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第四十六章虎啸龙吟[3]

装绅弄鬼最新章节目录
   现在的蚁族一样,家园的梦想终成现实,自然也就成为伟大领袖了。不过最早的巢居在考古学家认为又称为“树上居”,顾名思义,是建在树上的,后来才延伸到了平地上。历史课本绘声绘色的说,上古昊英之世,古人居无定所,饱受禽兽蛇虺荼毒。后来,有位圣人发现,在树上建筑房屋,既可挡风遮水,又能躲避禽兽,古人欣喜无比,纷纷效仿,尔后拥立这位圣人为王,号“有巢氏”。从这个朴素的名号看来,有巢氏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位创造了历史的平民英雄。
    所有的口径中,有巢氏实际上代表着当时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古史的年代越久,给后人留下的谜团也就越多,有巢氏便是如此:他率领子民在哪里筑巢为室?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在流传至今的史籍的缝隙中,后人只能捕捉一点关于他的流光碎影。西汉《遁甲开山图》记载有巢氏王天下百余代。《通志·三皇纪》云:“厥初,先民**居野处,圣人教之结巢,以避虫豸之害,而食草木之实,故号有巢氏,亦曰大巢氏。”巢氏,有巢氏之后,尧时有巢父,夏商有巢国,其地在庐江,子孙以国为氏。”燔书坑儒的康熙朝,《巢县志》沿革志进而确载:“罗泌《路史》称有巢氏。”罗泌的《路史》记述上古迄两汉事,考证精赅,保存大量的古代史料和佚闻,堪可采信。
    宋人罗泌的《路史》有过这样一条记载:所谓昔载上世,人固多难,有圣人者,教之巢居,冬则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搏兽而食,凿井而饮。桧秸以为蓐,以辟其难。而人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木处巅,风生燥,颠伤、燥夭。于是有圣人焉,教之编槿,而卢缉藋,而扉塓涂翳,以违其高卑之患;而违风水以其革有巢之化。故,亦号有巢氏。驾六龙,从日月,是曰古皇。龟龙效,图书畀,于是文成而天下治。其为政也,授而弗恶,予而弗取,故天下之民皈仁焉。
    其及末也,有礼臣而贵,仕之专而不享。欲削之权,惧而生变,有巢氏遂亡。居于瓕及盘领。后有巢氏。巢父友许繇、樊竖。繇居沛泽,其道日光,尧朝焉,而逭之。父适闻之,洗耳于频。竖方饮其牛,乃欧而还。根据《路史》记载:有巢氏是最终成为了珠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落。而清人张澍在《蜀典》一书中认为,这个“巢”,是西南夷昆明族,历史学家透过甲骨文,似乎能找到另一条线索。历史上,周人对一个叫“巢”的小国并不友好,不远千里派兵征讨,似乎有什么深仇大恨,蜀山氏后人与周人也有过节,怪不得在周王朝的青铜器上,巢、蜀连在了一起。学者们认为,巢、蜀两国可能相距不远,巢国与蜀国相连,它的得名,或许源于部落巢居的传统,却也彰显著有巢氏与巴蜀之地的神秘联系。
    不过更多人相信有巢氏族分化了,一部分迁移到巴蜀东部的南平僚,住干栏,女多男少,妇人任役,男子左衽露发赤脚是旧俗。此外,还有飞头僚、乌武僚等。而粤东部份的他们变成了古代的俚人、僚人发展演变成黎人,部份僚人渐与瑶人相混结合称为瑶僚、蛮僚、瑶僮。证据是当地土著先民传说开始时是在树上搭巢而居。秦汉时期,“百越”归属中央王朝管治。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汉人移民潮。与此同时,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后始称俚僚。《博物志》所述:“南越巢居,北溯**居,避寒署也。”后来发展成为离地构筑的房子,即干栏。《北史·段传》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今桂南偏僻地区的壮族居民仍为人居其上而畜处其下的干栏建筑形式。同时保持着许多原始部落习俗……譬如吃人,《南州异物志》载:“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东界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恒出道间伺候二州行旅,有单回辈者,辄出击之,利得人食人,不贪其财货也……出得人归家,合聚乡里,悬死人中当,四面向坐,击铜鼓,歌舞饮酒,稍就割食之。”
    譬如纹面、纹身《汉书·地理志》称: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桂海虞衡志》所述:“黎,海南四郡岛上蛮也。蛮皆椎髻跣足,插银铜锡侪,妇人加铜环,耳坠垂肩,女及殡,即黠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和拔牙之俗又称“凿齿”、“缺齿”。《太平寰宇记》载:“即贵州即有俚人,皆为乌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齿”,即宜州即悉是雕题凿齿,画面人身,“即钦州即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
    还有崇拜雷……海南黎族妇女文身的文饰,其主调是雷电纹。壮族巫师跳神时唱的《九天赞》云:“我是上天雷王子,显圣生化在云头家住雷州雷王庙,年年行鱼教田畴”。粤西和海南的汉人也继承了俚人崇雷的习俗。方志记载,岭南的雷公庙以西江以南,高、雷、钦、廉等地为多,远达海南岛,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州雷王庙。雷州人十分崇敬雷神,家家户户都挂有雷神像,“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崇拜雷神,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甚至俚僚冶铜术中组有意义的是铸造铜鼓,史学上有“铜鼓文化”之誉,东晋《广州记》所述:“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北流出土的一面春秋晚期铜鼓,直径,通高5cm,重近达300公斤,被称为“铜鼓之王”,铜鼓制作工艺精良,鼓面和鼓身饰有太阳纹、云雷纹、菱形纹、水波纹等集合图案,还有骑兽纹、鸟型纹、虫型纹等。在土著人中,铜鼓是权力的象征,于庆祝、娱乐、作战等场合使用。
    我对这些人的认知,可是只有红色娘子军、黄道婆……对了,还有冼夫人、即又称岭南圣母。魏晋南北朝时代,岭南冼氏原是拥有十几万户的俚人部族首领,跨据粤东粤西一带山区,主要是高州一带。冼夫人幼年时叫冼百合,自幼追随父兄逞勇斗狠,经历过几次部族之间的械斗,颇有男儿气概,稍长更得异人传授武艺及韬略,不但能够挽弓执刀与敌人拼斗,而且深诸行军布阵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赖,甚至海南儋耳诸部落民族也望风归附。冼太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很早就表现出来,在她二十多岁时,就力请梁朝于海南置崖州,使自汉元帝时起脱离大陆656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并教化民众,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据、互相残杀、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局面,使海南社会得到了安定和经济得到了发展。
    南北朝梁大宝元年即公元550年即侯景之乱那一年,高州刺史李迁仕暗通侯景谋反,冼太夫人洞察其奸变,并突出奇兵大败李迁仕。于平叛中,她结识梁都督陈霸先,她认为陈霸先是个能平息世乱的人,大为赞赏。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南梁朝论平叛功,册封冼太夫人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南陈朝立。陈永定二年即公元558年即,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太夫人凭着自己的威望,劝服、团结百越,使社会安定了下来。太建二年即公元570年即广州刺史欧阳纥反,将冼太夫人儿子冯仆骗去,欲诱迫他同反。冼太夫人不以儿子之安危为念而肯负国家,立即布兵拒境,并与陈朝遣讨军队全力击溃叛军。陈朝嘉其功,册封她为“石龙郡太夫人”。公元589年,隋灭陈,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尊为“圣母”,并力劝**,以保境安民。
    没错,这就是《大唐双龙传》里面宋阀的原型,想当初隋大军到了岭南边境,因畏惧冼太夫人,逡巡遥望,不敢进犯,于是遣使者示以陈后主遗书和她所赠陈后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确知陈亡后,召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然后才归顺了隋朝。朝廷感其顾全局、识大义,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隋开皇十年即公元590年即,番禺王仲宣反,“诸州跟叛”,形势紧逼,冼太夫人又出兵平叛,而“所到之处,闻风归顺”,平息叛乱后,将近七十岁的冼太夫人又骑着骏马,张着锦伞,带着骑兵,护卫隋朝派员巡抚诸州,所到之处,各地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隋文帝对冼太夫人大为惊异,表其功,册封为“谯国夫人”,授予她六州兵马权和很多赐物,并敕免因平叛中违反军纪而被她下令逮捕下狱的孙子。每逢年节,冼太夫人都将分别藏放的梁、陈、隋三朝赐物陈列出来训示子孙,要他们象她一样忠国爱民。在冼太夫人将近80岁高龄时,还请示朝廷查办了番州即今广州即总管赵讷,并亲持诏旨巡历了十几个州,抚慰因赵讷贪财暴谑而亡叛的俚、僚各族人民。力保了岭南的安定和国家的和平统一。仁寿初年,冼太夫人辞世,隋朝谥她为“诚敬夫人”。
    和《大唐双龙传》里面宋阀异曲同工的是,唐初,桂西的僚人产生了分化和聚合,出现了西原蛮、黄峒蛮等称谓。贵州境内出现了葛僚、仡僚等名称。因土地的争夺,僚人与汉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2007年文物部门沿在建的洛湛铁路茂名段抢救性挖掘7处俚人遗址点,发掘范围在高州中北部至信宜南部路段的7处南朝至唐代遗址和遗物点,分别分布在信宜境内丁堡镇荔枝岗,水口镇马岭岗,高州境内的潭头镇塘尾岭,大井镇屋背岭,同进新村牛角山、亚公山和光山,发掘面积约15万平方米。这是粤东第一次对俚人遗存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此次发现的实物,令这个千年来不再见于记载的古代岭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图景揭开了“冰山一角”,但这些痕迹仅仅在2年后被洛湛铁路覆盖,吞灭,消失无踪。现在,一幕幕往昔片断,一幅幅熟悉面孔,一瞬间,在我脑中涌现。
    即使知道是虎青岚……不,白虎神的记忆,但我仍然被眼前的一幕幕震撼到了。我正处于一处荒山之上,四野昏暗,四面黑巍巍的山高耸,到处都是狰狞的怪石。没有半点草木生机,仿佛一群群巨大的魔鬼,把天都遮住令人恐怖。
    然后……天塌了!还未等我发出压抑不住的惊呼,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景象,已在空中的景象之前呈现出来。
    那是……世界大战!
    西南夷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理上比较闭塞的族裔。但说道夜郎自大,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凤求凰闻名的司马相如说,在蜀郡徼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