离开马镫,没有被倒下的坐骑给轧折腿。
    这可是把博洛惊出了一身冷汗,要是被坐骑死死压住,面对纷飞的弹雨,性命就堪忧了。
    清军铁骑在付出了上千人的伤亡代价之后,都没能在短时间内消灭对方。
    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张煌言手下的一个特种作战营,战斗力非普通骑兵可比。
    不但装备了左轮步枪,还列装了少量的弹匣式步枪,火力持续能力几乎是清军骑兵的十倍左右。
    这个营的明军遭遇伏击非但没有迅速撤离,反而打出信号弹之后便就地防御,利用树木、石头、土坡、草丛作为掩体。
    好不容易遇到这么多狗鞑子,原路撤退那就是傻子了。
    对方人多不要紧,自己吃不了还可以呼叫附近的兄弟部队一并上来瓜分。
    在此地发动伏击的清军没有火炮的帮助,就真的奈何不了区区一个营的特种兵。
    莫说杀人,连抢马都无法得手。
    由于每个特种兵都是长短枪各一支,长枪有的是左轮,有的是弹匣式步枪,短枪一律是左轮。
    在长枪打光子弹之后,一旦看见敌人已经冲到近前,自己来不及换子弹,便立刻拔出短枪开火。
    这让冲在前面的清军骑兵感到无比痛苦,原本以为好不容易熬过了对方凶猛的火力,可以在对方换弹的当口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结果对方打了自己一个措手不及,只要不是重甲保护,那么身着两层铁片的甲衣,也是当场就会流血,伤及要害部位就直接断气了。
    由于失去了辽东的铁矿,后征召的兵士不论步兵还是骑兵,已经不能再按照铁超渡的标准来列装防具了。
    在一个甲喇的骑兵里,一般也就一两个牛录是铁超渡,余下的骑兵都是身披棉甲而已。
    只有在先前损失最小的两黄旗或者两白旗里,才会出现全员重甲护身的情况。
    防御力下降直接导致清军骑兵在近战时,面对明军的火力,伤亡不断攀升。
    包括特种部队在内,明军则全员身披重甲,没几个人敢偷懒耍滑。
    因为在出发之前,周遇吉已经对全军下发了昊菁皇帝的新令。
    但凡在验伤的时候,发现躯干部位伤及筋骨的非炮击型重伤,就视为士兵抗命不穿盔甲导致的。
    辫子的箭矢与子弹都不可能打穿明军的板甲,正面可是一块钢板!
    凡是判定为抗命之人,不论死活,抚恤金减半。
    谁能承受到手的抚恤金减半的条件,谁就可以不穿。
    为了避免冒名顶替吃空饷的行为,核查很是严格,而且不能先行签字。
    这就导致在战场上,清军骑兵如何卖力,都很难杀死对面一个同行。
    伤到四肢是较为容易的事情,可要弄伤明军骑兵的躯干部位,那就太过困难了。
    头部就更不用惦记了,在戴上鸡头盔之后,视野虽然非常差,但防御力是极其惊人的。
    迄今为止,在历次北伐过程中,因为头部受伤而战殁的明军士兵总计不超过百人。
    除了用狼牙棒进行重击之外,几乎没啥破甲的好办法。
    清军也不是没列装这种兵器,主要是用着不趁手,而且明军会先打拿狼牙棒之人。
    而附近一个营的明军骑兵看到信号弹之后,便迅速赶到了事发地。
    等明军的援兵抵达战场,博洛见状便无心恋战了,跟岳乐一并迅速撤兵了。
    跟莽夫豪格不同,这哥俩是见势不妙就开溜,同时也避免出现更大的损失。
    结果被驰援而来的一个营的明军一路追杀,跑路的过程损失超过两个牛录的骑兵。
    经过战后清点,明军战殁十七人,重伤六十二人,受伤近三百人。
    算上后续的掩杀,击毙鞑子一千一百八十五人,伤俘五百零九人。
    愿意投降的基本都是檬古骑兵,八旗兵多半都有傲骨。
    考虑到对方的伤亡情况,是役就等于消灭了一个多甲喇的骑兵,还重创了一个甲喇。
    由于伤病以及附近明军的围追堵截,设伏的三个甲喇的清军骑兵最终只有约一个甲喇的兵力逃出升天。
    多尔衮此前的战术就是分散出击,不停袭扰,就是担心大股队伍被明军发现后难以脱身。
    这种担心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投入兵力越多,越容易被明军的飞艇发现。
    战马数量一旦上千,卷起的尘土在二十里外的空中就容易看见。
    明军飞行员在上天之前都经过视力测试,全员达到5.0以上。
    加上飞艇上有高倍望远镜,观测半径可达三四十里左右。
    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除非清军骑兵在树林里隐藏。
    否则白天在平地上奔驰起来,就一定会被附近的飞艇给发现。
    到夏季攻势结束时,明军已经击毙鞑子超过一万五千人,预计击伤超过六万。
    这个战果虽然是通过大大小小的战事,零敲碎打得来的,但也殊为不易。
    情况已经十分的明朗了,鞑子已经不敢跟明军正面交锋了,只能采用游击之法。
    不过前期投入八十万人,后期还有洪承畴增援的十万人,结果就得来这么点战果,让周遇吉感到愧对圣恩。
    某新皇得到猛禽送来的战果概述,还能说啥呢???
    自己又没高达,也不像里飞天遁地。
    思前想后,最终还得祭出大招——码防御!
    在安乐州以北地区,炮楼给老子码起来!
    盖炮楼的成本虽然不低,但总比用大规模的骑兵集群反复扫荡要便宜得多。
    尤其是还要让这么多部队来回奔波,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成本开支。
    某新皇的意思就是恢复原来的各个卫所,但无需恢复卫所兵制。
    直接派驻大量雇佣兵就行了,一座炮楼驻扎一个连,配备迫击炮与佛郎机就足够了。
    一期工程就是在松花江上游至忽而海河的合围地区,沿江修筑炮楼,从明年春季起动工。
    与此同时,恢复剌鲁卫等主要卫所的功能,每个重要战术节点都派驻不少于五千人驻防。
    有小眼睛,也有大拳头,就看顺鸡打算先从哪里下嘴了……
    周遇吉见到自己此前使用的战术未能收获多少战果,便在班师回朝之际,又祭出一招。
    八十万大军化整为零,按五千人至一万人为一路,兵分一百一十七路。
    从撒叉河卫到忽而海卫的宽大正面上,像梳子一样往回犁地。
    各部将领此番全凭运气,碰上敌军就算是捡着大鱼了。
    多尔衮千算万算,没算到周遇吉用了这招。
    对方犁地的区域刚好是多尔衮兄弟的防区,导致两白旗所辖的各部不断有人撞上这张偌大的渔网。
    从九月下旬开始,大明联合部队要南下,在松花江以南地区作战的清军要北归,双方不可避免地会碰面。
    此时清军并不需要过江,由于是汛期,没有大量船,江面又不封冻,就无法渡江。
    多尔衮算到周遇吉的大军会按原路返回,或许会驻防原地,但猜测无法成为事实依据。
    最开始是一个甲喇的檬古骑兵撞上了归家心切的一部倭军,兵力大概有六千多人。
    对方是很不受待见的外样大名所辖的部队,让原本以为碰到软柿子的檬古骑兵差点崩了门牙。
    要不是倭军腿短,又缺乏战马,实在追不上四条腿的草原坐骑,上千檬古骑兵都得被扑上去的倭军给活活啃死。
    由于各部进兵速度不同,周遇吉也没有强行要求返程的时间,都是按照各部主将的意思来,故而整条“梳子”其实吃犬牙交错,参差不齐的。
    这也刚好形成了前后两道耙子,同时刮起来的西北风刚好可以助推大量飞艇向南傲游。
    多铎所辖镶白旗的三个牛录,就不偏不倚,撞上了南下的明军,确切的说是猛如虎部、高杰部、虎大威部。
    周遇吉虽然来了个一字横队大阵,但也是有分工的,倭军需要登船回家,自然被安排在最东侧,方便从喜乐温河卫登船。
    德军被放在西侧,这样一旦有事的话,居中的明军就方便支援东西两侧的友军。
    这次是自行游猎,周遇吉自己带着司令部跟着近卫营的张一龙所部走了。
    余下各路明军,则按照将领的关系亲属,拉帮抱团,私交甚笃的家伙自然会一起走。
    北都明军是一撮,畿辅一带的是另一撮,北方各地又分成几撮。
    周遇吉一点也不担心这么安排会出事,真要是被鞑子打得一败涂地,那说明之前是白训练了。
    而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