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高一》第169章志愿

重启高一最新章节目录
   十天破10,气势汹汹。
    《射雕英雄传》可以扬眉吐气喊一声:“舍我其谁!”
    现在是2004年,电视剧收视率已经不再那么容易创造奇迹了,准确的说是从《送猪哥哥》之后,电视剧就百花齐放不再能引起如此轰动了。
    1998年《送猪哥哥》收视率是47%,1999年《送猪哥哥2》收视率是54%,2000年《春光灿烂猪八戒》的收视率是23%,2001年《情深深雨蒙蒙》收视率是2%,2002年《天下粮仓》收视率是98%,2003年《送猪哥哥3》收视率是13%左右。
    基本上在猪八戒之后,收视率破10就成了一部现象剧和正常剧的分割线了。
    如今《射雕英雄传》昂首挤进现象剧行列。
    看似很神奇,其实一点也不神奇。
    因为它本该就有这样的魅力。
    张谭记忆中,隐约记得,83版《射雕英雄传》当年在内地播放了19集的《铁血丹心》,收视率达到多少呢,达到了90%,即便是风靡亚洲的《丄海摊》,1980年在内地播放,也才87%的收视率。
    而03版《射雕英雄传》虽然毁誉参半,导致平均收视率没拿到全国冠军,但每一次在各大电视台播放,都取得了省电视台收视率第一的宝座,在有些省份的电视台,甚至创下了30%的收视率。
    并在台弯、香巷、日本都拿到了收视冠军。
    这只是一部翻拍的电视剧,之前都翻拍过n次了。
    现在,随着张谭的重生,世界读档成另一番面貌,《射雕英雄传》这样的经典与观众剧缘悭一面。直直延续到2004年,随着张谭的横空出世,才终于浮出水面,与观众见面。迟来了将近三十年。
    依然无法减少《射雕英雄传》的魅力。
    十天破了10点收视率。
    十五天破了13点收视率。
    二十天破了15点收视率。
    到了第二十一天,也就是最后一天。大结局的收视率,更疯狂的创下564%的收视率新高度。
    全国每五个观众中,就有一个看了《射雕英雄传》的大结局。
    “这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现象级别电视剧,继小麻雀和猪八戒之后。中国再没有一部电视剧有如此强势!”——薪浪网首页头条。
    “大陆武侠的盛世开篇:《射雕英雄传》以侠之大者魅力征服观众。”——《北亰娱乐信报》。
    “如何打造现象级武侠剧,张维申透露三大秘诀。”——《楚天都市报》。
    “郭靖黄蓉掀起武侠风暴。”——《新京报》。
    “从《射雕英雄传》创造收视奇迹,看电视剧制作方向的转折。”——《南方都市报》。
    “80后青年一手缔造《射雕英雄传》的盛世。”——《中国青年报》。
    “大陆武侠第一人非谭张莫属。”——《合淝晚报》。
    《南都娱乐周刊》:“专访《射雕英雄传》编剧兼原著作者谭张。”
    “曾经以一部十六万字武侠小说《四大名捕震关东》走上写作道路,并在随后三年时间里,写下将近四百万字作笔下文学吧,再资助姐姐读大学。”
    “我姐成绩很好,学医的,将来能有体面的工作。我有时候跟我姐开玩笑,我说你就代表了我走上平凡道路的一面,如果我好好学习,我也可能是这样,追寻一段平凡的人生。平凡没有什么不好的,人只要活得不平庸,活得有意义,平凡也是一种伟大。”
    “我希望有花不完的钱,豪车、洋房,享受一切可以享受的享受。我有时候会回老家钓鱼,跟我大堂哥一起,或者一个人在小河边,看着水面发呆,远离城市的浮华。这时候我会觉得。其实我想要的,并没有很多。”
    “我上高中的时候,隔壁就是高尔夫球场,我许下过愿望。就是在高尔夫球场买一栋别墅,没事干就去打高尔夫球。当我拿到《射雕英雄传》的版税后,我就打算买,还是被我妈给阻止了,我妈是一个很强势的女性。我从小被她打到大。”
    “以前可能会生闷气,反对家庭暴力,大一点,懂事了,就理解了。我第一本实体书拿回家的时候,我妈拿着书去左邻右舍串门,说这是我儿子写的书。忽然就想起了小时候拿到三好学生奖状,我妈问我,长大后相当什么?”
    “我说科学家,然后我妈就笑了……至于我爸。我们父子平时交流不多,记忆中最多的是,是骑在他肩膀上,跑几里路走亲戚,小时候上学也是骑他肩膀,然后路过小摊子,我就哭啊哭,每次总能得到一些唐僧肉啊、画片啊。”
    “我现在回老家,路过小摊子的时候,很想买一包唐僧肉吃。但是又没停住脚步,不是不好意思。小时候觉得能求我爸给我买一包唐僧肉,多美的事,去念高中了。觉得能买一栋别墅打高尔夫球,多美的事。”
    “当我求我爸给我买了唐僧肉,可能吃不两口就扔了。我现在觉得别墅和高尔夫不再有困难,然后就莫名没兴趣了。最好的感觉就是你得不到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只要努力一下就能得到,十五岁时我觉得。那是我最坚定去做事的时刻。”
    “十八岁后,我希望能返璞归真,找到我十五岁时的感觉,保持它……”
    人都有真实的一面,和伪装出来的一面。
    接受《南都娱乐周刊》采访,张谭就拿出了自己伪装的一面。
    他尽职的扮演一个年少成名的天才,虚构自己的心态变幻,努力贴合天才该有的轨迹。
    而事实上,他很悠闲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神马迷茫,神马十五岁的感觉,都是扯淡。
    三十老几的老男人。
    有个屁好迷惘,该工作就工作,该享受就享受。
    这人生,该是恣意的!
    ……
    张谭必须说。
    他真有点受宠若惊,因为北亰大学、折江大学、复旦大学的招生办老师,在高考填志愿之前,都陆续来找过他。
    希望张谭都去他们的学校读大学,作为特招生,并附有种种福利。
    对于这么多名校找,张谭的爸妈乐得合不拢嘴,任何一所大学,都是顶级的,平时多少人挤破头都进不去,如今却过来求着自家的儿子去读书。
    “要不就去念北大吧。”谭明霞和张全顺,很想这么劝张谭,因为北大和清华是中国最顶级的大学。
    北大的文学系,无疑是最好的文学系。
    但是他们现在已经习惯张谭自己去选择要走的路了,他们知道张谭想去北电,想要当导演。
    张谭自己也很感慨,感慨万千。
    曾几何时,他只能艳羡别人读大学,自己却去上个大专,嘴上不说,心里别提多羡慕考上大学的人。如今换了一个样,不仅已经“考”进了北电,而且连北大这样的名校,都来邀请自己过去读书。
    人生之机遇,何其快哉!
    不过张谭还是坚定的拒绝了,将志愿填了北亰电影学院导演系。
    他明白自己的学习态度,去北大、浙大、复旦这种名校,就是自己混日子的,而且他已经闷了三年在高中,不想再闷自己四年时间在大学。北电虽然也是大学,但导演系的教学跟一般大学不同,上课的自由度很大,学得是张谭感兴趣的内容。
    可以说去北大的话,他混的是文凭,去北电的话,学的是技能。
    如此拒绝了名校邀请。
    填好了志愿。
    很快高考成绩就下来了,张谭考了407分,比他估分还要低一些。
    张谭有点脸红:“汗,重来一次高考,竟然还不如当年。”未完待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