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981章:红红火火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某太子的初步计划是崇祯十六年到十八年建造完第一艘铁甲舰,用一年时间进行试航,没问题之后,以每年八艘的速度批量建造。
    朝廷水师拿走一半,剩下自然归郑芝龙所有,给郑芝龙的价格仅为建造成本的百分之一百二十,算是对其南征北战的奖励了。
    不算郑老屁那支舰队,仅朝廷的大明水师装备十二艘铁甲导弹战舰,配合大量木质战舰,就足以击败可能前来找茬的西班牙舰队了。
    但至少要等到崇祯二十二年才能完工,也就是一六四九年,可能要到一六五二年才能形成战斗力。
    要是西班牙被法国打趴下的话,某太子的“大橙子舰队”就成了一群无所事事的武装游艇了……
    十年之后,某太子还不到二十五岁,年纪跟正德大爷相仿,只要不掉水里,基本可以横扫天下了。
    为啥这么想?
    因为战舰的模型已经造出来了,按照一比三百的比例尺,十二艘迷你战舰放在做好的海面型沙盘上,煞是好看。
    小肥宅早已经用这玩意当作背景板,照相留念了。
    郑芝龙获得了一套一模一样的沙盘模型,因为掏了五百万两银子的首付款。
    在全球各土豪都用木头船打仗的情况下,铁甲战舰可是独一份,仅此一家。
    渣理叔叔的那艘木头大舰,要是外销的话,价格也会达到五六十万两左右。
    比较起来,一艘铁甲舰只需要三百万两银子,算是相当的实惠了。
    尽管是木头船的五六倍之多,但战斗力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在木头战舰面前,铁甲舰就是免除一切物理攻击造成的伤害。
    你打我,我没事!
    我打你,你沉没!
    “致远”当初的采购价不到九十万两银子,考虑到两百多年的时间差,买到三百万两,一点都不算贵!
    这么好的战舰,再配上划时代的拿皇炮,那就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了。
    外销舰是不配“捕鲸叉”反舰导弹的,以免拆解之后进行仿制。
    但那是十年之后的事情了,现在说不准的事情,到时候再说。
    说不准的事情有很多,譬如皇太鸡本该死了,貌似仍然苟活着!
    在阻止大明王师给祖大寿送餐的行动失败后,没有发动三番战,说明皇太鸡还不想被活活气死。
    今年要是被这货续命成功,具体啥时候去死就很难说了……
    不管怎么说,某太子还能继续用锦州钓鱼,尽管这个鱼饵的作用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大了。
    随着明清国力与军力都在不断攀升,双方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军备竞赛。
    己方已经具备发动四十万人以上的会战能力,某太子也就不那么在乎锦州的得失了。
    哪怕锦州丢了,等处理完南方的流寇,某太子便可集结超过六十万大军,在郑氏舰队的配合下,一举收复辽西走廊。
    当务之急还是要克服小冰河时期的极端气候,将河南的灾珉迁移到周边地区,恢复北廷所辖各地的生产,稳定后方,再徐徐图之。
    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将河南灾珉送往吕宋群岛,尤其是吕宋岛与棉兰老岛。
    这俩岛加起来的面积跟两广差不多大,足以容纳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灾珉。
    不过要等到先运完藩国的兵马与子珉之后,才能轮到灾珉登船。
    现在的海运能力还是有待提升,每船运输五十人,两千艘船也仅能运十万人而已。
    倒是可以超载,但这不是运奴隶,必须确保灾珉能活着登岛才行。
    而且去往“北地”的船队依然要如期起航,一年三次,不能再少了。
    某太子也不想雇佣荷兰商船运输商品与百姓,眼下还是依靠自身实力。
    无非是多造些船而已,造封舟这样的超级战舰成本太高,工期又太长。
    但造鸟船与广船就毫无问题了,一年下水两千艘,便可增加单次至少十万人的运力。
    一旦实现每年向南洋及澳洲运输一百万人的目标,再坚持二十年时间。
    这片地区在住满大明百姓之后,某太子就等于实现了对半个东方世界的控制。
    届时某太子还不到五十岁,能消化掉这么大一片地盘,已经算得上是功德无量的壮举了。
    老赵家那帮瘪犊子当初能利用舰队,将残存的兵力和百姓运输到吕宋岛,也就可以保存实力,伺机反攻倒算了。
    根据上报的统计数据,仅崇祯十六年上半年,靠岸大明各港口的外籍商船总数便高达七百二十四艘之多。
    这主要得益于法国方面在获悉明荷双方签署《明荷友好通商条约》之后,在蒂雷纳侯爵的建议下,也签署了类似的条约。
    同时鼓励法国本土的船主与商人前往传说中遍地是黄金的东方世界,一年跑一次,便可以在家吃上三年的。
    法国船主由于害怕在海上遭到西班牙战舰的偷袭,全部都加入了护航舰队之中,这样一起走才最为稳妥。
    奥斯曼帝国的舰队也是如此,由于其地中海舰队无法调动到印度洋,所以船主们更加小心谨慎,一年跑一次就好。
    上半年两国的舰队相继抵达大明港口,使得贸易额猛增,接近接近两千万两之巨!
    在海上贸易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大明各对接港口的发展自然是日新月异。
    港口都在扩建,码头都在增加,从公司老板到下面的苦力,全都能从中受益。
    某太子在班师回朝的时候,视察过天津港的建设情况。
    尽管这座港口在冬季是完全无法使用的,但一年可以正常运转也有九个月的时间。
    冬季刚好可以用来囤货及修缮港口的岸上设施,加之有登莱的分担,实际影响并不算大。
    某太子要求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修建二十座码头,含一百二十个泊位,每个泊位均能停靠一千料或三百吨级西式盖伦商船。
    天津是距离京城最近的港口,缩短陆路运输距离,就等于降低了物流成本。
    去往南方的商船多走漕运,但由于运河风力不大,导致航速较慢,耗时较多。
    海运则不同,从京城抵达南都的时间通常会快一两天。
    看似时间相差不多,可对商家们来说,时间就是银子。
    抢先哪怕半天开始售卖,都能获得相当可观的收益。
    要不是京城与天津之间的河流实在太多,需要频繁架桥。
    某太子都会优先考虑修建两地之间的城际铁路了,这样从京城工厂造出来的商品便可直接装上火车,运抵港口快速装船起航了。
    本来向南,走武清线的话,只需要考虑一两条河流,抵达天津以北就行了。
    但是运河距离三角淀太近,下雨涨水的时候,容易威胁到铁路线的安全。
    京津城际铁路是否可行,还得继续派人实地勘察一番,再下定论。
    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顺利的话,最快一天之内,商品就能装船启航。
    而且有了铁路,利用铁路路基,两城之间的电话线也能架起来,算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了。
    朝廷上下对这条铁路是极为上心的,而且投入不大,收益却不少。
    这次户部尚书李侍问很是积极,已经多次表态,户部会优先支持铁路施工。
    只是对于面积等于京城老城四五个大小的三角淀的威胁,这位尚书就一筹莫展了。
    一旦洪水淹了铁路,冲毁了路基,到时候怎么办?
    作为土木专家的张国维对此都非常谨慎,其他人就更别提了。
    眼下不是后来,能修建大型水利设施,加固桥梁,来遏制湖泊与河流对铁路的威胁。
    某太子暂时就不用多管了,一切都要等论证完毕之后再定夺。
    夏天吃着冰激凌,看着报纸杂志,晚上再弄点烧烤,何等的快哉呀!
    除了没有海鲜之外,一切都很完美!
    因为有了风扇,目前最为热销的新产品!
    缺个“电”字是因为还得买一套发电机,这价格就上去了。
    能被大众接受的,就是机械式的,要么手摇,要么脚蹬。
    看着很是简陋,但总归是一件家用机器,摆在客厅很有面子。
    由于有大量灾珉的存在,大明的人力成本很低。
    让仆人手摇风扇,对主人们来说,这就很实惠了。
    仆人直接扇扇子不行么?
    当然行,但不够档次!
    同理,看文字版《关外秘史》可以么?
    当然可以,但绝对没有看照片版上档次!
    不管有用还是没用,买上一个总归是面子与身子上的双重享受。
    再说这也是某太子体谅仆人们的发明,扇扇子的话,仆人们多半都得站着。
    手摇风扇,坐着就可以,更容易发力,而且可以经常换手。
    这是某太子通过喜儿给自己扇扇子得来的经验之谈,绝非空想。
    东宫这里就不用人力了,直接通电就行了,是名副其实的电风扇,坤宁宫那边也是如此。
    某太子还没打算向全城百姓供电,因为火电厂那边的机器运转还不太稳定。
    哪怕仅仅向后邸供电,也是时断时叙,追本溯源,还是蒸汽机的问题。
    这是硬伤,一时半会都治不好,某太子也只能全当没看见了。
    跟百姓们说这些,百姓肯定多半是不会理解的。
    还是点油灯实在,成本低廉不说,还能顺便给陕北地区扶贫……
    漂亮亲妈现在除了招呼姐妹们打麻将之外,最上心的事情就是明年自己的长子成年,顺便结婚。
    两个儿媳妇早已经准备好了,就差筹备婚礼了。
    外场的事情,礼部尚书冯铨都已经大包大揽了。
    郑芝龙提前准备好了一份价值高达六百六十六万两银子的红包!
    普天之下,也只有镇海侯能掏得起这笔钱了。
    某太子也不会用自己的大婚当作敲诈勒索群臣与勋贵的机会,让郑老屁变成订单就算红包了,这样还能互惠互利。
    郑老屁把这批货再派船队送到巴达维亚,之前的份子钱就算是赚回来了,说不定还能把利息找补上。
    在某太子的善意提醒下,我大衍圣公很不情愿地“主动”奉上了六十六万两银子的红包,好像某太子提前半年刨了他家祖坟似的……
    大婚时间定在冬季,因为春季要给祖大寿第二次送餐,夏季过于炎热,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