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868章:互通有无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对于收留这两个人,周延儒是经过一番思量的。
    若是崇祯无力对抗东林,则即便收留二人,自己也不会受到牵连。
    反之,在适当时候,自己还可将此二人交给皇帝,以博圣上欢心……
    周延儒购置的这座宅院面积并不小,拥有左右偏院子,前后庭院,前有花园,后有池塘。
    当初斥资五千两银子,目的也就是为了在下野之后,去南都能有个较为舒坦的住处。
    毕竟借宿在好友家里多有不便,远不如自己在当地有套宅院。
    宜兴老家的房子虽大,地点却较为偏僻,根本无法与热闹的南都、扬州、苏州等地相比。
    外面风声鹤唳,周延儒也不敢轻易出门,只能派了几位心腹家仆出去多多打探。
    自己则在家里宴请前来避风的侯方域和冒襄,顺便一并商量对策。
    “周兄!”
    “张兄,你这是……”
    翌日,周延儒见到登门拜访的张采,不禁有些纳闷。
    张采较对方小三岁,故而平素都称呼其为“周兄”,周延儒同理对待他则是客气之意。
    “唉~!一言难尽啊!”
    “快坐下说话!”
    周延儒本能地感觉张采主动到自己这里,肯定有事,说不定是难言之隐,便让家仆上好茶款待。
    “长兄,你身为朝廷要员,今日并非周末休息吧?”
    张采并没入阁,连个尚书也没捞着,但刑部右侍郎已经算是可以直达圣聪了,即便这是花钱买的差事。
    “周兄,实不相瞒,在下被陛下给罢官了!”
    “啊?”
    周延儒闻言大吃一惊,捋着胡子消化这则极为惊人的消息。
    张采这才当了多久,便被罢官?
    崇祯之前可是收了银子的,这是打算过河拆桥?
    “不光是在下,张玮、钱士升、侯恂、钱谦益均被罢官。昨日,侯恂与钱谦益还被厂卫抄家,家眷被下狱。据说陛下拿出了一本天书,上面记录了由仙界军师刘伯温掐算的凡间臣子的未来抉择,魁首因此而被牵连其中!”
    张采算是逃过一劫,昨日并没有被厂卫“造访”自家,让张家上下都长舒了一口气。
    “天书?”
    周延儒对此难以置信,由于此前闻所未闻,故而一时之间更不知如何评价。
    “正是!刘伯温说大明原本会被东虏所灭,而太祖高皇帝不忍此事发生,故而才让刘伯温将掐算之事告诉太子,天书便由此而来。据上面所述,江南将有大量士子降清,陛下这是打算未雨绸缪!在下原本也是不大相信的,然而朱永佑如是说,在下也不得不信了。”
    朱永佑是松江府人,张采的老家在太仓,两地离着不远,二人算不上关系甚密,但也有一面之交。
    张采这才在退朝之后,去了朱永佑那里打探虚实,然后被对方所言惊到脸色大变,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啊?这……被东虏所灭?”
    周延儒昨日刚对两个学生说了自己收到来信的事情,信上说太子力推皇太鸡大军,这天书所述之内容不是与事实相反么?
    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啊?
    “周兄勿急,只是天书上如是说,陛下昨日在廷议时宣布,太子在北都率王师大获全胜,毙伤东虏不下五万之巨!”
    张采也不大相信王师能够大胜所向披靡的东虏大军,那可是三十万人马,绝非三五万人可比,然而这种事,即使太子也断不敢造假。
    “噢?当真?”
    周延儒立刻亢奋起来,张采如此说便印证了自己那封信上的说辞,王师的确在畿辅大败皇太鸡。
    “陛下还展示了北廷内阁、兵部、户部等书信,以及照片,涉及边务要事,应当属实!”
    在诸多证据面前,张采也不得不信。
    若还是嘴硬,那就要被派到北边去核实情况了。
    “原来如此,甚好,甚好!张兄为何不去上朝?”
    这下周延儒算是了然于胸了,本来还得着手两套方案,这下王师大胜的消息被核实,便省去了很多麻烦。
    “唉~!便是因此番大胜而已!昨日,陛下在宣布王师取得空前大捷之后,便欲加征商税,以满足明岁向北廷提供五百万两银子之条件。我与侯恂、张玮、钱士升等人表示反对,便被陛下罢官了!”
    张采没想到崇祯居然翻脸不认人,这可不是收钱那会而了,简直就是无耻至极,比同样卖官的汉灵帝还可恨。
    自己买这个要职,就是为了能在关键时刻为商贾争取应得的权益,可这下权益没争取到,差事还被皇帝给收回去了。
    “魁首莫不是亦被罢官?然何至被抄家啊?侯家亦是如此啊!”
    倘若同样是被皇帝罢官,可张采安然无事,还能来自己这里,而钱谦益则是被抄家,所受处罚截然不同,这是周延儒所不能理解的。
    “只因一事!”
    “何事?”
    “魁首……”
    “此处没有外人,张兄莫要犹豫!”
    “魁首……天书言明,魁首降清!”
    “啊?这……”
    “侯恂本不至落得如此下场,只因天书说其子侯方域降清,还助纣为虐,向清军献策,掘开黄河大堤,水淹万顷良田,致使百万百姓受害,力助清军扑杀反清义军!”
    “……”
    钱谦益降清就够吓人的了,没想到侯恂还有个本事如此之大的儿子,真是不得了啊!
    “张兄可知朝内还有何人降清?”
    对于如何处理侯方域,周延儒还得好好思量一番,眼下还是要尽可能多地打探一些消息。
    “陛下移驾南都之后,不论是组阁,还是任命各部尚书与侍郎,想来是按照那份天书所言之内容来圣裁的。次辅高弘图被天书视为忠良,最终投水自尽,次辅对此大为欣喜,于是便捐了十万两银子。余下各个忠良见状,自然也是纷纷慷慨解囊。”
    打听了那么多事,张采根本不敢喝酒,生怕酒后脑子犯晕,将如此紧要之事忘掉大半。
    趁着还能记住,急忙用笔写下来,如此方可放下心来,出门来找周延儒。
    “那朝外呢?张兄可知除侯方域之外……”
    “魏学濂、彭宾、陈名夏、龚鼎孳、阮大铖!”
    “阮大铖亦降清?”
    “据传……如此!”
    阮大铖论岁数,比周延儒大六岁,论资历自然比周延儒老得多,可是东林元老左光斗的朋友。
    “首辅如何?”
    “据天书说首辅便是前世首辅,在清军南下之后,辗转多地组织抗清,最终被俘就义,故而此番并非收到牵连!”
    张采还在纳闷,为何崇祯皇帝会擢升瞿式耜为首辅,这下才算弄明白事情的原委。
    瞿式耜能当首辅,还得到了钱谦益的首肯和力推。
    既然东林子弟能当首辅,谁当都可以,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便事半功倍了。
    “郑三俊如何?”
    此人在《东林点将录》里被誉为“地明星铁笛仙”,也算是东林干将了。
    “只怕与我等形同陌路了!”
    郑三俊也为东林出过力,但东林失势之后,郑三俊便不打算在被东林控制了。
    钱谦益曾对张采是这么说的,大概对方已经不买钱某人的面子了。
    不光是郑三俊,能够参加廷议的几位南官,多跟郑三俊类似。
    而伴驾南下的北官,即便有人老家在南方,也不认可东林的举动。
    北官集团不论出身何地,多半以忠君为首务,而并非报国。
    二者虽看似为一体,但细分起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前者为皇帝服务,以保护皇帝的利益为首务。
    后者为朝廷服务,以保护朝廷的利益为首务。
    倘若东林打着保护朝廷利益的幌子来庇护偷逃税款的商贾,北官集团当然不会买账。
    通过多方走访得知,几乎所有北官都买过太子所弄的那些募资玩意。
    数量多寡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此举就等于纳了投名状。
    这些官员凭此让太子放心,太子亦可凭此来确保这些投献之人的利益。
    北官伴驾并不意味着反对太子,只是出于忠君的想法,来为崇祯皇帝效力。
    倘若皇帝驾崩之后,北官是与东林合流,还是去找太子,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首先,太子是正统,是国本,是大明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其次,太子有仙法,能赚钱,亦能阻止大明被东虏所灭。
    最后,太子颁布的诸多新令是符合这些官员的心思的。
    太子施轻农重商之策,与东林的主张截然相反。
    二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势不两立。
    太子手里有军队,东林手里有商贾。
    商贾到底能否对抗军队,只怕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现在没等太子如何,皇帝便已经开始对东林、复社、几社等团伙下手了。
    抄没府邸,下狱钱谦益、侯恂等人便是最为明显的信号。
    “外界情况如何?”
    “昨日士子被厂卫逮捕不下近千人,陛下要求每位士子写下认罪书,并让家眷缴纳五百两银子方可获释,否则便要将被捕士子发配北廷。”
    “啊?这是为何?”
    “陛下说士子阻止南廷加征商税,而税银则是用来支应北廷所需,故而让太子处理此事最为妥当!”
    “这……张兄以为太子将会如何处置?”
    “世事难料,在下也不敢贸然揣测!”
    通过此前太子的诸多举动,张采认为太子即便不会处决如此之多的士子,亦会使其吃尽苦头。
    “张兄此番前来……”
    “魁首被捕,不知周兄如何打算?东林又欲如何应对?”
    “陛下既已动手,让士子再行请愿便是飞蛾扑火之举了。在下以为可以朝廷欲加征商税之名,发动商贾、市珉、苦力,以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之力量,以对抗朝廷夺珉之财。先行罢市,令各行各业交易瘫痪。从南都开始,与扬州、苏州、杭州等地遥相呼应,长此以往,想必应当有所收获!”
    从昨天的情况来看,让士子冲在前面这招是不好使了。
    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要使用新战术,来对抗皇帝的横征暴敛。
    既然钱谦益已经被厂卫下狱了,周延儒便觉得这是个大好时机。
    只要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