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921章:三桂封王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恭贺皇上!大喜!大喜啊!”
    “……何喜之有啊?”
    自打兵败京城,一路上死了好些将士不说,还连累了后方城池里的百姓跟着遭殃,皇太鸡的心情就没好过。
    加之是役损失了大量火炮与包衣阿哈,所得却寥寥无几,仅获得些许粮食与奴隶,对比之下,算是远远低于预期了。
    若不是关内的粮价飞涨,运抵大清的粮食已高达每石十两银子,皇太鸡是不会选择在正月左右便发兵锦州的。
    与其白白养活如此之多的披甲兵,莫不如将其投入围城打援之战中,若能在野战时击败,甚至重创蛮明军队,亦算是扳回一城了。
    至于大喜……
    皇太鸡认为除了蛮明欲与大清议和、那魔童暴毙而亡、镇守锦州的祖大寿愿意再次归降之外,似乎没甚子事情算是大喜了!
    总不能从天而降一千万两银子吧?
    落下之物从来都是陨铁、陨石,没听说陨银的!
    “皇上,蛮明宁远总兵吴三桂遣人送来降书,愿意率部归降皇上!”
    “哦?嘶……”
    这还真是够意外的,这吴三桂不是祖大寿的外甥么?
    怎么忽然想要归顺大清了?
    祖大寿那边一点动静都没有,吴三桂忽然跳出来,这里面会不会有诈?
    莫非祖大寿碍于面子,难以启齿复降之事,便拖外甥吴三桂搭桥牵线?
    由于在进攻京城时吃了大亏,皇太鸡也害怕中毒,故而便让内侍将书信打开,放在案板上,自己再行观瞧。
    大略浏览了一番之后,皇太鸡又反复想了一遍,觉得信中内容倒是有点意思,说不定吴三桂真有归降自己的打算。
    吴三桂作出诚意的举动主要有三个,其一,愿意改旗易帜,剃发续辫。
    其二,愿意开城迎接王师入内,并接受大清王师驻扎宁远城内。
    其三,愿意配合大清王师军事行动。
    与此同时,吴三桂也提出了三个请求。
    其一,归降之后要被封王,待遇与三顺王等同。
    其二,所部人马不能打散,还须按照原来编制由其统率。
    其三,由于将士家眷以辽人居多,加之周遭有大片土地须耕作,己部仍旧驻防宁远,不便换防他地。
    皇太鸡旋即便明白了,这算是听封不听调的一方军阀了。
    当年袁崇焕与毛文龙,甚至祖大寿均未做到之事,居然让年纪轻轻的吴三桂给完成了。
    孙承宗那老贼当年说需防御辽东,须用辽人守辽土!
    待其死去之后,万万没想到,辽人将辽土守到了大清的怀抱里……
    若大清王师可兵不血刃地拿下宁远城,岂不是将看似牢不可破的关宁锦防线给切成两半了?
    锦州城便沦为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了,山海关的明军想要北上驰援,必将遭到宁远一带的大清王师的阻击乃至歼灭!
    妙!
    妙啊~!
    待看过地图之后,皇太鸡心里很是高兴,不管是真是假,总要先接触一番,一探虚实,万一对方真心归降,自己岂不是美梦成真?
    果然是大喜!
    天助我大清也!
    哈哈哈哈……
    皇太鸡没有将已经退朝的文臣武将们再找回来,先一个人享受这份惊喜,同时思量一番对策,待翌日时再行商议亦不迟。
    吴三桂提及归降之原因,也是合情合理。
    其一,新任辽西总督王在晋,在上任后,便恣意擅权,要求山海关以外的百姓皆迁入关内定居。
    还要求驻守宁远城之兵马不得超过五千,锦州城内驻军不得超过一万,此举明显有打压吴、祖两家之意。
    其二,吴三桂言及自己断然拒绝如此无理要求之后,便遭到了王在晋的暗算,仅按城内五千守军运送粮饷。
    大有当年袁崇焕打压毛文龙所部之势,过年之前居然分毫粮饷未送。吴三桂对此只能一忍再忍,时至今日,已然是忍无可忍了。
    其三,明国太子已要求吴三桂所部及其家眷皆撤往畿辅驻扎,吴三桂不忍父老乡亲背井离乡,言外之意似乎又害怕被太子暗算杀害。
    “故土难移”无疑是个很好的借口,既可以消除被蛮明朝廷严惩的危险,又能够在归降时为自己争取相当有利的条件。
    吴三桂害怕王在晋急于除去自己这枚眼中钉,担心上司在开春之后发兵宁远,围攻己部,这才写信愿意归降大清。
    据信中言及,宁远城内尚有一万五千守军,若是可以配合大清王师,两军并肩作战,自然能够大败王在晋手中不下四万明军。
    皇太鸡是不信吴三桂手里有如此之多的兵马的,要么是故意夸大其实,要么是将老弱病残都包括在内了。
    当年父皇率部折戟与此,城内守军真有上万人,何惧四万山海关的敌军?
    更何况山海关如此重要,王在晋岂敢倾巢而出,围攻宁远一城?
    万一山海关被大清王师偷袭得手,岂不重演了关羽大意失荆州那一幕?
    如此一来,皇太鸡认为吴三桂多半是在求援,而非真心归降。
    若是宁远城无忧,那情况就两说了……
    但只要吴三桂真像信中所言,答应让王师进驻宁远城内,便大事可成矣!
    宁远实在是太重要了,只要能得到这座战略重镇,皇太鸡完全同意赏吴三桂一个王爷当!
    孔有德当初带来一堆残兵败将,无非是仗着拥有铸炮技术,这便当上了大清国的恭顺王。
    沈志祥的情况还不如三顺王,可也成了大清国的续顺公。
    吴三桂能将宁远送给大清,连带周边大片的土地,更重要的是,还把锦州与山海关的陆路通道给切断了,这份功劳,赏个王爷,委实不算高啊!
    “皇阿玛,儿臣愿率部进驻宁远!”
    翌日的朝会上,等群臣都看过信上内容之后,豪格便毛遂自荐起来,兵败京城之后,豪格急于找机会将功赎罪,也省得被人在背后议论如何不堪重用。
    “皇上,肃亲王肩负协同睿亲王(多尔衮)之重任,臣觉得还是另择他人为妙!”
    大学士刚林出言阻止了豪格的打算,虽说吴三桂还不到三十,可决计不是豪格这等莽夫,让大阿哥以身试险,只怕皇上都不会同意。
    “安平贝勒(杜度)素来负责攻略宁锦之务,加之掌管礼部,若是此番由其进驻宁远,也算是我大清以礼相待降将了!”
    希福也明白刚林的意思,千万不能让豪格有个闪失,这种话皇上不便说,他们做臣子的便必须开口了。
    豪格有多大本事,殿内的文臣武将心里都一清二楚,再说吴三桂是否真心归降还两说,还是派颇有城府的杜度过去较为稳妥一些。
    “嗯!两位爱卿言之有理,那便请安平贝勒率本部人马走一趟吧,切忌此番当须以和为贵,以礼相待吴三桂及其部下,万不可激化矛盾!”
    皇太鸡也觉得自己这个长子完全不适合当此重任,即便能进城,搞不好还得与吴三桂争执起来,严重的话,两军大打出手都有可能。
    “臣谨遵皇上叮嘱!”
    杜度自然不会像豪格那般意气用事,一味蛮干,一出门就像别人欠他上万两银子似的。
    若不是皇上之前要求各部强攻京城,所部人马几乎不会遭受如此重大之损失。
    “皇上,若答应吴三桂封王之事,尚需请皇上为其赐御爵名,再便是所部人马,若编为一军,是否须赐军名?”
    适才宁完我不方便插话,毕竟是关乎大阿哥的事情,这会儿就可以找机会发话了。
    “嗯,爱卿言之有理,诸位爱卿可直抒己见!”
    皇太鸡觉得这倒是个问题,而且必须尽快解决,在杜度携带的圣旨上写明,以便宣读给吴三桂。
    “启禀皇上,臣听闻吴三桂年纪轻轻,便有万夫莫敌之勇,率军冲杀甚是勇猛,莫不如封其为‘勇顺王’,所部人马,亦可称之为‘天勇军’!”
    范文程在这方面是很擅长的,若是没机会当官,在乡下也能给人测字、起名、抽签、算命,总之带字能赚钱的营生,基本都会。
    “哼!再勇猛亦不如我大清巴图鲁,无非是蛮子儒弱,凸显其勇猛而已!”
    豪格当然不服范文程吹嘘一个狗蛮子,立刻就予以驳斥,在大清国,还要称赞一个降将如何勇猛?
    真勇猛还用投降大清?
    手下败将,仅此而已!
    “休要如此菲薄归降之将,豪格你若再如此放肆,往后便莫要领兵作战了,禁足在家读书吧!”
    幸亏没派豪格前去,否则真是不堪设想。
    无须等待退朝,皇太鸡直接对其进行训斥。
    豪格纵然说的有些道理,但对于归降之将,都要以礼相待才是。
    不然处处严苛压榨,以后谁还会投降大清?
    即便是降将,也会忍耐不住,进而生出反心!
    “……儿臣知错,请皇阿玛息怒!”
    一听说要被禁足念书,豪格就蔫了,这可是他最害怕的事情。
    念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只要皇阿玛在后邸,便要让其背诵一段来听。
    豪格深知自己不是念书的材料,哪里背得出来?
    于是赶紧认错,再不言语了,自己有机会打仗就行了。
    杜度愿意去,那就让他去吧。对于这种事,自己完全不稀罕!
    “勇顺王!天勇军!嗯!不错,不错,甚是好听,朗朗上口,妙哉!先生大才,便用此二名吧!”
    皇太鸡又自顾自地说了一遍这两个封号,听来并不比三顺王以及天佑军和天助军差,便应允了。
    智顺王尚可喜中毒之后,身体每况愈下,想来是时日无多了。
    没想到自己又得到一个勇顺王吴三桂,真是天助我也!
    蛮明的魔童想亡我大清?
    真是痴心妄想!
    纵使一万年都亡不了大清!
    “届时有劳安平贝勒带去朕赐予勇顺王的两万两银子、两百匹锦缎、两百套裘皮、两百斤老参,另有猪羊各两百只以犒军!”
    大清国的日子虽然暂时较为艰苦,但此时该表示的还是要表示的。
    封赏不能过于寒酸,不然会被吴三桂看扁,以为大清真不行了。
    只赏这一个王,皇太鸡还是完全赏得起的。
    其他人,譬如祖大寿若是眼红,完全可以照本宣科。
    若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