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猎手》百老汇[2]

花都猎手最新章节目录
   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奖,每年颁发19项给百老汇戏剧,有最佳戏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女演员奖、最佳男女配角奖、最佳音乐剧本奖、最佳音乐剧导演奖、最佳音乐剧总谱奖、最佳音乐剧歌词奖、最佳音乐剧舞蹈编导奖、最佳音乐剧男女演员奖、最佳舞美设计奖、最佳灯光设计奖、最佳音乐剧男女配角奖、最佳重演剧目奖和特别奖。当前,此奖在美国剧院和演出人联盟以及美国剧联的领导下,由12位剧评家和学者组成的提名委员会提名,最后由戏剧艺术家组织的600多名成员投票表决得出,获奖者只领取金质奖章,无奖金。
    【影响及借鉴
    “百老汇”这个词的含义在今天已经不仅限于这条街或剧院集中地,人们用这个词来指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作为一个演员真正获得成功的标志,就是使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百老汇大街一家剧院的霓虹灯广告上。百老汇同样创造了很多词汇,如“站在聚光灯下”,意思是成为公众注意的中心、成为名人。如果你的名字上了报,或者你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人家就说你“站在聚光灯下”。“百老汇”这个充满磨砺的地方,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欢笑、泪水、骄傲、颓废在这里更是随处可见。你可能一夜成名,也可能已也有“百万富翁”变成“穷光蛋”。也许,这就是百老汇的神奇之处,只有置身于那里才会有充分体会。
    位于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大街中段两旁的剧院是美国戏剧演出的中心,因而百老汇也就成了美国戏剧的代名词。任何一出戏只要在百老汇的某一剧场有了成功的演出,它就会名扬全美国和整个英语世界,甚至整个西方世界,于是该剧院就会在各地被演出。出自同样的道理,大多数在美国各地演出成功的戏也会搬到百老汇演出,然后再通过百老汇的名气向其它地方推进。
    音乐剧作为上个世纪发展最快的一项艺术成果,它的创作理念、制作方式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确实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重视、学习和借鉴。音乐剧,顾名思义,应为“音乐的戏剧”。但实际上它还融入了大量其他艺术的元素。就音乐而言,既有美声又有通俗,既有传统的管弦乐队,又有电声、爵士以及各类混编乐队;舞蹈语汇也是如此,芭蕾、踢踏、迪斯科、现代舞都可融入其中。音乐剧《狮子王》是美国迪斯尼公司在1994年推出的一部动画片,该剧获得巨大成功后,1997年迪斯尼又制作了同名百老汇音乐剧。这部戏从形象造型到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谓匠心独运。皮影、木偶、杂技、高跷等一切艺术形式,只要是有利于表现《狮》剧戏剧情景的,什么形式都可为我所用。因此,在舞台上展现出的非洲大草原雄浑的气势,野兽受惊后狂奔乱跑惊心动魄的场面,与电影相比也毫不逊色。除了融会多种艺术形式外,音乐剧中音乐、舞蹈、戏剧表演、舞台美术、灯光、音响等舞台艺术的各个综合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我们观看的几部音乐剧中,几乎所有的剧目都给我们留了这种印象。不仅演员的表演、演唱将你深深吸引,而且每个环节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音乐剧比传统的舞台剧更具有一种综合美感,它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观众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让人们感受到了音乐剧的无穷魅力。
    如果拿早期的音乐剧作品和当代作品相比较,就会发现,从题材到内容,以及运用的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一是创作观念上的,二是技术手段上的。
    百老汇音乐剧常常让你感到它是一戏一法,没有统一的模式。每个剧目都由题材来决定风格和样式,而且总能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将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是创作音乐剧遵循的原则。《现代米丽》是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音乐剧,创作者巧妙地将剧中人敲击电脑键盘的动作,非常贴切地演化成了一段精彩的踢踏舞。《》是发生在希腊小岛上的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与之相应的,它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热情奔放,充满了浪漫情怀和现代感。这种内容贴近当代生活,形式贴近广大观众的意识,是中国传统艺术最缺乏的。
    百老汇音乐剧还善于运用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手段,创造色彩斑斓的舞台效果。音乐剧的乐队都不大,多则三十多人,少则十余人,但它比传统的管弦乐队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为它把现代录音棚的音响处理技术带入了剧场。由于现代技术的运用,百老汇音乐剧时常让你感到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乐队在伴奏。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现代舞台科技在音乐剧中也被大量运用。例如在《》的舞台上有一部隐藏的液压平台,剧终时,平台慢慢升起,向天幕的大海延伸,一对恋人站在这个平台上走向海边。明月、大海、恋人,创造出了如诗如画的舞台美感。在《阿伊达》中也有神奇的舞台视觉效果,游泳池的那一幕里,演员们看起来好像是浮在池子里,而实际上他们是被吊在空中。
    思考百老汇现象,还不能不说到它的推票和宣传技巧。百老汇的戏票,说起来贵得可以,二百美元一张也不鲜见。然而,百老汇的售票方式实在灵活,七八张就按团体票对待,可以打折。到了下午,时代广场前面专门有一个卖售当天剩余票的地方,一般能够买到对折票。所以在这里经常能够看到排队买便宜票的长龙。在宣传方面,百老汇在广告的设计与展示上高招迭出。有的广告甚至在开演几年前就杀将出来,铺天盖地,尽人皆知,有的暗里策划,进行极富创意的正反炒作,撩拨你的神经,激活你的好奇心,更有一种逼你没商量的路数,如给《纽约时报》版面的钱先由广告公司垫付,至于戏剧制作人给广告公司多少钱,则看宣传给舞台剧带来的上座率如何而定。被逼上梁山的广告公司只好绞尽脑汁,靠出奇制胜的“极品”广告来引发观众注意进而自愿掏腰包。像《歌剧魅影》那句煽情无比的广告词:“如果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那么《歌剧魅影》是你惟一的选择。”自然容易把观众引进剧场。
    【外百老汇
    外百老汇是指纽约商业性戏剧中心之外的戏剧活动,多半由一些剧团在第41街至第56街的剧院或租用的旧厅堂和地下室演出。它早在20世纪初就曾以先锋派姿态出现,主要特征是以较低成本进行戏剧实验,并为百老汇不加赏识的戏剧工作者提供演出机会。两座早期知名的外百老汇剧院都成立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其一是1914年成立的华盛顿广场剧院,演出一些为商业性剧院忽视而具有艺术价值的戏剧,后于1919年演变成同仁剧院,在提高美国戏剧的水平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其二是普罗文斯顿剧社,由华盛顿广场剧院的一些成员于1915年在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顿建立,旨在“给美国剧作家提供一个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19年移至格林威治村,一直活跃了十几年,尤以首先演出E.奥尼尔的剧作而闻名。
    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外百老汇曾是上演工人戏剧和具有左翼政治思想的剧作的场所,其中最知名的剧团是M.哥里利克的集体剧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外百老汇不仅上演新剧目,也复演百老汇演出失败的剧目,而且勇于在导、表演和演出风格上进行大胆探索,从而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外百老汇运动。60年代,外百老汇每年约上演80多个剧目,包括古典剧、严肃剧、喜剧、实验剧和歌舞剧等各种流派的戏剧作品。但是外百老汇在60年代后也渐趋商业化,演出费用不断上涨。一些年轻剧作家便在格林威治村的一些咖啡馆、酒吧、顶楼或教堂以极低成本演出更加新颖的实验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