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猎手》紫砂壶[3]

花都猎手最新章节目录
   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紫砂壶的功能美
    一容量适度;
    二高矮得当;
    三盖严紧;
    四出水流畅。
    按目前我国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小,宜泡红茶;矮壶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变成大叶,易把出堵住,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要求壶的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功用标准。
    紫砂壶的保养
    (一)用完后的紫砂壶必须保持壶内干爽,勿积存湿气。
    (二)放空气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闷热处,更不可以为珍贵,用后包裹或密封。
    (三)勿放近多油烟或多尘埃的地方。
    (四)最好用完后把壶盖侧放,勿常将壶盖密。
    (五)壶内勿常常浸着水,应到要泡茶时才冲水。
    (六)最好多备几个好的紫砂壶,喝某一种茶叶时只用指定的一个壶,不可喝什么茶叶都用同一个茶壶,应加识别,以免混乱。
    (七)切勿用洗洁精或任何化学物剂浸洗紫砂壶,否则会把茶味洗擦掉,并使外表失去光泽。
    (八)每次用完后用布吸干壶外面的水份,接着倒出壶内三分之二的茶叶,留下约三分之一,冲进沸水,两三次,冲过的水留用,然后清理干净。
    紫砂壶成型的基本技法
    紫砂壶的成型方法大体上可以归纳为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类。这两种成型方法在宜兴地区历史悠久的日用陶生产中早就采用,但在紫砂成型工艺中,已将此发展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紫砂壶成型使用的工具,主要有泥凳、木搭子、转盘、木拍子、竹拍子矩车、鳑鮍刀、尖刀、明针等等。这些都是制作各种紫砂坯件的通用工具。此外,根据茶壶不同款式和工艺要求,还需准备许多特制的小工具。
    一、打身筒
    圆型壶类一般用打身筒的造型方法。先将泥料用搭子捶敲成厚薄均匀的泥片。泥片的厚度,视茶壶的大小来决定,一般为三四毫米左右。再根据设计的茶壶直径,加上烧成时的收缩系数,乘圆周率,并加上两端接头的富余量以及身筒的高度,把泥片切成长方形的泥条。将泥条在转盘上围成圆筒,把两端叠合,用鳑鮍刀斜着在叠合处一次切齐,即形成能对接得很好的接口,然后在对接的切口用“滋泥”黏连好。滋泥是用相同的泥料加水调和而成的厚泥浆,作用有些像泥瓦匠用来砌砖墙用的灰泥。黏连后在黏连处做下记号,记住这方位,留待以后安装壶把。这样可以掩盖接口处在烧成后可能出现的痕迹。
    然后,用左手手指伸进圆形泥筒内,轻轻扶托内壁(作为内衬使得外拍身的力量得于反冲),右手握木拍子拍打泥筒外壁的上段,边拍边转(左手在内部缓慢借助壶内壁半径和外面的泥拍产生夹击拨动),筒口部分就会奇迹般地渐渐内收。待收缩到需要的尺寸时,用滋泥(这里所指的是:用水反复调和后的粘稠泥浆)将准备好的圆形泥片封好上口;然后将泥筒上下颠倒过来,拍打泥筒的另一端,使之收缩,并封好口。这时,一个空心的壶身雏形就出来了。再旋转转盘,根据形制要求,用拍子搓擀身筒,或提或按,使器形张肩膨腹,使壶体的肩、肚、足等过段明确规正,线型组合优美,过渡亭匀。
    待身筒基本成型以后,再配颈和足。配制颈、足的方法,是将厚度不同的圆形泥片泥片的直径就是壶颈和底足的外径,贴在身筒的上下端。待把壶口外沿和底足外沿规正以后,用规车把泥片中间部分旋划割开取出,留下颈圈和足圈的泥料就是。另外,须做好嘴、把、配制壶盖,并用各种“线梗”用牛角或竹木做的专用小工具,作用有些像木工制作窗框镜框时用的“线刨”对各部位的线型转折处反复勒压,剔理,使棱线清晰流畅。砂壶盖子的下面,有一圈直而宽的“子口”,子口的外径,务必与壶口内径紧密吻合,并能通转。安装壶把壶嘴时,先找到打身筒时泥片的接缝处。一般在接缝处的一侧先安装壶把,再在接缝处对侧位预先挖好通水筛孔,然后黏接壶嘴。务使嘴、把和身筒的垂直中心部面叠合在同一剖面上。这时,茶壶的坯件就基本完成。余下的工作是用明针通身压光,达到“坯件脱手则光能照面”的要求。最后在壶底和盖里打上作者的名号印章、晾干,等待进窑烧制。
    二、身筒
    方型包括四方、六方、八方等壶类的成型方法,主要是用镶身筒的办法。也是先打泥片,根据设计意图配制样板,按照样板裁切泥片,用滋泥将各泥片镶接黏连起来,做成一个小的泥盒子,就是茶壶的雏形。再用工具拍、勒、压,配制嘴、把、盖、的,整饰完成。
    这种打泥片的工艺方式,实际上是用外力使泥颗粒紧压密实,泥门排列整齐。这样做,比注浆成型的产品要牢固结实得多。
    好的原矿紫砂泥料有极其良好的可塑性,又有烧成不易变形的优点,采用这种特殊的成型工艺,可以保证尺寸符合规格而款式有丰富的变化。一般地说,只要设计合理,各种款式的砂壶都是可以用手工制作成型的。一种款式定型的砂壶,一再反复制造,它们的规格、形态、尺寸也能做到高度统一。事实上在砂壶制作过程中,为了各个工序衔接的方便,总是同一款式的作品同时制作四件或六件,行话叫做“一事”。
    紫砂与瓷器的异同
    陶与瓷都是以土为本体语言的艺术,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同点,陶与瓷的基本原料是相同的,古人说:“陶之精者,谓之瓷”。相比之下,瓷为精纯的白色,无吸水性,具透光性,所以形容景德镇的瓷器为:薄如纸,白如雪,声如罄。陶器则不同,虽也有白陶,但白度不及瓷器,具吸水性,不透光。瓷器一般都要上釉,陶器却不必;紫砂就是一种无须上釉的陶。瓷与陶各有优劣,都具长短,瓷器高贵、典雅;陶器朴素、亲和;前者如闺阁少女,款款动人,后者似山野村夫,浑然刚健,陶与瓷就象中国的八大菜系,川湘菜系的辛辣与广东菜系的清淡,凭各人爱好。正是这个道理,只要你从心底里喜欢就好,硬要将陶与瓷比个高低,既无必要,也没意义。
    紫砂壶的制作工具
    在景德镇看到工人制作瓷器都是用手工拉坯;拉坯是传统的陶瓷制作手法,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就是根据“陶”字的古文写法,为宜兴陶瓷艺术,设计出一个符号,右面仿佛一个人正在拉左面的坯,这一符号既简练又有内涵,将“陶”宇的象形意义一下就表达出来了。景德镇的瓷器大多为圆状,一件作品经由成型与装饰分别完成,而宜兴紫砂形态多样,除非在坯体上刻画,贴塑,往往由成型工一人完成。紫砂器的成型方法,仅仅紫砂壶的制作工具就可达数十种,这里不一一介绍,只选几件有代表性的作些说明:
    1、木搭子:用于打泥条、打片子。2、尖刀:用于琢嘴、琢钮、转足、革小平面。3.矩车:又名规车,好比圆规,用来划圆片,开口子;4、蓖只:主要用竹做成,根据不同壶体,做成不同弧度,用以整理坯形。5、铜管:钻各种大小洞眼。6、顶柱:成型工序完成后加盖底印的木制专用工具。7、木拍子:用来打身筒、拍片子、拍口。8、竹拍子:有大中小之分,主要用来拍身筒,推身筒接头,掠脂泥、推墙刮底做壶嘴等9、鰟鮍刀:可用来切、削、舒、挑、夹、挖、刮等,是常用的用工具;10、明针:用牛角制成,富有弹性,有方头、尖头、弯头等,主要用于刮坯使坯体平整尤滑,明针在陶瓷行业中只有紫砂制作中才用到。11、独个:用来圆嘴,圆眼,有平土与尖头两种,取优质牛角、象牙、黄杨木、紫檀木制作。12、转盘:打身筒时用,可以转动,现在多用铁做成。
    并且一个优秀的紫砂艺人对工具的要求特别高,一定要得心应手。为什么纯手工的紫砂壶值钱,就因为紫砂壶留下艺人的手指印就数不清,经过多少次的光、摩、刮、掠……艺人的情感倾注到了紫砂壶上,绝不象有些机械或半机械操作的泥坯那么速成。
    紫砂壶的成型
    在范家壶庄,记德堂陶坊能看到的紫砂器的式样成千上万,真可谓“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宜兴的紫砂壶按照传统的分类法,可分为三大类,一叫光器,又称光货,即以圆、方等几何形体为表达方法的茶壶如《瑶辉壶》、《似玺壶》等等;二叫花器又称花货,即以象形物体为基本造型或塑贴动植物形状,如《青梅竹马》、《春意盎然》等等;三叫筋纹器,又称筋囊货,这类壶以多种线条来表达如《菱意》、《四方菊瓣壶》等等。
    不同种类成型的方法也不同;传统的紫砂成型方法主要是用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都要依据器皿的不同要求,将泥料打成泥片,规范成方圆,再镶接身筒,加上颈、脚、嘴、把、盖、钮等。这就是紫砂壶成型的最大特点,也统称“围筑法”、象形花器也是将一些塑体,如龙凤,花鸟等先捏好,再堆贴到壶身上的。一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