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争鸣》第二卷:战端起第七十四章:二十四节气

乱世争鸣最新章节目录
   这时候,叶凡再狡辩也来不及了,他和副族长一起,被判了今天处斩。
    除恶必尽,在缉捕叶凡后,廖峰又授意部下将这半年里收集到的叶氏黑料一股脑上交,开始从上往下细细清查。
    墙倒众人推,此举顿时引发了一阵风潮,在竹叶乡和郡城,状告叶氏者数不胜数,通奸、私斗、从楚地购人为奴婢,还有杀牛、聚饮、博戏,每一桩罪名都有据可查。
    如此一来,曾经子弟故旧遍及竹叶县的叶氏,一夜之间便倾倒了,除了叶凡的一个侄儿足够机智,在廖峰去竹叶乡缉捕叶凡的当天,就带着着几个人向北面方马郡逃窜外,叶氏全族几无幸免。
    为官吏者统统被查,有几人罪重,要随叶凡一起被处死,大多数人则丢了官职,甚至沦为刑徒城旦舂。
    这些叶氏子弟大部分也在郡城为官。
    毫不夸张的说,郡城的各曹吏员,一夜之间便空出了三分之一!
    一切的果,在最初就种下了因,宿怨已了,这已经不是廖峰关心的事了。
    而距离郡城不远的地方,一位身上身上脏兮兮,少了一只眼睛的百将正趴在土坡上。
    他是追随关仪、高赋多年的老行伍,从军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自己面前两座山之间架着的那一道“长廊”似得东西不一般。
    或许平隶郡的郡城已经得到消息了……何老五这样想着。
    何老五手下的屯长猫腰过来:“五哥,用不用我派十几个人兄弟过去探探?”
    何老五远眺前方,两座山前面地势平坦,现在又是冬季,没有什么花草树木可以做掩护,如果一旦被发现,便是死路一条啊。
    最终,何老五还是下定了决心:“派三十个弟兄去探探,凑三十把弓弩给他们。”
    众人围了过来,在屯长的一番安排之下,三十名“敢死之士”很快就挑好了。
    他们拿着弓弩,身披重甲,这些兵卒不明白,这一路的急行军。
    明明很赶,且要短兵轻甲,为何现在又要穿着重甲去探路。
    只见一道土坡后面,三十名褐色重甲士卒,举着盾,提着弓弩,从土坡处缓步上前。
    他们的目标,是远处那两座山上的箭楼,此时,他们还并不知道那是座箭楼……
    ……
    寒封城,接见完农家众人后,王禳灾又马不停蹄的赶往城主府。
    结果还没见到李襄,先遇到了他的女儿李瑾南。
    李瑾南和李氏拉着王禳灾到李府后院石亭坐了一会。
    李瑾南一边让婢女侍茶,一边说道“公子,我在亭舍休息时,曾听到骑牛的牧童在唱歌,田中农夫也相和而歌,一问随行小吏,他们说所唱的是公子让农家所作的《二十四节气歌》……”
    王禳灾微微一笑:“我哪里会什么诗词歌赋,都是农家的人写出来的。”
    “立春花开,雨水来淋,惊蛰春雷,春分蛙叫”……仿照《齐风》格式,二十四节气及其特点,在王禳灾和农家的合作下被书写成俚歌。王禳灾又令公学弟子将其抄录,教授给小吏,又派小吏去各个城区,走遍即墨各里闾。
    事实上这个二十四节气歌农家早就编写了,只是王禳灾推波助澜,帮着宣传了一下。
    这年头,农业需要严格根据历法进行,但世上历法有很多类别,什么夏历、殷历、周历、楚历、鲁历、颛顼历。各历多是阴阳合历,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农夫只能靠口口相传来掐农事的节点。
    秦朝用颛顼历,被六国灭了之后,不在适用,而以秦灭来记录时间,只能记载一个大概。
    可擅自改动又是违法的。但二十四节气却很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农夫们对此歌十分欢迎,不过三两天,便传遍了郡城各个城区与周边乡里,又因为是农家所作,在民间的口碑比官府强多了,故百姓信之不疑。
    城内各官吏,都觉得此乃善政,对王禳灾赞不绝口。
    但有好消息,便有坏消息,农家并没有什么可以快速丰收地办法。
    不过农家的许胜表示,农家在平隶郡开垦多年,曾经吞下过不少粮食,许正愿意贡献出来,供全城百姓使用。
    王禳灾大喜过望,握住他的手连连道谢,这下后勤补给的问题,短暂时间内不用愁了。
    根据计吏统计,这些粮食,供全城百姓和兵卒食用,也能食用四个月呢。
    等到开春,粮食就不在成问题了。
    ……
    注释:
    我查了一下,二十四节气歌有多种版本,咱们就选用那个最通俗的版本。
    然后我也把其他版本罗列出来了。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廿四节气歌传统版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五言诗
    顺口有意境的二十四节气全歌——歌渔者新编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
    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
    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
    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
    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三、东北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节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大雪河叉上”意为大雪时节气温很低了,河水冻冰已经封住。叉:chá,冰冻住,水不能流的意思。
    四、另一个版本的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五、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雨水:
    雨水,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惊蛰: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春分:
    春分,又有“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之称。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清明: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谷雨: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立夏:
    立夏,表示告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