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风打卡系统》正文卷第一百一十一章国之重宝(求月票!!!)[2]

我的国风打卡系统最新章节目录
   上越探索越远,至于大器晚成的,一个没有。
    和娱乐圈的演员一样,虽然不吃青春饭,但,上了年纪,哪怕是再红遍天,也少有人来约戏了。
    年轻,气足,能够驾驭住多种不同的风格唱段,高腔之类的,这是天大的优势。
    也是年轻演员的资本。
    杨团长看着台上的姜然,也只得轻轻的展颜笑了一下,“这是国宝”
    国之重宝!
    随后笑了笑继续说道,“我倒是第一次见过唱小生的宗师,我还以为小生能跨入到宗师之境的,只有京剧那两位呢。”
    京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绝对是红极一时的。
    只是,角色不论剧种,倒是各个剧种,都有着大批量的粉丝,就看演员能否唱好了。
    就算是身在最为边界地区的评剧和粤剧,在全国最大的戏院,如果是宗师级别贴出去的话,也依旧是能够唱个满堂。
    这是羡慕不来的,毕竟,人家是真的能够把努力和天分都发挥到了极致。
    哪一位的大宗师不是少年天才,年少便成名,然后,才慢慢的发展出来自己的流派。
    眼前的姜然就是有着这样的资质了。
    这也是让两人感叹的原因。
    宗师之境,一点虚言都没有。
    在尹航老师看来,眼前的姜然,动作浑然一体,和唱腔达到了一个相辅相成的地步。
    唱段,念白,身段,都几乎是无可挑剔,达到了一个演员能够做到的极致。
    每一个演员,做这些的时候,在外行人看起来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但是,去听一下新时期的青年演员的作品,和老唱片一对比。
    高下立判。
    对于美的追求不一样。
    以前会去分析人物,会从人物出发,现在的,倒是淡了一些,真的听的久了,就能够听出区别了。
    手,眼,身,步。
    在小生这个行当里,姜然所做到的,根本无可挑剔。
    至少,在尹航老师看来,这位就是新时期的昆曲演员领军人了。
    排玉簪记?
    排!
    这次不缺大角儿了,一定能重新把《玉簪记》唱红苏江。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眼神火热,恨不得把姜然看穿了,在别人看来,这是在看戏,在他自己看来,这是在观摩国宝啊。
    唱腔就像是最为纯正的水磨石一般,可以细细品味,演员的唱作,都是顶尖的,自成一派。
    国家可以把昆曲抬到一个极高的地位,是因为有着独特的文学和艺术鉴赏价值,而作为这些的载体,就是昆曲演员了。
    本身,能够把昆曲唱红的,都能够获得不错的地位和认可。
    更遑论是这种角儿了。
    这是宝贝啊!
    至于姜然自己,刚开始看到这么多观众的时候,心态还是波动了一下。
    只是片刻,便被他收束住了。
    紧张,倒是不存在的,只是震撼。
    以前是二三十个老人来听,可以包容他的一切,包括肢体僵硬,身段做不出来,还有几次破音边缘疯狂试探,虽说最后收回来了,却也拼尽了全力了。
    但是,你在这种演出中僵硬一下试试。
    直接水瓶子就扔上来了。
    妈的,花了一百块钱,就看个僵尸跳舞?
    和小剧场演出的感觉终究还是不同的,他觉得,至少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要多注重观众一点。
    观众要是露出什么不耐烦的神色,他还能控制着自己再表演的投入一些。
    在戏台上,如果不看观众的反应,姜然觉得是唱不好戏的,观众们是一面镜子。
    除了极个别的人的个别原因以外,你若是把大部分观众唱的离席而走,那你这戏也就不用唱了。
    早早的回家种地去吧。
    所以要留一点戏外的空间给观众。
    剩下的大部分,才是自己塑造的人物。
    折扇挂在腰间,脑海之中顿时间清明一片,但是他不能拿起折扇,因为不符合许仙现在的人物。
    塑造人物,是很重要的。
    比如一些观众在两位旦角儿转身的转折时候,想要起身离开,姜然直接接上了唱,再用声腔感染观众,这是一个演员要做到的。
    然后那位观众在最后也并没有离开。
    这就是效果的体现了。
    再比如,一段唱完之后,又有人想要起身,姜然只是余光扫到,等到这位观众刚刚站了起来,姜然觉得,这段被观众厌烦的原因,应该是自己唱的太平稳了,不应该这么平稳的。
    所以陡然增加了音调,团队不愧是专业的,连动着奏乐的声音,也跟着迅速开始增加了调门,这位观众身体抖了抖,更加快步的离开了。
    这是让姜然不解的。
    难道是他唱的不好吗?
    那我走?
    没有多想,也来不及多想,他继续的开始唱。
    总之,姜然没有将它当成试戏来看,而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到了这个上面。
    在戏曲塑造人物上,姜然占了百分之九十八的全神贯注。
    剩下的两分,在戏外。
    戏里,他是飘然的许仙,也是矛盾中的许仙,既想见到白娘子,又有些惧怕小青的责难,所以把人物复杂着演绎,但许仙却也有自责的一面,和那种来自书生意气的洒脱,俱在。
    毕竟是少年人,也有着属于个人的独特光辉在里面,人性的美,和爱情的美,都在其中歌颂。
    戏外,他留意着整个戏台上的班子,和台下的观众。
    台上台下的一切,这都是戏外的东西。
    所以,把戏唱好,是很难的,要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然后接受观众的反馈。
    试戏,姜然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姜然觉得,他的收获还是很多的。
    “渐入佳境了啊。”杨团长轻轻的感慨了一下,说道。“这调还能升,是我没有想到的。”
    “年轻人嘛,气足啊,咱们比不了。”尹航老师笑着说道,“平地都能升上去,并且不减下来,真是让这几位师傅也更卖力了。”
    “这叫棋逢对手。”杨团长笑着说道。
    他很久没有这么笑过了。
    看着台上的姜然,他想到了自己,当年,他也是个好角儿啊
    《断桥》一折,唱作很多。
    直到,唱到小青妹喊了一声,“许仙,哪里走!”
    众人方才从姜然的唱作之中回过神来。
    咦?
    怎么降调了?
    然后是青白二人开始唱,众人却觉得有些索然无味。
    毕竟张老师年纪大了,乐队也不忍心再升调了。
    姜然那里,升调纯粹是因为他自己要升的。
    不得不说,升调之后,更加有韵味了。
    没有任何破音,或者影响唱段的情况。
    接下来是断桥相会,大段的演,看起来,几人都真的比较投入了,张姨作为老戏骨,在见到许仙的时候,毫不留情的给了一巴掌。
    虽然不是真打,但,姜然做出来的反应,就像是真的打到了一般。
    看的观众直呼过瘾。
    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之后,在许仙的唱段的时候,音乐不自觉的又是升了一些。
    姜然也轻松自如的唱了上去,没有一丝一毫的阻滞。
    一折戏,并不漫长。
    以三人同归来收尾。
    不过,看戏的,却是看的爽了。
    尤其是姜然的唱段,让人彻底的记住了这位扮相英俊的小生演员。
    年轻,唱劲头足,后浪!
    他们听不太出来专业演员和宗师的差别究竟在哪里,但是唱的好坏,还是能听出来的。
    “嗓子好,挂味儿,身段上佳,自成一体,叫姜派小生吧。”杨团长半开玩笑的说道。
    事实上,他这个宗师的名头,还真不是随便就说的。
    自成一派,首先得一个人养得起剧团。
    以前的苏昆,虽然没有宗师,但是老一辈儿的几位,几乎是都已经达到了大师的水准,才能够让这里彻底的站稳到昆曲第一的位置。
    随着老一辈儿的逝去,倒是不少的老戏都淹没在了历史里面。
    昆曲不易,出一位宗师,更是不易。
    “开宗立派的话,还得众人公认才行。”尹航老师笑着说道。“不过,我觉得他距离这个不远了,只是,他这一身本事,真不知道在哪儿学来的。”
    “不是你教的?”
    “我哪儿有这本事,他是带艺投剧院的,要不是我们这儿有点意思,可能人家都看不上,不过这个昆曲唱的是真的好。”
    三合一,六千+字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