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忌传人》炎帝,黄帝,蚩尤[2]

无忌传人最新章节目录
   《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邹姓屠姓今为汉族常姓。
    “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也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说明曾经有一部份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11](部落遗裔)。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俨]狁汉曰匈奴”《周书·;帝纪第一》:“太祖文皇帝守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
    古有仇犹国公元前457年被晋国智伯所灭。《史记·;樗里子传》记:“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今山西盂县东北有仇犹国遗址。仇犹与蚩尤音近其国或为蚩尤遗裔所建。
    蚩尤部落遗裔之向南迁者不见经传但存口碑。黔东南苗族史诗《枫木歌》说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苗族学者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论证苗族为蚩尤之裔[12]。《苗族简史》载:“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从枫木中生出苗族始祖之传说实涵蚩尤再世之象征意义。
    《尚书·;周书·;吕刑》将蚩尤与苗民相提并论:“蚩尤惟始作乱延及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说“作乱”是从蚩尤开始的延及平民无不以各种方式取人财物: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以鸱张跋扈为义;作乱在外曰奸作乱在内曰宄强取曰夺窃取曰攘诈取曰矫固取为虔。“灵”意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制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袭了蚩尤之习性。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称苗族为“布由”。布依族“布”意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布由”意为“由族”亦可记为“尤族”。与蚩尤部落的他称一致。
    《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茶乡即今湖南茶陵县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西侧。古三苗居地亦曾及于湘赣间。据《史记·;吴起列传》记:“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阳湖。因此三苗极可能是从神农氏之裔或即蚩尤(农部落)之遗裔展而来的游耕农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长时间远距离迁徙的传说历史。这是与其较长时间地保持游耕农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当然也有政治和社会的原因。
    还应当注意到如同汉族是多元形成的一样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古老的族群苗族原初的族源即呈现出多元性。苗族古称“苗民”或“三苗”。除了上述炎帝神农氏和蚩尤(农部落)与“苗民”、“三苗”有直接的族源关系而外黄帝之裔缙云氏、颛顼之裔驩头也都分别是三苗、苗民的主要族源之一。在榕江一偏僻苗塞中掘出的“苗族古歌”解答了榕江西山上“苗王庙”的千古之谜同时解释并确认了“苗王庙”所供的祖像是中华民族三大始祖之一“蚩尤”。
    “三苗”之始见载籍有《尚书·;虞书》:“窜三苗于三危”。孔颖达疏:“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此所谓“国名”实为部落名称。“缙云氏”是黄帝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后展为部落名称。《史记正义》案:“黄帝有熊国君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直接指缙云氏为黄帝。《史记集解》说黄帝“亦号轩辕氏”。杜预注《左传·;文十八年》:“缙云黄帝时官名”。此所谓“官名”实指黄帝部落的分职名称。《左传·;昭十七年》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名”。即以云作为本部落以氏族为单位的军事编制(云师)的名称和该氏族所担任的部落公职名称(云名)。
    《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缙云县其县有缙云山相传为黄帝游仙之处。
    《广韵》释“窜”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山海经·;西山经》有“三危之山”郭璞注:“今在敦煌郡”。汉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肃敦煌市。敦煌市东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镇。《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戎”本意指山间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间谷地之人今之所谓“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传的古史传说言其祖先原住积石山以西从日没方向移到积石山经过若干代的长途迁徙渡过黄河到了长江中游一带最后进入西南地区。[13]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注:三苗之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驩头又作驩兜见《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又作驩兜见《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简史》说湘西苗族五大姓之一的石姓与驩兜有亲缘关系。石姓有大小之分大石姓在苗语中被称为“驩兜”[14]泸溪、花垣有驩兜墓、驩庙。
    综合汉文古籍记载蚩尤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活跃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的一个农耕部落名称即该农耕部落酋长与部落民之共同名称。蚩尤部落为神农氏氏族后裔属炎帝部落联盟。传说蚩尤部落善长于金属冶炼和制造兵器。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争战失败其遗裔大部份留居中原。据《管子》所记蚩尤部落加入了黄帝为的部落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公职。《拾遗记》载邹氏、屠氏为其遗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份迁到北方与荤粥(匈奴之别名)有族源关系。
    蚩尤部落中的南迁者与苗民、三苗有族源关系。三苗来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遗裔之名尚有黄帝缙云氏之后颛顼氏之后等。
    从关于蚩尤和三苗传说的记述中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间由汇聚、争战、融合、迁徙待环节所构成的大规模的搅拌运动。这种搅拌运动造成了中华各族在起源形成阶段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况。
    3.黄帝战蚩尤
    数千年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黄帝是黄河流域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领。另一个有名的部落领叫炎帝。黄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长江流域有一个九黎族他们的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
    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个个兽身人面铜头铁臂猛无比。他们擅长制造刀、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蚩尤常常带领他强大的部落侵略骚扰别的部落。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办法逃到黄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请求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部落的祸害于是联合各部落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战”。
    战争之初蚩尤凭借着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它奇怪的猛兽助战。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来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来天上的“旱神”帮忙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
    蚩尤又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远指向北方的现象造了一辆“指南车”指引兵士冲出迷雾。
    经过许多次激烈的战斗黄帝先后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黄帝命令给蚩尤带上枷锁然后处死他。因为害怕蚩尤死后作怪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蚩尤戴过的枷锁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血红的枫叶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迹。
    蚩尤死后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也用来恐吓敢于和他作对的部落。后来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支持渐渐成为所有部落的领。
    黄帝多才多艺有许多明创造像造宫殿、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黄帝的妻子嫘祖也是一位明家。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是嫘祖教人们养蚕、缫丝、织帛从此中国开始有了丝绸文明。黄帝明了亭子后她还明了雨天能移动的亭子——雨伞。
    中国古代的传说都十分推崇黄帝后代的人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国人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共同祖先中国人还在黄河边上的陕西省黄陵县北面的桥山上建造了一座“黄帝陵”。每年春天世界各地的华人代表都聚集到这里共同朝拜这位中华民族的始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