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黑太子》正文卷第355章:岸边之战

明末黑太子最新章节目录
   下属报告罗岱,在距襄阳城十里的位置发现叛军人马,兵力不下五千,不过仅有千余马卒,其余皆为步卒。
    鉴于洪少保给自己的首要任务是推进到襄阳城下,通知守军将领,平叛大军随后便到,让其继续据守退敌,增加信心,鼓舞士气。
    罗岱便没有要与面前拦路的贼兵死打硬拼的意思,而是找了一出地势较高的位置,眺望了一番,见到岸边的位置有些破绽,才命令麾下将士沿汉水南岸冲杀过去。
    之所以在岸边没有阻拦,就是因为八大王指派的将领王定国见到清晨渡江的小舟在襄樊水师的拦截下损失惨重,才放弃了在岸边的防御。
    若是被官军水师发现义军在滩头一带设防,他们的战舰靠近岸边一顿炮击,义军真就是只能挨打,双方的火力输出水准根本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之前义军已经被江面上的战舰好好的教训一顿了,没人再想触这个霉头,一天被人家教训两次,那全营上下都是记吃不记打的货色了。
    所以王定国的步卒防线距离岸边最近也有近一里的距离,这是较为安全的位置,余下的空隙便由王尚礼所率的精骑进行机动防御。
    王定国想得也是很仔细的,他认为洪贼必然先派马卒过来试探,他麾下缺少阻拦成群马卒冲击的虎蹲炮,便因地制宜,砍伐了许多树木,放倒之后作为路障。
    原本还想抓些周边的百姓挖条深一些的壕沟,可是抓不到大致的数额,就几百人而已,根本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
    让义军士卒挖壕沟的话,等官军冲杀过来,他们就没力气打仗了,所以改为砍树,让士卒躲在树后面,再用长枪对官军马卒进行刺杀。
    王定国又想到光是靠树木作为掩体的话,士卒们可能躲不开对方马卒射来的箭矢,所以又让士卒们在树木后面自行挖坑,挖好之后便跳进去,然后盖上树叶。
    这样一来可以遮阳,二来可以隐蔽,一举两得。
    王定国在这条临时搭建起来的防线上部署了一千步卒,然后将另外两千多士卒分成了六队人马,一字排开,作为二道防线。
    之间相聚半里地,每队约有三四百人左右,每名士卒都装备了一根可以投掷出十丈以上的标枪,用以阻击官军马卒推进。
    根据王定国的设想,官军马卒想要硬冲这条防线,必定得损失上千人马不可。
    只是他的对手罗岱虽勇,却并不憨,在前线视察了一番之后,便找到了对方的薄弱环节。
    而且罗岱还有了一个好帮手,那就是旗开得胜的襄樊水师晃晃悠悠又出来巡弋了……
    襄阳知府王承曾已经接到了洪承畴所派的信使,用小舟驶抵襄阳码头送来的书信,便让水师立刻出动去接应南下驰援的大军前锋。
    若是还未曾碰头,便先行寻觅贼军渡江的小舟,一旦发现,务必击沉,绝不能给贼军进攻樊城创造的机会。
    在见面上执行任务的水师将领们很快便用千里镜看到了罗岱的人马,可以通过将旗、军旗来识别对方的身份。
    再者,这路南下的人马数量虽然不少,但皆为马卒,张逆再蠢,也不至于用精锐的马卒前去攻城,他们也没发现对方携带火铳等重型火器。
    罗岱见到江面上的战舰,便让亲兵打出事先定好的信号弹,释放之后,一会儿工夫,对方也有所表示,三枚信号弹腾空而起,算是核实无误了。
    这样罗岱才敢让马卒靠近岸边,否则己方直到对面是襄樊水师,而对面不知道己方身份,可是要被炮火误伤的。
    襄阳城就坐落在汉水南岸,对罗岱来说,从岸边南下是最为便捷的路径,只是对面的王尚礼并不打算让罗岱轻而易举地抵达襄阳城下。
    眼下正是义军攻城的关键时刻,守军本就倚仗城高池深的襄阳城负隅顽抗,若是再得到这数千马卒的支援,就更不可能向八大王投降了。
    而且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马卒先行,步卒随后,说明洪承畴的大军已然回师南下,距此只恐不远了,不论是攻城还是转进,八大王都要做出迅速决断。
    一旦被官军吸引在城下,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攻占此城的话,义军主力这两万人马或将被洪贼大军团团包围在这片狭窄的地区,届时真就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
    王尚礼一边拍飞骑向八大王禀报军情,一边遣人过去通知王定国的步卒向己方靠拢,不然仅凭自己这点马卒,根本就拦不住这股来势汹汹的官军。
    “弟兄们,官军前来送死,给额上!”
    形势急转直下,王尚礼明知对己部来说,岸边是条不归路,也要硬着头皮往上顶。
    八大王可是派了上万兵马在攻城,让这些官军马卒从攻城的义军背后杀出,一举切断退路的话,那这万八义军将士也就算是交代在城下了。
    经此一战,遭到重创的义军便会一蹶不振,连同在山里聚歼唐通所部的红利都要连本带利的吐出来。
    王尚礼还清楚光是咬住这股官军的尾巴还不行,必须尽量拖住他们南下,才能为攻城的义军争取到足够的反应时间。
    尤其是江面上还有水师战舰,务必要与官军马卒纠缠在一起,贴身近战,这样才能迫使战舰投鼠忌器,不敢轻易发炮轰击他们。
    想定之后,王尚礼便带着麾下的千余马卒朝着官军队列的中段冲杀过去,运气好便可将其队伍切成两截,即便不行,也能短兵相接,错镫厮杀。
    “拨转马头,正面御敌!放敌骑入五十步!再射重箭阻拦!”
    罗岱见到一路人马从西北方向斜着向己部杀奔过来,便暗叫不妙,急忙高呼手下张弓搭箭,最好可以留出一片缓冲地带,否则水师就无法辨认敌我了。
    从襄阳方向传来的炮声依旧没有消逝,说明贼军还在大举攻城,罗岱便不打算与前来截击自己的这路贼军大打出手。
    能够射退他们最好不过,若是真就用箭矢抵挡不住的话,为了确保整支队伍不会被恶狗给咬死,那就只能先行拼杀一番了。
    在军械齐备的情况下,每名马卒均会携带两个箭壶,轻箭与重箭各二十支,前者用来射无甲的流寇,后者的目标则是其中披甲的精锐。
    对付眼前这些战力看似不若的贼军马卒,自然要使用重箭,轻箭射出去,即使正中目标,除非能够射到面部,否则根本就伤不到对方的皮肉。
    通常,要对付敌骑可用轻重箭相结合的方式,先用轻箭射两个批次,若是能够得手就算捡着了,等到敌骑进步五十步之内的距离,再换上重箭,取其性命。
    带队的将领们考虑到还要假若箭矢不能退敌的话,还要用刀枪进行拼杀,所以不能耗尽马卒的膂力,一般射三四轮之后,敌骑便近在咫尺,可以收弓出刀了。
    罗岱选择直接上重箭就是考虑到手下们的体力,跑了几十里的路,再在这里跟贼军打一次,若是打赢了,还要到城下给守军解围,众人的体力自然要能省则省。
    传令之后,部曲很快沿江呈月牙形阵列,马尾对江,码头朝岸,开始准备迎战这股突如其来的贼军。
    不论是仅有五斗弓力的普通士卒,还是有三石之力的神射手,打穿明式札甲的敌兵都用透甲锥箭,射东虏棉甲则用眉针箭。
    根据所猎取的目标不同,其他的箭矢也有不错的效果,但本着简化后勤负担的考虑,某太子便下令集中能工巧匠,专门打造这两款箭矢。
    “透甲锥箭”的外形与宋代的“铁骨丽锥箭”相似,箭簇前锋为锥形,两翼开刃,或设有燕型尾,或造有鹰喙状倒钩。
    遇披甲兵可破甲,遇无甲兵,箭簇入肉,难以拔出,可让伤者流血不止,涂了铅粉之后,更可大幅度提高疮口被感染的几率。
    “眉针箭”顾名思义,箭簇前锋似针状,中部为菱形,由于前锋横截面积极小,所以杀伤威力惊人,戚少保最善用此箭杀敌,箭簇入脑,必死无疑。
    由于自身外形细长的构造,所遇的空气阻力与破甲阻力均为最低,在拉动所提供的动能相同的情况下,与其他各型箭矢相比,“眉针箭”的破甲能力是最为强悍的。
    某太子监国之后,虽然极为重视发展各型火器,热衷于打造纯火器的精锐部队。
    但也并不意味完全放弃了冷兵器,尤其是能够远程御敌的各型弓箭。
    在没有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火器之前,弓箭仍旧是大明军队不可替代的主战兵器之一。
    而且在马克沁问世之前,世界上的任何军队光靠燧发枪乃至后膛枪,都不可能抵挡住辫子骑兵发动的集团冲锋的。
    用迫击炮、手榴弹、燧发枪,乃至飞艇与坦克的重装组合,跟清军主力进行野战,仍旧是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弓箭虽然不如火枪那般容易掌握,但却是当下一个非常有效的补充。
    尤其是对于马卒来说,在策马奔腾的情况下,反复开弓放箭,要比反复装填鸟铳要容易得多。
    洪少保秉承了某太子的最高指示,要求每个马卒在战前必须实现“全配”,即粮、饷、器、械都要到位。
    粮饷自不必说,“器”是指兵器,包括弓箭、腰刀、长柄大刀或长枪等兵器。“械”则指盔甲、盾牌、绳索等防具。
    能装备三眼铳更好,没有也可以,但每位总兵务必保证麾下有至少五百名披甲马卒,这是追击张逆叛军的根本所在。
    为了保证既定的“披甲率”,洪承畴也不要求统一甲胄的规格和款式,札甲可以,棉甲也行,锁字甲够数的话自然允许将就用。
    箭矢方面,须要保证每名马卒携带四十支箭,按照每战射十支箭的标准,起码能够打四场仗。条例规定轻箭与重箭数量各半,实际由各总兵视己部情况而定。
    “放箭!”
    义军兵力处于绝对劣势,但官军正在调整队形,趁此机会,要用弓箭先发制人,不论得手与否,都能打乱对方的部署,为义军奔袭争取到片刻时间。
    只不过在一百步的距离放箭,除非臂力惊人,或对方并未披甲,否则对于目标的伤害是极其有限的。
    王尚礼清楚敌众我寡,不得已才如此行事,两个批次射过去,能射翻百十来个官兵就算是自己赚到了。
    “双脚离蹬!伏在马上!”
    战马在全速冲刺,留给己方的时间并不多,很快对面便有所动作,见到如同黑雨一般飞速射来的弓箭,王尚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