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372章:两军对垒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绰号“曹操”的罗汝才根据各路探马所禀报的官军数量做了一个大致的预估,如若官军兵力为五万的话,那么照往常来说,真正能打的也就不足两万。【≤八【≤八【≤读【≤书,.▽.o√
    还不如义军这边的可战之兵多,义军这边的四万人马虽然隶属于七位首领,可都是些好恶斗狠之徒,都过腻了向朝廷乞食的憋屈日子,在两军对垒时决计不会落于下风。
    孙贼能在短时间内凑出这些进剿兵力,想必也是东拼西凑出来的,崇祯那狗皇帝已然驾崩了,黄口之年的太子能给予多大的帮助?首辅薛国观更是个不学无术的蠢货。
    在罗汝才看来,暴明尽管有两百余年的国祚,但在时下气数已尽,即便派洪承畴与孙传庭这两位得力爪牙合力进攻义军,也不能力挽狂澜了。
    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其他六人的高度认同,大伙也是这么想的,官军来势迅猛,可狗皇帝都已经死翘翘了,朝廷说不定过些天就不复存在了。
    与孙贼所率兵马对垒,便是最后一战了,只要能够战而胜之,在与“八大王”合力灭掉洪承畴所部,大明的万里江山便唾手可得了。
    这是战略上的考虑,而在战术层面,由于郧县县城背靠汉水,位于汉水的北岸,这时候遣兵马过江,而孙传庭来个半渡而击的话,义军便要大败了。
    官军无须及早进攻,只要等到围攻义军最后渡江的一万兵马即可,五万打一万,还是很有把握来个大获全胜的。
    各路首领也不想看着所部成为最后过江的一支,既然会遭遇官军的追击,那么干脆大伙都别过,省得再生差池,等击退了孙贼再一起过江。
    更重要的是,龙在田的人马在对岸,距离张湾镇不过数十里而已,若与孙传庭联手,恐对义军有所不利,故而众人还是决定一同进退为妙。
    罗汝才这么提议也有自己的私心,目前参与起事的七位首领里,就数他的兵马最少,不过千人而已,其他首领麾下至少有三四千之多。
    之所以能这样,就是因为当初罗汝才耍了小聪明,谢绝了朝廷的封赏,这样所部的人马就都被遣散了,目前分散在从郧县到南漳的广大区域,短时间内根本无法迅速集结。
    而其他首领都是接受了朝廷的招抚,也得到了游击左右的职务,部曲只被遣散了一部分而已,由精兵所组成的主力尚在。
    真要调头跑路的话,罗汝才所部的兵力最少,战力最低,首先被官军灭掉的就是他。出于私心,也要拉上众人做自己的挡箭牌。
    八大王在起事之后,选择不与罗汝才汇合也是出于私心,“曹操”连兵马都没集结起来,战力还不如麾下的一位义子所部,那还汇合个屁?
    在接受朝廷招抚的义军里,革左五营是一坨,“小五营”是一坨,“八大王”是一坨,罗汝才带着三个小弟是另外一坨。
    原本刘国能与李万庆是最大的一坨,可是这俩货铁了心为朝廷卖命,已经拉不回来了。
    而李自成被官军打没了兵马,估计要在山里喂狼了,更不用考虑了。
    “八大王”要对付洪承畴,他们要收拾孙传庭。
    若能自行选择的话,众人也仍旧乐意如此对号。▲-八▲-八▲-读▲-书,.◇.o≧
    洪贼可是比孙贼还要狡猾得多,义军在陕茜作战时没少吃亏。
    “八大王”自命不凡,就由他单挑洪承畴好了,大不了过后众人送些银两来犒劳一番。
    等待孙传庭的时候,诸位首领也没让麾下士卒闲着,一边要打造过江的竹筏,另一边则要让人多多制造盾牌与盔甲。
    义军这边的铁甲很少,皮甲也不多,要达到每名士卒都有盔甲,就只能用竹子和木头来置办。
    竹子不如木头结实,防御箭矢比较困难,但容易砍伐和组装,而且重量较轻,每人都来上这么一套也是可以实现的。
    若是嫌麻烦的话,还可以打造盾牌,不管怎么说,有了像样的防具总比空手要强得多,士卒有了保命的信心才能彻底击败官军。
    阵战也少不了楯车,义军相信远道而来的官军所携带的楯车数量远逊于己方,步卒进行对战的话,楯车少的一方就必定会吃大亏。
    其他六人推崇兵力最少的罗汝才为老大,就是看他头脑灵活,而且在诸多首领里人缘极好,可以化解矛盾,调和关系。
    听到“曹操”说得头头是道,又将防御工作安排的有条不紊,大伙对其也就信任有加,未有疑虑了。
    四月二十八早晨,四万多义军将士沿汉水列阵,背靠县城,与来犯的官军兵马正面对垒,准备一战定胜负。
    赢家便可吞下湖广西北部、陕茜东南部、河楠西南部与泗川东北部这四省交界的一片广大地区。
    输家就只能连滚带爬,跑到一个相对安全的犄角旮旯来舔舐伤口,暂时偃旗息鼓,伺机东山再起。
    不论对官军还是义军来说,结果均是如此,所以两边都要竭力争胜,一旦输掉是役,便会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是无法恢复过来的。
    除去罗汝才之外,另外六人分属于两个集团,所以“曹操”命“一丈青”与“小秦王”两部人马为左军,“一条龙”所部为中军左翼。
    “小五营”的王国宁与杨友贤两部为右军,常国安所部为中军右翼,这样组成中军的两位首领的人马都可以与己方集团的兵马挨着。
    对于罗汝才麾下的一千人殿后,大伙也没有异议,不能让罗老哥就用这点兵马冲锋陷阵,这也说不过去。
    处于两翼的四位首领将马卒集结于左、右两军外侧,用以迂回包抄官军,而中军的马卒则部署在步卒战阵的后方。
    在抵挡住官军的冲锋之后,罗汝才便号令两路马卒从中路实施反冲锋,以图一举打垮孙贼的官军。
    总的来说,“曹操”的战术是防守反击,并未因为孙传庭的官军兵力不多,而头脑发热,葬送大好局势。
    这套战术就是以稳为主,不求速胜,但要稳赢,所以在义军的诸多首领看来,他们是稳操胜券的,也对“曹操”的部署非常认可。
    通过多年的实战积累,罗汝才也做好的最坏的打算,就是在阵战时,义军无法取胜,为了减少更大的伤亡,就必须迅速退到城内。
    以城池为依托,来消耗官军进攻的锐气,等到将其兵力杀伤地差不多时,再派出在周遭埋伏的大量马卒进行掩杀,争取反败为胜。
    如今天时被双方均分,而义军占据地利与人和这两大优势,罗汝才认为己方的胜算是非常之大的。
    以往义军成势在动,得势在伏,颓势在静,失势在阵。
    罗汝才对此在务农时也做过反思,为何义军一直在流动作战,却屡屡无法击败官军?就是因为没能赢得决定性的战役。
    官军兵力有限,进剿势头虽猛,但面对流动的义军,即使经常取胜,也难以彻底歼灭。
    但对义军来说,击败某路总兵或者巡抚的进攻,也无法根本取得对暴明的最终胜利。
    伤那么一两根指头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即便在数年前,义军围杀了暴明第一猛将曹文诏,可在数年之后,最终还是不得不接受朝廷的招抚。
    要改变这种不利态势,就要取得至少一次对官军主力的完胜才行,必须杀得朝廷无力再次进剿方可达到目的。
    针对长途跋涉而来孙贼大军,罗汝才思前想后,考虑了诸多方面的因素,比对了敌我双方的兵力,才下了决心。
    当然,更大的原因还是四万人马连将士们的同家眷无法同时过江……
    “命贺人龙、李国奇、左光先、郑嘉栋所部为左翼,李守荣、孙显祖、薛敏忠、祖大弼所部为右翼,白广恩、牛成虎为中军,在山下列阵,准备迎敌!”
    孙传庭在千里镜里看到贼军已经出城列阵,军容齐整,旌旗招展,看这架势就是要与官军决一死战,便顺势下令官军这边也要列阵予以对应。
    中军虽然仅有两路总兵的人马,可是光白光恩一路边有一万两千余人,比其他三个总兵加起来还多。
    牛成虎所部在其后方,一来可以起到压阵的作用,降低前方的白光恩部发生溃败的可能,二来也是要使用太子从仙界引进的大杀器。
    作为官军各部里,仅有的两支拥有迫击炮团建制的部队,牛成虎所部拥有一百零八门迫击炮,另有相同数量的备用炮。
    全拿出来的话,一次便可向对方阵中投射两百余个包,这威力是任何没见过试射的人都难以想象的。
    在京郊的靶场试射时,各部只有总兵官级别的将领有幸得见那种盛况,而且严禁对无资格之人进行叙述,否则以泄漏军机之罪来惩处。
    而且即使是孙传庭,从京城到迎战贼军之前,都没见过一个炮兵团同时开火的情景,心中不免有些期许。
    但还是给这支奉若明珠的火器部曲在路上的歇脚地搜集了不少零部件,不管是铁皮、还是钉子,只要买的着就通通买下来。
    如今秦军有了钱,就用不着征用了,一律照市场价付费拿走,尤其是在洛阳,城内的战略物资几乎被秦军带走了一多半。
    做法是有些过分,但孙传庭所部是要开赴前线作战的,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正因为如此,才让麾下的火器妥善率高达九成以上。
    当下,官军粮饷充足,器械齐备,辎重妥善,除杂役辅兵之外,孙传庭麾下的四万兵马皆可出战,将士士气高涨,也让这位都帅有了与贼军决战的资本。
    从山脚下一直到岸边,距离也就有七八里而已,但这块较为开阔的地带刚好可以让摆下两军的战阵。
    对官军来说,吃了败仗,是很难爬到山上去的。
    对义军来说,被对方击败,也难以渡过背后的汉水。
    罗汝才等人所倚的便是己方拥有城池,且背水一战,义军的马卒数量要比官军多,步卒更是以逸待劳。
    义军已经从惊慌失措的情形恢复过来,大敌当前,各部首领自然是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定要大败孙贼。
    首领们都没念过啥书,但也是有目标的一群人。
    远期的大目标就是推翻暴明,一起划地裂土,称王称霸。
    近期的小目标便是将孙传庭生擒活捉,磔示下锅便再好不过了……
    “都帅,末将麾下的迫击炮团已经准备就绪,只待都帅一声令下,便可对贼军开火!”
    牛成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