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浦东》正文第三十二章有事请找杜大哥[2]

东方大浦东最新章节目录
   ,最后不得不低下头,去找陆金生,也就是杜月笙的得力门徒,答应给工人增加工钱。
    同时,法国当局又提出了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四十五名,领导罢工的工人代表,要全部开除,哼,一群刁民,全给我走。
    陆金生,他不敢自作主张,连忙把这事,是告诉了自己的师傅,由杜月笙来做定夺。
    杜月笙,看见目的已经达到,非常高兴,就让陆金生去通知工人们,抓紧复工,而至于那四十五名工人代表,杜月笙觉得法国人既然要开除,那就由他们开除便是,开除了我给你们饭吃。
    从这一次的工人罢工风潮当中,杜月笙已经是深刻的见识到,工人阶级的厉害,不仅能作,还挺能闹。
    杜月笙,此时是上海滩,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当警觉到有什么力量,能威胁到自己势力的时候,杜月笙多聪明啊,他自然而然就露出了抵触,反感的负面情绪,懂得知难而退。
    陆金生告诉杜月笙,那四十五人在工人当中很有威望,如果把这些人都开除,那工人一定是不会善罢甘休啊,肯定还是会接着闹下去。
    杜月笙想了片刻,让陆金生去劝说那四十五人,让工人抓紧复工,自己便会设法,将那四十五人给营救出来,至于这些人出来之后,会安排他们进帮会,而工资全部由杜月笙来支付。
    要让别人来说,这自然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工人们知道,由杜月笙出面帮忙,料想那四十五名工人肯定没事,于是就欢欢喜喜的开始从新上工。
    但是就在签字的时候,双方又因为一件事,出现了争执,工人们要求,在上工之前,必须要将牢里的四十五名代表给放出来,法国人不同意,他们要先看到工人上工之后,再做决定。
    本来说的好好的,但是因为这件事,工人们又拒绝了,杜月笙听说双方忙了大半天,仍然没签字,就自己开着车,来到了工会找代表,质问他们,那既然都已经谈好了,为什么还不签字。
    工人代表告诉杜月笙,杜先生,法国人还是把那四十五名兄弟,给关在大牢里,说要看到复工之后的情况,再做决定,我们是中国人,我想您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吧。
    按杜月笙的对法国人的了解,自然是没有工人了解的透彻,觉得人家法国人也没说不放人啊,既然人家同意了,决定复工之后放人,那肯定会兑现的吧。
    这会,工人代表又说,现在那四十五名兄弟,被关在大牢里边,就相当于法国人手里有了人质,以后法国人就可以凭着这点,对工人们肆意要挟。
    而且这几十名兄弟,是为了大家的利益,被法国人抓进去的,现在大伙复工了,又怎么忍心,看着他们在大牢里忍受折磨呢。
    杜月笙,听了之后是频频点头,觉得像大家这样有情有义的人,自己无论无何都要帮上一把,当即是开着车,去法租界找法国总领事,甘格林和巡捕总探长费沃里。
    看到这两人之后,杜月笙直接开门见山,要求放人。
    这俩人一开始还有点犹豫,因为关押的那些人,就是他们抓进大牢的,担心如果这些人放出去,会继续煽动工人罢工行动。
    而杜月笙这边,也看出了他们所担心的问题,表示愿意做个保人,如果那四十名工人出来闹事,给法方造成任何的损失,他都表示,愿意按照三倍的价格赔偿。
    看见杜月笙把话都说到这份上,甘格林当然是不能不给面子了,当即就表示同意放人。
    话说,这就到了第二天,工人们复工了,法租界的秩序也恢复了正常。
    俗话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事多磨啊,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上海工人为了提高待遇,争取合法权益,又多次进行罢工。
    时间来到了,一九二五年,五月十八号,上海日本沙场的工人们,为了抗议日方无条件的开除,肆意打骂,克扣工人薪水,再次进行罢工。
    工人代表顾正红,带着八名工人去和日本人进行交涉,交涉当中发生争执,对方突然开枪,当场打死顾正红,另外几名工人,也都受了重伤。
    这下全国工人那是群情激奋,义愤填膺,闹,这次一定要闹到底。
    二十号,工人和学生,当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活动,也就是这次的游行活动之后,引发了全国震动的五[卅sa]大惨案。
    此时的杜月笙,也看不惯洋人在中国的大地上,为非作歹,也不愿意看见中国同胞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五卅大惨案发生之后,杜月笙关闭了赌场,烟场,春院,全力支援工人罢工运动,这么多天来,三鑫公司的生意是清清谈谈,损失也是一天比一天重。
    虽然杜月笙是个黑帮老大,是一个带着皇家执照的生意人,但他仍然是以最大的诚意,在背后支持着工人运动,私下帮助许多没了工作的工人。
    当他得知,由于工人长时间罢工,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积极响应,有关方面的号召,率先捐出了大笔大笔的玛尼,接着他又发动自己在银行界的朋友,捐款来救助工人。
    在杜月笙和许多人的支援下,上海工人的罢工运动,一直持续了一年之久,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下一章,杜月笙会结实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章太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