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猎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花都猎手最新章节目录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发达地带交汇部,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其核心城市上海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人口数量已接近北美、西欧、日本的世界级城市群,并有可能突破1亿。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以至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构造世界级城市群条件已基本具备。率先建设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能为探索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试验、积累经验,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示范。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近14。改革开放后,长江三角洲多次出现大规模工业化浪潮。首先是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浦东开发后外向型经济又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电子信息制造业大批转向长江三角洲,上海、苏州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处在中国东部“黄金海岸”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对内、对外经济联系都十分便利。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因此能够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枢纽,从而加速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加快中国的经济国际化进程。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的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近年来,长三角以其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2004年上半年,这一地区以占全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全国26%的GDP,完成了全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全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我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
    城市群的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城市发展规律,在城市群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的重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根据城市发展理论和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与走向的分析,目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已进入城市带发展规律的第二阶段。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城郊地区,加强城市功能定位,加快整个城市带城市网络高级化。目前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点发展区域应该有以下五类:
    1.区域内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核心城,上海。
    2.区域内新兴的中心城市,如苏州、无锡。
    3.区域内重要功能型城市,如旅游与加工产业中心苏州、无锡,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南京、杭州,港口集散中心宁波、舟山、大小洋山等。
    4.区域内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如上海的崇明、苏北的扬州、南通,浙北的嘉兴、湖州。
    5.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郊区城镇;如上海的松江,杭州的萧山等。
    长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的发展历程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全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江宁)、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而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自近代以来的150多年的时间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鸦片战争后,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1842~1949年)
    该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发生发展。此时的上海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而南京、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
    (2)计划经济体制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1949~1978年)
    该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
    (3)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组。
    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整个城市群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关系、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通过以上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群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兴衰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重点城市的发展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内引外连,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近而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解放后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趋同化发展阶段,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发展的方向上来。这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个从确立到消失到再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经历了从发展到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中心城市的确立对一个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
    上海及长江三角洲重点城市关系现状
    从空间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呈横‘W‘型,上海位于两个‘V‘的交汇处,江苏的城市位于北翼,浙江的城市位于南翼,北翼的城市多于南翼。就行政级别而言,长江三角洲有国家直辖市上海,省会城市南京、杭州,国家计划单列市宁波以及11个地级市,共计15个大中城市。
    就城市人口而言,可以把整个分为五个等级:人口大于500万的特大城市有上海;大于200万的有南京、杭州;100~200万的有苏州、无锡、宁波、常州;50~100万的有南通、扬州、镇江;20~50万的有绍兴、泰州、湖州、嘉兴、舟山。
    以下是以上海为中心,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的首位度、中心度和其他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的分析,讨论上海与周边城镇关系及其重点发展区域。
    就首位度而言,通过计算可以发现这一地区的城市首位度S=3.7(首位度计算公式为:S=第一位城市人口/第二位城市人口)。第一、二、三产业的首位度分别为l.47,2.86和4.O。由此可见长江三角洲经济已较发达,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的首位度为2.86,相对城市首位度3.7较低,说明上海第二产业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这正是上海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城市功能的结果。也是上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向外扩散第二产业,努力成为三个中心的结果。但相对而言,上海的第二产业首位度还是较高,主要因为上海仍保持了六大支柱产业。随着向外扩散的主要趋势,今后一段时期其首位度仍将会持续下降。上海城镇体系第三产业的首位度为4,说明上海的第三产业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一些国际性的大都市上海有较大差距,目前还处于积聚阶段。随着城市分工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加深,该首位度还将持续上升。通过中心度的计算分析,清楚地反映出上海及三角洲各城市在不同产业中所起的中心职能。
    1.对第一产业的分析可见该中心度在各个城市分布的规律并不明显,中心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发达和落后两类地区,表明一方面落后地区农业比重较大,另一方面发达地区农业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第一产业也较发达。
    2.对第二产业,上海仍保持较高中心度,受‘苏南模式‘和上海辐射影响的苏州、无锡和有国家计划单列市特权的天然良港——宁波的中心度也较高。而南京、杭州则因为国家长期‘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暂时落后于一些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中心度最低的苏北几个城市因为长江天堑等交通因素而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3.对第三产业,上海保持了更大的中心度(0.49),其原因是第二产业的外扩造成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政府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导致资金、人才等要素向第三产业的集聚。
    4.通过对综合中心度分析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上海;第二层:无锡、宁波、杭州、苏州;第三层:舟山、绍兴、镇江、嘉兴、南京、湖州;第四层:扬州、常州、泰州、南通。以上海为中心,苏锡杭甬之所以位于第二层自不必言,第三层的城市有的是因为区位条件不好(镇江、绍兴)或交通不便(舟山、湖州),但却都地处发展轴线(镇江、绍兴、湖州)或特色产业(舟山渔业)。南京虽是省会城市,但与安徽接壤,其经济与安徽有很大联系。嘉兴从区位而言与苏州、无锡相似却不及苏、锡发达,可能与‘经济断裂点‘有关。根据康弗斯提出的‘断裂点‘概念来计算两座中心城市的分界点即断裂点,得出上海与南京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2O0公里处,上海与杭州的断裂点在距上海市中心约140公里处。这两个地方大致是目前的常州与嘉兴地区。它们受两个中心城市的吸引和辐射正好处于最弱的地区,这大概可以解释这两个城市为什么不及苏、锡那样发达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发展上的政策与模式问题。随着上海城市辐射功能的加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也将更多地受到上海的影响,上海应加强与它们的联系与协调。
    影响长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