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学霸》正文卷第五百六十八章量子纠缠

我的老师是学霸最新章节目录
   第五百六十八章
    “请进!”
    门内传来郭院士硬朗的声音。
    顾律推门进来,见郭院士正戴着老花镜阅读一份文件。
    抬头见到推门进来的是顾律,郭院士笑呵呵的指了指一旁的沙发,“顾教授到了啊,来,先坐下。”
    顾律一屁股坐在沙发上,双手放在膝盖上,“郭院士,我是过来和你商量一下我们负责那部分一些课题的事情。”
    郭院士点点头,将手中的文件放下,视线落在顾律身上,“现在是不是压力有点大?”
    顾律苦笑着点点头,“确实有点。”
    “这没什么。”郭院士摆摆手,笑眯眯的说道,“有压力不见得是件坏事,重要的是,要把压力转化成动力才好。”
    顾律点点头,表示了解。
    “可以说,现在整个项目几乎把赌注全部压在了你我二人身上,我们不能失败,更不可以失败。”
    “我们要坚定一种信念,一种必赢的信念!”
    郭院士对顾律进行了短暂的心理辅导和鸡汤灌输后,便直接进入正题。
    “在正式开始课题研究工作之前,我们要先确定几个事情。”郭院士望着顾律,缓缓开口。
    “第一件事,是确定我们要研发的半导体芯片的量子比特数目。”
    确定量子比特数目,这是相当关键的一环。
    量子比特数目是从根本上决定一台量子计算机的性能。
    量子比特数目越多,量子计算机性能越优良。
    这个还和量子比特编码不一样。
    量子比特编码是在量子比特数目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量子计算机性能的小幅度提升。
    但量子比特数目就不一样了。
    量子比特数目每增加一个,对量子计算机的性能来说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运算量变大,运算速度变快。
    同一个问题,采用三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要用一两百年才可以得出运算结果,但使用有着三十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的话,估计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搞定。
    这是一个质变。
    因为这不是一个加法关系,而是指数关系。
    三十量子比特,这算是区分真正意义上量子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半成品的一个门槛。
    现在项目组这边,十量子比特的芯片正处在研发过程中,而顾律和郭院士两人,则是要负责更高数目量子比特芯片的研发工作。
    至于这个更高数目量子比特究竟是多少,就需要郭院士和顾律商讨后再决定了。
    反正这个数字要高于二十小于等于三十。
    但郭院士和顾律都没有做好一上来就进军三十量子比特芯片的准备。
    所以说,在一番商讨之后,这个数字被定在了二十五!
    这个数字和昨天新闻上曝出的,米国那台商用量子计算机半成品的量子比特数目相同。
    因此顾律和郭院士下阶段的目标,是研发二十五量子比特的半导体芯片。
    一旦顾律和郭院士研发成功,那意味着暂时可以追上了米国现在所处的进度。
    “行,那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二十五量子比特的半导体芯片,这是我们第一阶段的目标。”
    “在二十五量子比特芯片研发成功后,我们直接进军三十量子比特的半导体芯片。”郭院士直接拍板决定道。
    和米国那边所处的情况不同。
    米国的研究所那边时间充沛,倒是可以在二十五量子比特的基础上一步步增加量子比特数目,按部就班的一点点稳着来。
    但他们这边不一样。
    时间不允许他们不能采用这种稳步推进的策略,而是只能跳跃着进行研究,进行大数目的跨越。
    这样,才会有一丝丝的机会。
    关于郭院士的这个决定,顾律点头表示同意。
    “那就定下二十五这个数目吧,米国人既然可以研发出二十五量子比特的超导芯片,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顾律话说的很豪迈。
    郭院士哈哈一笑,“这话说的倒是在理。”
    “接下来,我们商量一下第二件事,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这是课题研究当中关键的关键!
    一套优秀的实验方案,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如顾律不久前待过的两个课题小组那样,正因为顾律提出了相当优秀的实验方案,才使得课题周期被大大缩短。
    郭院士一只手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摩挲着下巴,笑眯眯眼神望向顾律,“我一直听艾亮说,你每次在交流实验方案时常常有惊艳之举,那关于我们现在这个课题,你的想法呢?”
    沉吟几秒,顾律轻声吐出几个字,“量子比特纠缠!”
    郭院士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我们果然是所见略同,我想出的方案同样是量子纠缠。”
    在解释什么是量子纠缠前,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
    量子比特数目的增加,并不是单纯的在半导体芯片上增加量子比特。
    简单来说。
    只是将量子比特单纯的排列在芯片上是不管用的。
    前段时间顾律所率领的课题小组攻克了石墨烯半导体领域存在的两大难题,使得芯片上可容纳的量子比特数目不再是一个限制。
    如果量子比特数目的增加只是单纯的一个加法问题的话,别说郭院士和顾律两人了,就算是只有顾律一个人,给上顾律一周的时间,顾律就可以弄出一个三十量子比特的芯片。
    但道理显然不是这样。
    半导体量子芯片要想适配于量子计算机,量子比特叠加、纠缠、测量和纠错的优化控制才是关键。
    量子比特每增加一个,都需要重新进行一次纠缠状态的计算。
    比如说顾律马上要研究的二十五量子比特芯片。
    一个量子比特存在两种状态。
    那么二十五量子比特就是一共有2^25,共种纠缠状态。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而量子纠缠,指的就是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个粒子所拥有的特性已综合成为整体性质,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的现象。
    顾律和郭院士不约而同的得出,量子纠缠就是解决目前困境的一个完美方案。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