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无疾》273.重合?分歧?

寡人无疾最新章节目录
   姚霁如此严厉地要求刘凌尽量少碰酒,并非只是附和张太妃而已,而是她有一件事情,从未和刘凌说过。
    可她错估了刘凌对于“滚床单”的积极性,从张太妃和姚霁双重“攻击”之后,这位向来以“好脾气”示人的皇帝眼中却酝酿着危险的风暴,以至于当天伺候的宫人都心惊肉跳。
    好不容易等到午膳完,刘凌固有的“午休”时间,他用眼神示意姚霁进了书房,挑起眉开口问道:
    “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应当知道,些许酒量,并不能对我的身体造成负担。”
    诚然,喝酒能催化刘凌的身体与姚霁的世界无限度的趋同,但这世上能让血液循环加速到一个顶点的事情还有不少,只不过酒是最不引人注意、来的最快的一种。
    有人曾经说男女之事到达顶点犹如触碰到了飞升的境界,因此道门一直有夫妻双修之法,便是因为在极乐之时,血液乃是最为沸腾之时,所以除了一开始需要饮酒挑起双方肢体的接触,在后来的时候,刘凌是从来没有做过吭哧吭哧到一半突然爬下床喝酒这种事情的。
    屋子里酒味熏天,倒大半是因为后来酒瓶长时间没有用到,两人情到浓时一片狼藉,将酒瓶子也打翻的地步。
    如果一个人喝酒喝到屋子里那种味道,第二天别说起来上朝,当场醉也醉死了才是。
    正因为刘凌心里心知肚明,对姚霁的“关心则乱”便无法理解。
    就犹如秦铭从不在狄芙萝面前提起她凄惨的下场以外,姚霁也从没有在刘凌面前提过他是如何驾崩的。
    可没提过,不等于不知道。
    正因为知晓他们的死亡方式,所以危机感才一直都在。
    秦铭会因为担心狄芙萝死于政治斗争的阴谋而一意孤行想要将她带回现世,甚至不惜要以牺牲姚霁为代价,而姚霁则是将这件难以忍受的事情压在了心底,从未开口说过。
    这位“宽厚明仁”,开创了“元平中兴”,使整个代国的国势由衰败又逐渐走向了最后一个昌盛的皇帝,其实并不算长寿。
    刘凌仅仅只活到三十六岁而已,有了太多的未竟之志,所以只有“元平中兴”,未有“元平之治”。
    在未来人看来,活了三十六岁,几乎就等于早死,可在这个时代人均寿命不足三十岁的年代,刘凌虽然死的早了点,却算不得“早亡”。要知道从高祖以来,无论是景帝、恵帝还是平帝、成帝,几乎都没有活到高寿年纪的。
    平帝那种被逼宫的不算,可其他几位皇帝都是年少登基,因为他们的父皇并不不长寿。
    刘凌的父亲刘未在历史里死于“内外交迫、抑郁而终”,甚至将他的死和“宠妃暴毙”联系起来,姚霁穿越无数次,熟悉了刘凌之后,才知道一句“抑郁而终”里夹杂了那么多的国仇家恨,甚至还有下毒这样的事情成为内中隐情。
    刘凌身体太好,他身负先天之气,又学过武,被张太妃悉心照顾,即便是登基之初那般高强度的工作,也不过就是发发烧而已,他的身体好到姚霁常常忘了他早逝的结局,可猛一被掀开,自然让人痛不欲生。
    毕竟现在的刘凌,已经不是教科书里三言两语一笔带过生卒的代昭帝而已。
    但这样的结果,又怎么能告诉刘凌?所以姚霁只能一脸欲言又止的表情,咬着下唇倔强不语。
    事关自己的事情,是人冥冥之中总有一丝预感,刘凌看着姚霁的表情,突然福灵心至,心如擂鼓地开口:“你那么在意我的肝胆,是不是我后来因为肝或胆不好,得了很严重的病?”
    姚霁顿时愕然地抬头看向刘凌,满脸不敢置信。
    “看你的表情,大概是了。”
    刘凌了然地黯然垂目,叹气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如果真是因为这个,我日后注意便是,何必如此惊慌失措。”
    命要的,床单也还是要滚的!
    姚霁咬着唇,心中惴惴不安,一时间简直像是失了声。
    刘凌究竟是死于什么,历史上并没有什么结论。古代中医一种病尚且有不同种说法,在确定病因这件事上,就更难以有结论。
    代昭帝的永陵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主持了发掘工作,但由于那个年代科技水平并未到她那个年代的技术,所以既没有做到完全复原陵墓,也没有做到保持尸骨以便进行dna检测和身体各项还原模型的工作。
    甚至于考古手段简单粗暴,最后发掘永陵墓道放置棺椁的内室时触发了机关,墓顶的火油倾泻而下,彻底将整个内室和后室烧得干干净净,根本连代昭帝的棺椁都没有看到。
    这件事是考古界最大的遗憾,姚霁有时候甚至恨不得自己早生几百年,去阻止那些前辈们曾经急功近利的行为,保护那些即便技术达不到水平还要强行进行考古挖掘的坟墓。
    没有办法进行检测,自然不知道代昭帝最后是死于什么原因,而且代昭帝的起居录也一直没有被发现,有人说和内室一样毁于火海,有人说代昭帝是个慎独的皇帝就没有这东西,但太医局的医案却有完整的传承,从他驾崩的最后几年内病情的起复,大致也能推断出是肝或者胆出了问题。
    太医局的记载里,刘凌的症候是脐左连胁如覆杯,法医猜测他可能有一个较大的腹块。
    “腹胀有青络脉,喘不能卧”,指出腹水很多,已经不能睡平,腹壁可见明显的静脉。
    “自利完谷”,腹泻得厉害。
    “日晡潮热、夜有盗汗”,则很像肿瘤热。
    肝癌的肿瘤热,常见的就是下午发热,夜间大汗出。
    肝病和胆结石胆囊炎在古代很常见,而且肝病是强传染性的疾病之一。
    仅仅代昭帝一朝,就有几十位大臣在太医院医案上有过肝病的病案,没有记录在案的更多,民间就更不要提了,加上年轻人癌症扩散的速度比老年人更快,身体越强壮发展的越迅速,所以刘凌三十六岁因肝癌而死的猜测,在学术界也算是没有太大争论的。
    但是历史上的刘凌并没有酗酒的毛病,所有的史籍里也没有记录过宫中曾有过“巫蛊之祸”,没有人会想到肝病和什么肝吸虫的虫卵有关系。
    至于那个叫黄良才的舍人,则是四年后“方嘉案”里才被牵连出来,也不是以方嘉的遗子,而是被发现勾结逆党余孽而一同连坐了的。
    如今姚霁回念一想,如果历史上的黄良才一直没被发现曾经下过蛊,又或者被发现了但没有办法解决,那个时代肝病传染性本来就高,宫中大臣的工作餐虽然是分餐制,但都有边吃边高谈阔论的习惯,飞沫传播也很正常,大规模爆发过肝病,应该不是偶然,只是找不到明确的证据。
    到了现在,历史已经改的像是个筛子,千疮百孔,姚霁自己都不知道未来走向何方,也知道自己瞒不住多久。
    内心里,她希望刘凌已经改变了历史,将未来可能致命的威胁扼杀在了摇篮中,剩下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后遗症。
    可理智上,她又明白刘凌如果成功的躲过了三十六的生死大劫,那么“元平之治”必将到来,代国将前所未有的得到大的发展,整个历史要有剧烈的变化。
    在元平初期,这位皇帝就已经主持了多项农业工具、航海技术、军事器械的改良和推广工作,对于商人在商路上的开拓也是大力的支持。
    他还喜欢以朝廷的名义修书立传,诸如《灭蝗疏》、《农术要论》、《水经山河志》之类的工具书籍被国子监的刻书馆刊印过无数次,哪怕是再小的县城里都会有数本甚至数十本可以作为参考资料的工具书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代朝对于后代的最大贡献便是这些珍贵的古代资料。
    他的遗憾是寿命太短,在进行研究改良的十几年里虽然得到了技术上的突破,可是没有完成整个代国境内的推广和更替,直到他死后,后任的皇帝为了得到许多先帝老臣的支持,不惜成本的推进先帝的德政,许多先进的农业工具、农书才得到大力地发展。
    农具的改良使得传统的耕种方式也进行了演变,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粮食的产量,粮食产量的增加又使得人口膨胀式地增长,这才有了后来代国的最后一次盛世的到来。
    刘凌如今二十出头,如果他没有死于三十六岁那年,那么至多在未来的十几天以后,研究所里就会发现这一次的时间线又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这和之前不影响主线不同,该死的皇帝没死,该断代的地方延续了,她就是有通天之能也瞒不住。
    姚霁思来想去,内心挣扎之极,不足以外人道也。
    她很怕一和爱人说了这件事,以他和高祖相同的个性,哪怕到了三十六岁没事,为了“遵循历史”,也要想办法吻合历史的一切,自尽以救苍生。
    所有的改革和推进社会进程都是需要时间的,古代这种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环境更是如此,他呕心沥血做了那么多,却因英年早逝最终却下一任皇帝摘了果子,只要想一想,姚霁都会觉得心疼。
    那些写在历史书籍上的文字,对于以前的姚霁来说只是冷冰冰的过去,可到了现在,真投入了感情,就变成了让人无法忽视的一切。
    从胡夏走到代国的一年多时间,她看过了天灾**,也看过了人情冷暖,那是未来的他们无法理解的艰难求生,也是在天道之下求得生机之后不断向前的进程。
    从没有哪一刻,让姚霁明白什么是“历史”。
    历史就是人,就是无数正在接力的人,历史中的一切,全部都和人息息相关,而人……
    姚霁看向刘凌,心中一片苍凉。
    人,是一念之间便可以改变历史的存在。
    ***
    人和神仙,无论如何,总还是有隔膜存在。
    一个是摸索着前进,完全看不到方向;一个是无所不知,一眼万年。
    有些东西,即使是亲如一体,也不能触及。
    刘凌的小心肝,在此刻有点点受伤。
    但他实在太过聪明,太过细腻,不需要姚霁说些什么,从她挣扎的眼神中,和不停扭动手指的动作里,他就已经隐隐约约抓住了什么。
    善于抽丝剥茧处理政事的皇帝,即使身在热恋之中,某些方面的智商也没有下降,他不停地思考着姚霁透露出来的一丝信息,将这些信息由点连线一点点联系起来,最终得到了一个结论。
    “我会早死,而且死于肝蛭之下,你之前大概不知道我的肝病是这么得来的,我身子又强健从没有病症,所以你从未和我提及过要注意肝胆。现在我开始大量饮酒,后有虚蛊作祟,你联系起来,方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