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猎手》唐诗[3]

花都猎手最新章节目录
   ,巉〔ch-n蝉〕岩峭壁,万里风云,幽石古木,一到他笔下立刻飞动起来,为他所驱遣,创造出一个与造化同在的神话般的世界。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写庐山景色: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这是多么宏大的气势!只有李白的胸怀才能装下这样的气势,只有李白的神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气势。又如著名的《蜀道难》中的一段: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n-o挠〕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
    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是一段绝妙的风景描绘。诗人用极度夸张的语言写出蜀道的艰难险峻:太阳神驾着六龙的车子到这里也要折回来,奔腾的江水也要撞回来;黄鹤飞不过去,猿猴也愁于攀援。著名的青泥岭道路弯曲险怪,行人伸手可摸到天上的参星和井星,累得喘不过气,无不拍着胸膛长声悲叹。山中幽深的古木之上,各种鸟类的鸣叫更增加了神秘恐怖的气氛。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不要说去通过,就连听人说一说,也把脸都吓白了。诗人笔下蜀道上的奇姿壮彩,真可开拓读者的心胸神臆,令人魂悸魄动,惊起长嗟。这段诗句的奇思异想和豪壮奔放的风格,正是李白诗独具的特色。
    清代诗人赵翼评李白诗说:“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瓯北诗话》卷一这段话概括出李白诗的艺术风格。李白自觉地继承了屈原以来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加上他的天才和勤奋,创造出独特的李白风格。他的诗歌,第一个特点是具有浓烈的激情。他心地纯洁,胸怀开阔,憎爱分明,高兴时美酒清歌,仰天大笑;悲愤时要“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歌哭笑骂,无所避忌。第二个特点是无比丰富的想象力。诗思来如迅电,去如疾风,纵横变幻,大起大落,随着他抒情的需要,上下古今人物,天文地理知识,真实的历史,虚幻的神话随时来到他的笔下,注入诗句,为他服务。第三个特点是常用夸张的语言抒发激情;如“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一风三日吹倒山”之类极度夸张的诗句,在他的诗中所在皆是。唯其夸张,所以传神,极不准确的语言却极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
    【杜甫的诗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城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9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李、杜齐名,但他们的性格和诗风却很不相同。李白像狂放不羁的骏马,杜甫像忍苦载重的犍牛,各具风范,各有价值。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他的全部诗作,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即本于此。
    安史之乱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于个人穷通利达的慨叹,更多的诗却着眼于百姓苦难。公元756年,唐宰相房琯率四五万军队在陈陶同安史叛军激战,由于指挥失当,差不多全军覆没。杜甫为此写了《悲陈陶》一诗: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初冬孟冬时节,从十几个郡征来的良家子弟,一战之后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蓝天下的旷野死寂无声,四万兵士一日之内全部战死。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诗人的悲愤恰是人民的悲愤,他在替百姓呼号。杜诗中著名的“三吏”、“三别”,全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我们看其中的《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皮〕。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这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是个当兵归来的青年农民。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农村普遍衰败,田园庐舍一片荒凉。这个败阵归来的士兵看到家乡已面貌全非,乡邻们走死逃亡,旧里已成空巷,连太阳都暗淡无光,一片凄惨气氛。村里成了狐狸之类的乐园,它们反客为主,竖起毛来发怒,怪这个青年的哭声搅乱了它们的安宁。在百无聊赖中,这个农民为活下去开始锄地,灌园,尽庄稼人的本分。然而仍不能安静地生活,县吏知他回来,又召他去练兵。这次是当地方兵,不出本州,转身看看家里,任何可携带的东西都没有。稍觉安慰的是,虽然只身一人,在本地总比远离家乡不知所归好些吧。可是又一想,家乡已一无所有,无所留恋,远近都一样,无所谓了。他又想起已经死去五年的母亲,生儿得不到孝顺,母子都留下刻骨的遗恨。人生到了这种无家可别的程度,百姓还怎么活下去呢?
    “三吏”、“三别”使人们想到:是谁把百姓弄到这个地步?自然是那些当权者们的腐败导致的。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未传到长安时,杜甫写过一首长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以唐玄宗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奢侈淫靡的生活进行了尖锐的揭露,指出他们的享乐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农民的基础上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极度的不平,使诗人写出近乎控诉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诗句。在这首诗的最后,诗人写他回到奉先县家中的情形:“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他自己的孩子也饿死了!悲痛之余他想到,自己做为小官僚,既不缴纳赋税,也不从军打仗,生活中尚且充满酸辛,那些平民百姓的苦难就更可想而知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三年,杜甫写了著名长诗《北征》,深深忧虑“乾坤含疮痍”的全国动乱形势,阐述了对时局的见解,热切期望国家中兴,爱国爱民之情充溢全诗。
    杜甫的写亲友间真挚情感的诗,也非常动人,如《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参、商是此出彼没永不同时出现的两颗星星,比喻朋友难得相见。在一个美好的夜晚,诗人与阔别多年的老友聚会在灯光下款叙离情;青春时光匆匆过去,彼此看到对方的鬓角都已花白。诗中写到相见的惊喜,儿女的礼貌,招待的热情,饮酒的畅快,最后写到即将分别的怅惘,处处透出美好深挚的情感。有相当社会阅历的中老年人读这首诗,更容易被感动。
    杜甫的律诗成就最高,历来被承认是律诗的楷模。我们读他《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是杜甫晚年滞留在夔〔ku-傀〕州时写的。时值秋天,霜露过后的枫树林枯叶纷纷凋落,隐天蔽日的巫山巫峡气冷天清,愈加萧索森幽。长江中涌起连天的波浪,想望中的塞北天地间仍布满争战的风云。诗人到此地已见菊丛两次开花,此刻又想起去年对花流泪的情景;被牢牢系在岸边的孤舟,使诗人想到自己欲归故园而又不得离开的境况,兴起无限伤感。这里的妇女们正忙着动刀动尺裁制过冬的棉衣,白帝城里传来阵阵捣衣的砧声,这一切都搅动起诗人刻骨镂心的乡愁而无法开释。过去人常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来评价杜甫七律的风格,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
    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杜甫的诗歌体现了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良心。立身群众中,与百姓同忧乐,替人民呼号,为黎庶请命,在这方面他是中国知识分子永久的楷模。他一生心血都用在写诗上,其诗具有坚实的内容,纯真的热情,深沉的激愤,凝重的格调,从这方面说他又是诗人学习的榜样。他“读书破万卷”,善于学习和继承传统;“语不惊人死不休”,写诗态度严肃认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