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911章:十万倭兵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城头上寒风凛冽,不像后世有高楼大厦遮挡,眼下站在城头上就能看到十几里远,建在城根底下的大片小破平房根本就起不到阻挡寒风的作用。
    就这些百姓居住的平房还被辫子毁掉不少,在寒冬时节又不便于重建,此地的居珉便只能暂居在中城里的简易房屋内,待开春之后再行回来。
    原先在城头上便能看到城外的辫子大营,后来天花发作,皇太鸡不得不下令后撤二十里,结果这两处主要营地现在都变成了无人区。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死的人太多,原来的住户没人敢返回,更有甚者则危言耸听地说开春之后,在其上耕作的话,会犁出鲜血……
    待风传之后,几乎所有辫子之前扎下营盘之处,都成了这等情况。
    考虑到其位置距离京城较近,某太子便让户部尚书李侍问用较远地方的土地面积对等进行置换。
    那些富绅自然是乐意的,忙不迭就同意了,哪怕打五折都行,不然等秋收的时候,一粒粮食都别想收到。
    户部本身就掌握了大量地契,要这些土地根本没用,就这情况,也不能指望再转卖出去。
    某太子说了购置的理由,李侍问与兵部尚书王家彦自然是认同的。
    由于距离京城较近,位置不错,即使不能耕作,也完全可以变成挂在兵部名下的靶场来使用。
    各部组织个演习什么的,都可以拉过去啪啪一顿,路途也不算远,顺便可以做野外负重拉练之用。
    某太子还准备在近处这块地皮上,遣人挖个面积不下一平方里的人工湖,用以训练海军陆战队。
    总不能就因为京城一带没有合适的训练场地,海军陆战队就得去通州甚至天津去训练。
    湖里还能养鱼,捞上来便可犒军,可谓一举两得。
    科学院也缺个面积较大的试验场,不能总在太液池里搅和。
    万一弄得里面的鳜鱼担惊受怕,以至于鱼肉都不好吃了,这锅该由谁来背?
    至于传闻收购的地皮上死人太多,以至于闹鬼的事情……
    某太子是这么回复的,长这么大,就听说过烟鬼、酒鬼、饿鬼、胆小鬼,还有那些看到女人就走不动路的玩意。
    其他鬼?
    抱歉,在大内抓到一只,还是个吃里扒外的玩意装扮的!
    谁能抓到其他种类的鬼,赏银一万两!
    一只一万两,多多益善!
    抓到之后,下锅炖了,咱也尝尝这鬼的滋味究竟如何!
    要是抓不到也不要紧,咱拉开阵势,真刀真枪地干一下子!
    看看到底是人厉害,还是鬼厉害!
    不敢明着干的话,那就是不足为惧的卑鄙小鬼了……
    于是,在某太子的悬赏之下,各部都兴起了抓鬼行动,只不过一直是零收获。
    好不容易抓到的还是盗窃军用物资的蟊贼!
    连军队的物资都敢偷,这还了得?
    抓到之后,经过简单审理,直接就被剁了!
    说是闹鬼,最后变成了闹蟊贼,将士们不禁都泄气了,实在没兴趣,也不怕这玩意了。
    某太子都觉得好笑,连活人都快顾不过来了,还有心情顾得上鬼?
    你们一个个咋这么有爱心呢???
    看到城头上的士兵穿得都还比较暖和,某太子就基本放心了。
    三九天根本无须戴头盔,连敌人都没有戴铁头盔干嘛?
    身上的板甲还是挡风用的,除此之外,全都是厚实的棉衣和棉帽。
    军官能戴狗皮、牛皮、羊皮帽子,将领则可享受又好看又暖和的裘皮帽子。
    每个哨位都配备了炉子,允许点火取暖,反正煤这玩意有的是。
    城下看到城头上有烤火的士兵,也可以起到震慑别有用心之人的作用。
    炉子不需要另行花钱采购,就是用废了的迫击炮,俗称铁桶!
    这玩意有的是,当初造了好几千,给全城的城头守军装备都足够。
    某太子也不是空手去看望将士们,在死冷寒天里站岗,必须有所表示才行。
    凡是见着的哨兵,不论等级,一律每人一包香辣鱼肉,也不多就二两。
    但当兵的在除夕当天,能接到太子爷亲自发放的礼物,自然是对此感恩戴德。
    吃到嘴里虽然甚辣,却能起到活血暖身的作用,没人不念太子爷的好。
    城墙还没修缮完毕,在过年期间,除了衙门、军队、花楼等地方,其他行当均已放假休息。
    根据工部尚书张国维的汇报,大致到开春之后,被炸塌的城墙才能修得差不多,想要恢复原貌,得等到夏季。
    这效率真是太低了,不过没办法,生产力就这档次,暂时根本提不上来!
    城外的情况还如城头,辫子挖的围城壕沟根本没工夫去填平,只能先把所有地洞给堵死,壕沟以后再说。
    毫无疑问,皇太鸡的辫子军就是前来造孽的!
    估计开春之后,这些孽障还会蠢蠢欲动。
    巡视完之后已经临近中午,某太子便返回东宫,因为下午还要接见倭国使节。
    见过这些酷爱买马桶的客人之后,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夜幕降临时,还有烟花表演。
    回来的路上,附近便出来了此起彼伏地鞭炮声。
    这说明百姓还能苟活,连鞭炮都买不起的话,那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在下参见大明太子殿下,祝殿下万事如意,福寿安康!”
    “多谢特使!请坐!”
    此次的倭国使团是由德川二货大将军麾下的老中——堀田正盛领衔,人数不下五千人,队伍里包括了倭国各地的大名派来的亲系。
    这些大名不得擅自离开自己的封地,便只能派人前来采购所需商品,因为通过上次的采购,一堆大名都狠狠地赚了一笔。
    跟随阿部重次前来征战辽东的武士和足轻,不论隶属于哪个大名,回去之后,都变成了让留守的同伴们羡慕不已的对象。
    很多武士都为自己置办了一整套新盔甲,由于可能还会出国征战,马匹难以运输,不少人都没有买坐骑,留着钱给家人改善生活。
    更有甚者直接在太子的特许下,买了两块铁板,带回去让本土的铁匠加以整合,变成一副倭式甲衣。
    因为武士们都是内行,看到大明新式甲衣超强的防御能力,便动了心思,不过倭国根本造不出来一整块的胸甲,便只能在大明这边购买。
    经过实战检验,武士们都认为大明的甲衣才是真正的甲衣,即使在十步之内,用穿甲箭头都全然射不穿其正面。
    大名们在看过之后,也乐意掏钱采购,一切保命道具再贵也是值得的,命都保不住,要钱何用?留着陪葬?
    除此之外,大名们特别热衷于购买大明出产的高级坐便器,坐上去出恭真是一种无以伦比的享受。
    能与坐便器并驾齐驱的,便是沙发了,只是由于数量有限,在倭国市场上一直处于有价无货的状态。
    新式油灯则是另外一种炙手可热的畅销商品,光是尚未装船运往倭国的订单就高达万盏之多。
    几乎所有大名经过这番经历,都摇身一变就成了实打实的二道贩子,只要能赚钱,他们便乐此不疲。
    尤其是那些封地十分糟糕的大名,囊中羞涩又要养活麾下的大量武士和足轻,故而都在挖空心思地从大明采购各种商品。
    之前所有驶往倭国的商船,都只能在下关港靠岸卸货,这原本在大家都穷的时候到也能忍受。
    可是随着一部分忽然暴富起来,那些还受穷的大名就忍不了了,纷纷上书,要求增设港口,尤其是在自己的封地沿海。
    迫于无奈,德川二货大将军只能新设了六处贸易港。
    其中,本州岛有四处,九州岛与四国岛各一处。
    不这样的话,各地的大名偷着与大明商人来往,德川幕府根本就管不过来。
    所有驶往倭国的大明商船都挂在郑氏旗下,一年报名费三千两,一两都不能少。
    这是某太子与郑芝龙所达成的默契,某太子赚商品差价,郑芝龙赚报名费。
    从路程与航速上算,一年至少能跑十次,刨去报名费、人工费、进货费,平均每次至少要净赚三百两以上,商人才有利可图。
    大明商人们想把投进去的成本赚回来,那就要懂得经营,哪个下家愿意出更高的价钱,就可以卖给谁。
    如此一来,郑芝龙也就管不了这些商人了,私下去往其他港口卸货,谁能知道?
    查账的话,就说在海上遇到了风浪,一部分货物掉进海里喂鱼了,你能去跟龙王对账?
    只要能收到报名费,郑芝龙是不管其他事情的,在海上不被打劫就行了。
    在某太子与德川二货大将军的联手推动下,明倭贸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增长。
    每天从大明各个港口驶往倭国的船只便高达七八十艘左右,几乎是以往的三倍以上。
    其中的一半是从天津出发,因为想从京城购入新奇商品运往倭国销售,就只能在此靠岸。
    天津港也一跃成为可以与泉州、厦门相匹敌的大型港口,哪怕在渤海封冻的时节,也有不下上百艘船只在港口等待。
    原因无他,船主都在京城求购,拿到货才能装船,运一次新奇商品所赚取的利润是普通商品的两倍以上,船主们自然愿意等待。
    现在求购,至多两个月就能运抵天津装船,那时候渤海正好解冻,便能赶上倭国年后第一波商品匮乏期。
    还有一条途径,那就是经陆路运往,在登莱出海,不过路途较长,比较耗费时间,最重要的是在缺货的情况下,哪也去不了。
    为啥会缺货?
    因为某太子提前预留了示好漠南檬古的大量商品,要挖金山,就必须给当地的土著们一点甜头才行。
    再就是给郑芝龙预留的商品,镇海伯不但收报名费,自己也做进出口贸易。
    光是隶属于郑氏名下的大型远洋型商船,简称“洋船”,就不下千艘之多。
    郑芝龙是某太子的商业合作伙伴,尤其是还出兵打败了荷兰人,在贸易方面自然不能亏待了郑氏。
    下订单最早的一批商人,最快能在年后,也就是正月十六拿到货。
    具体是等渤海解冻,还是走登莱那条路,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
    某太子也已经很良心了,并没有趁机涨价,所有商品均以下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