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星河》第一卷云中月第三章大风起

世间星河最新章节目录
   传说东玄洲所在的这片天下,广袤浩瀚,凡人穷极一生赶路不停歇,涉足之地也远不到千百分之一。天下间的陆地生命所居之地称为洲,就如这东玄洲便是其中之一,天下陆地分十洲,东玄洲居正东。大洲之外是更为浩瀚无边的大海水域。
    除东玄洲外,元洲、西祖洲、凤麟洲、聚窟州、生洲、南炎洲、长洲、瀛洲和北流洲为天下其余九洲。
    在这十洲之外,世人盛传还有三岛,但这三岛具体姓甚名谁,地处何方却从来并无明确说法。世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三岛与十洲最大的不同,也正是人间不见三岛的原因所在就是这三岛乃是仙人居所,只有修行得道、飞升天地之人才能登上三岛,从此立地成仙。此后便可日日饮玉液琼浆、天天食仙果蟠桃,长生久视万万年,再不沾人间因果。
    不过,这些说法虽流传甚广,但是并无明确佐证,故此从头到尾都还是流传而已。
    除了这些最是出名的流传之外,还有一些相比之下便显得不那么出名的说法。比如说这天地之间,除了十洲三岛之外,还有一些形如那水中泡影的小洞天隔绝一方,自成小天地。有那风流读书人给这些小天地起了个雅致的名号,叫做“世外桃源”。人间千百年,就不止一次,有那书生文人专门寻章摘句、引经据典,言之凿凿说自己酒后迷途,误入桃源,词句之间颇有风趣。
    ……
    在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泽之中,山岛起伏,水光潋滟。
    高天之上有着日月同辉这等人间百年不见一回的奇景,但在这里似乎很是司空见惯,看得出来,那来来往往的水上行舟、岛上赶路之人,对此都并不如何新奇。
    这里,便是一处外面人间处处传说却鲜有人得见真颜的桃源之地。
    这一片大泽的边缘被一片迷雾所包围。说来神奇,这片包围大泽的迷雾大部分时候从一个方向闯入,会被从大泽的另一个方向传送回来,但是也有万里挑一运气不好的时候,走入迷雾之人便从此再也回不来了,所以这片桃源之内世代相传,严禁离开大泽闯入迷雾。
    这片大泽的中心有一座形如高山的巨大岛屿,远比大泽中其他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加在一起还要宽阔巨大。这大岛上山水形势陡峭,宽达数十丈的山路绵延直上山顶,沿着这些蜿蜒不绝的山路建有成片的绵延覆盖整座岛屿的宫宇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派远胜人间帝王的宫城殿台。
    大岛上方祥云缭绕,云蒸霞蔚,仙鹤盘旋,时不时还有那若隐若现的龙影凤形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一派仙家气象,蔚为壮观。
    亭台楼阁绵延最高处,山顶之上建有一座宏大异常、高达百丈的巨型大殿。殿前广场上有八根比大殿略低一点的巨型石柱,上绘浮雕,千奇百怪。正对广场的大殿殿门巍峨高耸,门上悬匾,写有“轩辕殿”三个大字,笔力虬劲,龙飞凤舞。这三个字据说传承自上古,也是这座桃源之内千百代后世子孙历来观摩效仿书法的最大字帖,不过只有功课优异、出类拔萃的桃源子弟才有资格登顶临摹。
    大殿内正对殿门的是八尊塑像,一字排开,肃穆庄严,供奉香火缭绕缥缈,衬得整个大殿都透着一股氤氲之气,似在云雾之间。大殿右侧摆放着一排排自上而下多达数百尊、排列有序的供奉牌位,应该是这桃源之内千百年来能排的上号的大人物们归天之后享受后世子孙供奉香火的地方。这些排位的对面,大殿的左侧则是一张巨大的圆桌,围绕这圆桌摆放了多达四五十张宽大的座椅。
    此刻这圆桌周围的座椅上,有一大半空着,围桌而坐的仅一小半。随时一小半但人数也不少了,气氛略显凝重,并无人开口说话,整个大殿里香雾袅袅、落针可闻。
    片刻之后,在座之人中座位最靠前的那人缓缓睁开眼,左右环视一眼,然后徐徐开口说道:“都说说吧。时空变幻,我们自封在这云梦大泽之内已近万年。现如今外面的天下,气数有变,诸位以为当如何?”
    有人起头,自然就有人开始接茬继续说话。
    “既然三长老开口了,那我也说几句!”坐在最先开口那位三长老旁边另外一人继续说道:“自万年前我们自封于这云梦洞天之内,千年万年都不再插手人间事。现如今即便人间天塌地陷,说句不好听的,与我等何干?何况,不是没有人出洞天远赴人间,结果又如何了呢?那一帮凡夫俗子,该打还是打,想抢还是抢,所谓人间,好了几分?”
    “七长老此言差矣,无论这云梦洞天有多封闭,始终是在人间,倘若人间山河陆沉,我们又岂能独善其身?”有人开口反驳。
    “那又如何?万年前我族为人间做的事还少了吗?我等为何最后还是进了这不大不小的云梦洞天,几千年苟延残喘,又是为何?”
    争论不绝,喋喋不休。
    ——————
    蜀中山峦叠嶂,名山大川尤多,这里历来也是传说集聚之地。人间口口相传这里有许多山门宗派和仙家传说,比如蜀山剑宗门下剑仙们的降妖除魔,唐门暗器毒物的独步天下,还有白帝城彩云间那位白帝的风流潇洒,以及峨眉青城道门高真们的法力高强等等,多不胜数。
    蜀地东北部夔州地界有一座不高的山头,山名白帝。白帝山东望夔门,山下大江横流千百年。白帝山上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城池名叫白帝城,背山面水,风水极佳。白帝山下名叫奉节的小县城时常有老百姓起大清早爬上山到那白帝城的城主庙里来拜神仙,祈求风调雨顺、多子多福之类。有外乡人来此游历的话,这些山下百姓还会主动给说一说那山上城主庙里的神仙有多灵验,心诚则灵之类的。
    在人间百姓眼中,白帝山不高,白帝城也并不多豪华气派,虽然上山拜神多有诚心,却并不如何慌张。世代居住白帝山下小县城的老百姓都知道,背后山上的神仙保佑百姓极灵,不像那有些地方的庙里神仙,不做好事不说,还总要做些伤天害理的害人勾当。
    老百姓都觉得山上供奉千百年,从未见过真身的白帝神仙大老爷是个和蔼可亲的好神仙,但是对于那些总在天上飞来飞去从不在人间百姓眼前现身的大修士们而言,每每到此却往往都要战战兢兢,小心之上还要再加个小心。
    因为白帝城还有一片凡人百姓看不到的彩云常年浮在那白帝城头,类似于那漂浮人间的洞天福地一般,内里大有乾坤,这片云彩有个直白的名字叫做彩云间。
    这彩云间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白帝。
    白帝山、白帝城皆因白帝而得名。
    围绕彩云间方圆数十里,是一片凡人肉眼瞧不见的阵法禁制。外人倘若不经这禁制主人的允许,胆敢擅自飞掠的,必死无疑。
    曾经也不是没有那修为高深不可一世的大修士不信邪,偏要以身涉险,当然也未尝不是希冀着借此搏一个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奈何从未有人成功过。
    那白帝山下江水河床之上堆积的累累修士尸骨便是明证。在死过了不少山上山下江湖人眼中高高在上的大神仙之后,便再无人敢来此撒野了,出风头也得先有命才成不是?
    今日,听说常年远游在外的彩云间之主白帝要云游归来,早已得到消息的彩云间上下皆是振奋不已。外人不知,虽说彩云间之主是白帝,这彩云间也因为白帝之名威震天下,但是凶名赫赫的白帝其实常年云游四方,真正呆在白帝城的时日并不比外人求见白帝成功的时日多出去多少,因为基本都是没有。
    …………
    白帝山下奉节县城。
    人间百姓的日子年年岁岁日日月月一如既往。这片天下的人间百姓小日子和那天上神仙大修士的刀剑江湖历来都是两件事,这也是为何人间帝王修为不可破三境的原因之一。
    大清早城门一开,县城内的老百姓们便开始了陆陆续续的一日生活。
    一如往日,寡淡如水,有滋有味。
    酒馆肉铺,茶楼布庄,开门迎客。没有那好光景当个大小掌柜的平头小老百姓则开始陆陆续续到那大小掌柜手底下开始一天的忙碌,当个小伙计挣些钱财维持生计补贴家用。
    街上来来往往的,烟火气极重。
    小县城许是背靠一座有个极灵验的白帝城主庙的白帝山的缘故,常年四季都有来来往往上山拜神的过路人下榻县城,所以虽说城内土生土长的本地百姓远没有那么多,但是城内的人却从来就不少。
    时近正午,城门口走进来一大一小主仆两人。走在前头的是一个年轻人,看着岁数不大也就三十来岁的样子,宽袍大袖一身白,模样俊俏,一抹笑意时时挂在嘴角,手摇折扇微风习习,风流写意的很。
    白衣公子身后跟着一个看着年岁也不大的小书童,牵着一头青色小毛驴。小毛驴驮着主仆二人的行囊。
    那小书童许是年纪太小的缘故,要跟上自家先生的脚步就不得不跑快一些。虽说脚下慌张,但是这小书童看着小小年纪,一路上鼻孔朝天,走路携风带雨的,颇有六亲不认的派头。白衣公子偶尔回头看到自家书童这个样子,笑着摇摇头,手中折扇敲一下那书童翘到天上的小脑瓜,给一记眼神警告一下。
    可惜杀伤力不大。
    那小书童挨了自家先生一记折扇就开始捂着头龇牙咧嘴,但其实心里清楚,这打挨得半点不痛,先生压根就没使劲儿,但是自己眼神、表情得装着像是受了很大的委屈一般,演技得逼真,不然岂不是浪费自家先生破天荒出手一遭的偌大名头?
    街上行人对这主仆二人也不陌生,白先生虽说常年的远游在外,但其实是小县城东学塾里教书的夫子。这位白先生学问可不小,架子却不大,街上挑柴的樵夫、杀猪的屠户、高门大户里的丫鬟仆人,来来往往的都能与这白衣公子打个招呼。甚至有那路人还能老远瞧见了这位白先生,特意跑两步过来勾肩搭背,聊一聊白先生这趟远游都见到了哪些奇人异事好开开眼界,再约着过两日得空到那街角的廉价酒铺里喝顿酒什么的,热络不已。
    身后书童每每见到这些跑过来与自家先生勾肩搭背的粗人,就都忍不住又要龇牙咧嘴,好似比挨了自家先生一记折扇还要脑壳疼。
    奈何自家先生堂堂白帝对此从来不说什么,每每如此小书童就觉着牙疼。
    这些山下的小老百姓不知道先生你是那名传天下的白帝大老爷,可先生你自己心里就没点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