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969章:厉兵秣马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由于整个菲律宾的西班牙军队加起来也不到五千,土兵就算是其数量的十倍,由于战斗力低下,也不够己方乱炖的,故而某太子对一年之内打下半个菲律宾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郑芝龙所部为王师的先锋,打开局面之后,便将再次投靠朝廷的薛成才、王光恩、惠登相三路人马投送过去。
    一来算是给这三位一条活路,以表示朝廷不会亏待有功之臣。
    二来是在给锦州解围之前,消除后方的重大隐患。
    三来则是可以吸引菲律宾驻军的注意力,为十四藩王移藩婆罗洲与苏拉威西岛创造条件。
    由前流寇组成的大明远征军第四师是纯杂牌部队,不过其战斗力仍旧高出藩王部队很多。
    十四藩王的人马绝大部分都没打过仗,藩王与郡王更是养尊处优惯了。
    其手下能跟当地的土兵杀得难解难分,某太子就很欣慰了。
    有两位先前被招安的流寇并未率部奔赴南洋战场,某太子还留有大用。
    也就是刘国能与李万庆,这俩对朝廷还算忠心,而且所部人马不是一般的多。
    前者尚存两万五千人,后者也有一万五千人,加起来足有四万之众。
    某太子命令在元月之前,两部人马须抵达天津,在这里就地过年。
    年后便可被舰船运往锦州外海,从那里实施登陆作战。
    不是光让两部人马去送死,就这四万人绝对不够恢复元气的皇太鸡塞牙缝的。
    当下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了,皇太鸡开荒种地,辫子的粮食产量就会飙升。
    甭管种出来的是啥,哪怕每亩地就产一百斤地瓜,一两百万亩的收成也是相当惊人的。
    有了粮食,皇太鸡就能扩军,少说也能增加十万之多。
    重整旗鼓之后,自然不会让明军轻易靠近锦州城了。
    某太子想给祖大寿解围,就必须率部在半路与辫子决一死战。
    而且必须打赢,否则祖大寿肯定又得凉凉了……
    除了刘国能与李万庆两路人马,还有第一期编练出来的三万榆林兵。
    孙传庭在甘肃盯着李自成与柴时华,洪承畴则大别山围困张献忠与革左五营。
    某太子鉴于两部责任重大,便没有抽调其人马的意思。
    但是孙传庭闻讯之后,还是将白广恩所部派来,因为该部人马高达一万两千人。
    若是抽调同等数量的人马,需要三部以上,不利于分散驻防甘肃各地。
    杨文岳无须伴驾,只要守好宣大重地即可,派来了张德昌及杨德政两部人马合计一万。
    宣大的兵力缺口由后方的山东兵与保定兵填补,只要前方打了胜仗,后方自然无忧。
    孙传庭是区域防守,洪承畴那边则刚好相反,但是眼看明清即将进行决战,自己又不能无动于衷。
    便将兵力较少的牟文绶所部派来,这样既然不耽误围山,又能表示自己的心意。
    某太子当然知道这位麻将高手的意思,牟文绶是出自山东的将领,而牟家兄弟众多,均为各级将领,可以很容易指挥和控制山东本地的部队。
    而且之前在湖广地区力挫张献忠所部,功劳颇丰,洪承畴上奏为牟文绶请功,某太子也就顺水推舟,任命其为漕运中段总兵官。
    管理漕运自然是天下最肥的肥缺,算得上是对牟家兄弟奋勇杀贼的奖励了。
    要知道同位置的总兵就三个,北段总兵官为李成栋,南段总兵官则由某父皇任命。
    现在无须等剿灭大别山的流寇再行赴任,只要干完锦州这票,某太子就成全牟文绶。
    这些兵马合起来组成了解围大军的左路部队,兵力达到八万六千人。
    本来某太子还不打算调杨文岳,但十分有必要任命一位知兵的要员用以节制左路诸部,以免出现一击即溃的情况。
    考虑到能打仗的孙传庭与洪承畴手里均有要事,傅宗龙远在四川,袁继咸在南廷。
    最后决定让郑崇俭统领左路人马,要不是自己掌管了北廷,这会儿郑某已经被甩锅爹给宰了。
    说来也好笑,郑崇俭曾在五天之内三败流寇,就因为后来杨嗣昌甩锅给他,便被某父皇下令处决……
    至于最后投降辫子,却被辫子反杀的丁启睿,已经可以完全不用考虑了,这会儿应该还在矿场挖得欢呢!
    右路大军皆为倭军,按照轮流坐庄的原则,这次又轮到了阿部重次领兵出征。
    德川二货大将军已经在信中严明了,而且五万先头部队陆续运抵济州岛,开春可立即乘船从锦州外海登陆。
    对于这支企图赚钱的大军,某太子从不担心其战斗力。
    毕竟飘洋过海送人头的案例,并不适用于眼下的倭军。
    虽然倭军士兵均很矮小,但一听说能赚钱,都跟打了鸡血一样亢奋。
    从之前与辫子的交锋情况来看,只要倭军不遭遇辫子的八旗精锐,不论是打汉军还是打三顺王的人马,都完全不怵对方。
    二十万倭军,还是装备了鸟铳、手榴弹、迫击炮、佛郎机的重甲步兵,足可以让辫子啃上好一阵子的!
    同等数量的倭军,比除东宫卫队外的本土兵马,更让某太子放心。
    这要是败了,也没地方跑,还赚不着钱,莫不如拼死一战。
    中路还是以东宫卫队为主,十二个旅七万兵马。
    打头阵的是约三万德军与五千七百法军!
    法国在得到无比宝贵的飞艇之后,自然是大喜过望。
    没什么武器能比飞艇更能增加部队战斗力,并提振将士们的士气的了。
    不论是已经身体欠佳的首相黎塞留,还是安娜太后,都觉得与明帝国交好是异常划算之举。
    尤其是明帝国还附赠了迫击炮与坦克技术,这对正在与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激战的法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燧发枪上安装刺刀,士兵身披重甲,腰挎手榴弹,前方有坦克开路,后面有迫击炮压阵,头顶有飞艇助战。
    黎塞留相信一旦完成对整个法军的换装之后,距离法国称霸欧陆的时间便为期不远了。
    不过黎塞留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在与世长辞之前,还要对幼小的路易十四、安娜太后与继任者马萨林多加叮嘱。
    对内,必须继续收拢王权,牢牢控制住税收,不能放任各地恣意行事。
    对外,坚持进攻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区,限制其对外扩张。
    对于明帝国,要尽可能地交好,以便获得更大的实惠。
    黎塞留拿到左轮短铳的那一刻,便基本清楚了明帝国的工业实力了。
    法国不像西班牙,在东方没有任何属地,那便不会与明帝国发生矛盾和战争。
    既然如此,便只需要坚持互惠互利,便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明帝国的武器和商品。
    返航的法军舰队由于雇佣了不少荷兰商船,所以在海上并不惧怕西班牙战舰。
    所有货物均顺利运抵本土的加莱港,然后被装车运往巴黎。
    黎塞留将一部分珉用商品出售给贵族,立刻得到了相当积极的反馈,并在上层流行开来。
    精美的瓷器,华丽的丝绸,实用的肥皂、铅笔、坐便器,都受到了贵族们的欢迎。
    对于为国王上税,贵族们当然不大乐意。
    但对于个人消费,哪怕借钱也要买到心仪的东西!
    尤其是吃过了雪花糖之后,没人不说黎塞留首相英明、睿智、高瞻远瞩。
    只是法国所能拿出交易,且明帝国需要的商品极少,想买东西,只能拿钱,加上手里的德意志俘虏。
    两万!
    这是目前法国舰队所能投送兵力的极限,还要保证这些雇佣兵在路上不被病死。
    为此还雇佣了上百艘荷兰商船负责运输,由于荷兰本土已经知道了东印度公司与明帝国所签署的《明荷友好通商条约》。
    所以对于海上贸易的事情,自然是鼎力支持的,舰队也不会空船返航,装满商品返回本土,又能赚一大笔钱。
    运输雇佣兵不像运输黑奴,德意志雇佣兵知道自己是奔赴东方打仗赚钱,也就不会想方设法跑路了。
    第一批抵达明帝国的雇佣兵已经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写给本土亲友的一部分信件也被当众宣读,起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光写信还不能让俘虏们感到信服,重要的是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也被战舰带回。
    俘虏们从照片里看到了自己所认识的小伙伴的容貌,一边惊诧,一边勾起了去东方冒险的想法。
    蒂雷纳子爵在信中已经详细叙述了来到明帝国之后,自己经历的事情,包括参加滦河大捷的经过。
    并且说明了自己对明帝国、对帝国太子、对双方合作的个人看法,还提出了一些结合实际情况的建议。
    对此,黎塞留很是高兴,并将蒂雷纳子爵的信件与照片都送给了其家人。
    经过仿照《京师日报》出版的《法兰西日报》的一番宣传,蒂雷纳子爵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大英雄。
    不少贵族与将领都主动请战,希望被派往明帝国与可恶的鞑靼人作战。
    黎塞留考虑到当下的欧陆战况,以及与明帝国的关系,便派出了三千法军。
    负责的将领还是蒂雷纳子爵,通过其反馈的消息,黎塞留认为蒂雷纳子爵非常胜任此职。
    当三千法军与两万德军抵达万里之外的明帝国时,黎塞留已经撒手人寰了。
    继任者马萨林经路易十四与安娜太后的允许,将黎塞留生前异常喜爱的左轮佩枪,与一本经书放在了棺材里……
    某太子在得到两万三千欧陆强援之后,自然也不会忘记这位首相所展现出来的善意。
    这些人可不是白送的,那都是要算钱的。
    两万德军折价一百六十万两白银,三千法军折价三十万两,加上法军舰队运来的价值二百万两的白银,总计三百九十万两。
    先是按照法方提供的清单,需要交付十艘飞艇,并向法方转让飞艇建造技术,这是毫无问题的。
    还有左轮步枪与左轮短铳各一百支,二十门新式铜炮,以及相应的弹药。
    武器弹药部分供价值两百万两银子,余下一百九十万两刨去赊销部分之外,悉数用来采购商品。
    对于法国,某太子比较宽容,允许适当的赊账,因为首相比较英明,国力雄厚,且信誉较好,还款自然不用发愁。
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