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第四卷雷动九天第一百五十九章双飞[3]

音最新章节目录
   然自然是在船上带了考古学家的,要不然,打捞上来的东西都不知是什么年代的物品,更不知价值几何,还要回去找人才能弄清楚,那岂不把他给熬坏了?
    其实,像这样的考古学家好找的很,只要雅正然个消息出去,说自己准备到外海打捞沉船,那就不知道会有多少顶尖一流的考古学家上门自荐了。要知道,这年头考古学家多的是,但有实力到外海打捞的船队,却是不多的。这样子的好机会,除非那些专家学们不知道,只要知道,那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出来看看的。当然了,这其中也占了雅正然身份地位的光,也不是谁说到外海进行海捞都能吸引一大堆目光的。
    因此,雅正然本来只想带两个考古学家上船的,两个已经足够了,然而实际上,船上家学,这还是推了好几个专家之后的结果,要不然还要多。
    打捞上来的沉船,在五位专家学仔细的观察考证后,确定这是一艘宋代商船,价值……价值不可估算。宋朝,最出名的是什么瓷器,五大官窑,哪一个出来的不是价值万千?而这艘船上,一船都是瓷器,固然绝大多数都是民窑出产的,但官窑的也有百十只之多。光这些,那价值就海了去了。
    这船一捞上来,五位专家便赖在船里不动弹了。
    以绝大的细心整理瓷器估算价值不说,这沉船,也是他们的考证对象,尤其是船里的结构装饰布局等等。可以说,这船里现了每一样东西,都填补了国内考古史上地某项空白。现在仔细考证好了。会去随便上一两篇论文,那自己在这行里,可不就更加的风生水起?
    就算再没有任何现,这一趟的收获都远远大于他们之前的期待!
    其实,瓷器这东西,无论哪朝哪代的,还是有个参考价的,所谓地不可估算,只是各个专家学对现东西的惊叹罢了。这些考古学家。好多都是各个拍卖行兼职的鉴定专家,要是连他们都把握不住价值,那还有谁能清楚?
    五个人,清点了两天时间,终于将这批瓷器地价值给值,在八亿到十亿之间。这还只是瓷器,如果算上沉船,算上船里的其他一些东西。绝对十亿过了。
    唐宋一听这个数字,心里也有些咂舌。想不到这东西这么赚,早知道这样。自己也插上一手,现在嘛。只能白白便宜老丈人了。当然了,小丫头还有一半股份,倒也不错。
    其实啊,价值归价值,但这一船东西,真要出手的话,那就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了。这一船的东西,要是短时间放出去的话,毫无疑问会对目前的古董瓷器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急于出手那就划不来了。
    不过,雅正然也不是急等钱用的人就是了。何况,之前他跟唐宋商量过,这沉船上的古董打捞上来后,如果数量不少质量不错地话,那就建个博物馆,专门用来展览。包括沉船里的宝物,以及沉船本身,想必这样的沉船很能赚人气的。而且,博物馆还不能太小,否则的话,以唐宋探测的速度,那些船只一般地博物馆哪里放得下?
    其实,建这样博物馆的念头,雅正然已经跟有关部门联系过了,而且他已经在浦东购买了一块占地十几亩的地皮,便是用来构建博物馆地。现在正有人在他的授意下对未来地博物馆进行规划设计。以现在的建筑速度,或许,用不多长时间,一栋新地博物馆便会在浦东屹立起来了。
    博物馆这东西可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东西,尤其是像这样完全展示沉船宝藏地博物馆,这东西只要一建起来,那他雅正然也算是在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了。以后啊,无论是谁,只要走进博物馆,那不可避免地都会提到他雅某人的名字……
    至于这些沉船宝物的收益,那将来自然是从门票里获取了。他跟小丫头一人一半,天长日久下来,也足够钱已经足够多了,多到几十辈子都花不完,之所以想做海捞这样的事情,一个是自己感兴趣,另一个人嘛,自然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不管怎样,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有百分之九十九都应该是中国出产的东西,自己既然有这样的能力,当然不希望这些东西落到老外手里。近现代以来,中国流失的东西已经足够多了,自然不希望继续流失……
    就在那五个专家学进行清点整理的第二天,游弋在缅甸外海的唐宋又现了一艘沉船。
    五个专家还沉浸在那艘沉船中,还没回过神来,这边却又要打捞了。这速度,换谁来也受不了。
    便在他们懵然不信中,一艘大约四五十米长的沉船终于都说考古专家这样的高手们一般情况下都是喜旧厌新的谁让新东西就代表着假货,就意味着不值钱呢。不过,这一回,他们却是喜新厌时间认下先前的沉船,而拥到了新船上。
    那厢,雅正然笑得合不拢嘴,挥挥手,直接示意回航了。没办法,这两艘沉船都不算小,已经占据了两艘打捞船的甲板,便是再有现,那也无法打捞了。不回航?还能干啥?
    这当儿,他不能不惊叹唐宋的速度。从现到打捞,总共花掉的时间,居然还没有一开始的航行时间长,若是以后打捞也有这样的速度,那一年下来的收获。那得多大的博物馆才能放下?
    唔,看样子,光浦东一个博物馆还不够啊。那博物馆分馆估计都要提上日程了……
    呵,要是这样地收获,一个月来上几次,到时候,在北京广州再建两个分馆,那他这辈子除了钱之外,也算给咨子孙后代留下了点东西,而且,不是留给哪一个人的。
    不过。说到这点,唐宋这小子的功劳却是不能抹杀的,要是没有他,不说什么博物馆了,便是那遍布海底的沉船,估计一个也上不来。这可不是钱多就能做成的事情。换谁还能像他这样如此精准地船并快速打捞呢?
    五个专家很快便给第二艘沉船进行了断代。
    似乎是明初地。不,他们可以确定是明初的。
    明初嘛,自从郑和下西洋一段时间后。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说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只不过这个高峰持续地时间不是太长就是了。自从倭寇出现后,一下子便到了低谷。而且,一低就是几百年。一直低到闭关锁国的晚清。
    但是,明初那段时间的丝绸之路十分繁忙却是真的,那时候的广州,天天都有船进船出。在这地方现这么一艘沉船,根本不足为奇。
    然而,仔细查看沉船的结构后,两个对古代船舶有着很深研究的专家张口结舌目瞪口
    这船的结构布局,似乎跟史书上郑和下西洋的船只结构布局一模一样。
    难道说,这就是郑和船队中地一艘船?
    运气这么好?一打捞就捞上来这样一艘东西?不可能
    两个专家相视两眼,也不管船里的东西了,直接就研究起船只本身来。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船只,一共分为五种。据史书记载,最大的宝船长达一百五十多米,上面建有四层楼,而最小的,就算眼前这艘,只有五十四米左右的战船。战船地了,专门用来打战的。
    就在他们两个仔细查看船只状况的时候,另三位专家却有些失望,这船上地东西少的可怜,除了一些少量地日用品外就没别的东西了,似乎,没多大价值。
    便在这时候,两个专家终于从一些细节确定了,这船,就应该是郑和下西洋地船队里的战船。
    这艘船地价值,不在于里面的东西,而在于船的本身。
    可以想象,这样一艘战船的消息要是传回国内的话,那该引起怎样的轰动。要知道,以前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消息,几乎全部是从史书上得来的,最多也就是在南京的郑和造船厂掘出来一根舵,似乎验证了郑和宝船的史书数据,除此之外,还没有任何实例来证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的东西,而现在,却又这样的一艘战船放在他们眼前。
    两个专家想到这儿,身体都颤抖起来。一个年纪大点的,赶紧从口袋里掏出几个药丸出来,不行了,心脏受不
    这时候,另外三个专家也都从这两位的神色中反应过来这船的与众不同。
    其实,无论哪个考古专家,无论专攻的对象是什么,都不可能不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这属于基本常识类的东西,要是连这都不知道,那就枉称专家了,还不被人笑死?当五人一致确定这是一艘郑和战船后,便将消息告诉了雅正然。
    先前,雅正然已经从三个专家口中得知了这艘船的收获有点小,正失望着呢,却不料又冒出来这样一个惊天消息,顿时便呆住了。
    郑和的船?
    要真是的话,那论这东西的级别层次来说,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国家一级文物。
    除了些文字记载以及某些碑记外,还有什么能证明郑和下西洋呢?而眼前这个,就是最好的实证了。无论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都是无与伦比的。
    想到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雅正然的嘴都合不拢了。这东西,乖乖,就算这一趟没别的收获,光这东西摆到自己的博物馆里,那感觉,舒坦……
    雅正然再看唐宋的目光,便丝毫不感觉自家的女儿有什么了不起了。谁让唐宋这小子太出色了呢?那点男女之事,相比起他的能力来说,只是一点微不足道的瑕疵罢了,实在不值一提。哼哼,要是他雅正然还有女儿的话,为了绑住这小子,也舍得呢……
    便是唐宋在知道这玩意居然是郑和时代的战船时,也都吃了一惊。
    这船,好东西啊。
    回航的路上,一路欢声笑语,这次收获大了,没法不高宋更高兴的却是跟两女之间跨出那一步,那可是很不容易的一步,尤其是生在雅素卿钟情这样的天之娇女身上。
    只是,缅甸还有一个啊,瞒是不可能永远瞒下去的,该怎么跟她们提呢?要是自己不说而日后被她们自己现的话,估计事情又是另一说了。
    嗯,还是找个好机会,先跟她们漏点风吧。有点转圜的余地才好,大不了,自己姿态放低点,让她们好好泄一番,应该,没什么大事的吧?
    这样想着,唐宋也便放下了心思。
    现在是逍遥无边的时间,还是不想这些头疼的东西了,反正,车到山前必有路。
    再次被翻红浪后,拥着两女的唐宋也便沉沉入睡了。
    是不过,似乎刚刚睡着没多久,唐宋却在忽然间无来由地惊醒了。
    睁开眼睛的唐宋不禁有些诧异,似乎,周围没有什么值得让太极意境提醒的危险。
    不过,放开听力,仔细在海上搜索了一圈的唐宋心下却不禁一惊。
    怎么会有船跟在后面,而且还是一副包围过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