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科技洪流》潜龙勿用第677章已奈何不得[2]

重生之科技洪流最新章节目录
   有任何问题。
    然后胆子就打了起来,甚至有的人几乎完全依赖于这些辅助性药品,成为重度依赖者,让相关的药店不得不控制他们的使用。
    不管是什么药品,只要过量,都会存在问题,就如之前说过的,就是喝水过量,还会水中毒,更何况是药品。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凡是代理中国医药公司的药品店,都需要使用他们的安全用药系统,每一位购买者都需要实名制,只是正常情况下,这些信息都是保密的。
    就是为了跟踪每一位消费者各种药品的使用量,如果购买频次太高,可能会对消费者身体有一定的损害,就会拒绝他们购买,如果药店违反规定,就取消他们的代理资格。
    当然,这么做也是为自己开脱,总之措施我是进行了,如果消费者使用非正规途径弄到了药品,导致药品服用过量出现问题,就和中国医药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了。
    其他的药品连锁企业能不能遵守规定,中国医药公司也不能完全保证,毕竟他们也不会时刻站在旁边监督,只要能避免惹火烧身就可以。
    至于商通贸易公司旗下的药品连锁企业,倒是严格执行中国医药公司的规定,因为总公司会定期和中国医药公司的市场检查人员检查。
    作为兄弟公司,如果商通贸易公司严重的损害了中国医药公司的利益,到时候在老板面前就不好交代,免不了受到惩罚。
    而且现在的中国医药公司已经不是小企业了,去年全年营业收入突破了2.5万亿元,虽然营收规模比起商通贸易公司差了很多。
    但是在利润规模上,和商通贸易公司相差已经不远了,如果去除海外市场,还赶不上中国医药公司的利润规模。
    国内的市场营收是他们最大的单一市场营收,营收规模达到了1万亿元的规模,除了医保内的药品医疗器械之外,就是医美以及辅助药品的收入。
    医保内的收入想要大规模增长,需要国内的经济持续向好才行,所以这方面的增长速度是有数的,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增长。
    所以未来国内的增长领域,还是医美领域以及辅助药品的销售,他们已经看到了这个苗头,只是还没有完全爆发。
    因为国内民众的收入增长较快也就这一两年之内的事情,之前虽然也是处于较高增速阶段,但是大部分人还是用于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没有多少人愿意在这些领域花钱。
    国内医美以及辅助药品的销售增长较快,也是在前年开始的,而且增长速度要高于医保类收入,未来甚至会成为他们在国内的主要收入来源。
    医保资金是有数的,就算是医保资金不足,中国医药公司还需要补贴中国医疗公司,一来一回,等于是限制了中国医药公司在这方面赚钱的规模。
    另一个收入来源就是重疾险资金,全球重疾险的资金规模已经达到了9000亿美元的规模,比之前有了非常高的增长。
    重疾险的保费有高有低,需要看客户从事的行业和工作,还有之前的病史和家庭病史,除此之外,还有他们当前的身体状况等等。
    不同的情况,保费是不同的,不过平均下来,每位客户每月的保费平均是50美元,比之前定下的最低80美元降低了一大截。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购买重疾险的人群数量如此庞大的原因,每月50美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能够承担的起的。
    大部分中产阶级家庭,都是给自己家里的所有人都购买了重疾险,就是以防万一,而且他们也是能够承担得起这笔费用。
    这9000亿美元里面,中国医药公司占据的比例大约在60%左右,剩下的35%为中国医疗公司,5%则是中国平安保险的酬劳。
    剩下不到5000亿元的收入,主要是来自来华进行医美项目的,以及海外的辅助药品的收入,其中辅助性药品的收入就占据了70%以上的比例。
    目前来华进行医美的消费者,大部分都是所在国的富人,中产阶级前来的数量还是相对较少,医美可没有保险,难度高的,收费也是非常的昂贵。
    对于这一块业务,中国医疗公司倒不是特别急,因为随着民众的逐渐富裕,他们高昂的医美费用,慢慢的就不是那么的昂贵。
    而且中国医疗公司的涉外资源,会优先用于重疾险的用户,本身就非常的忙碌,如果医美用户太多,反而让他们有点分身乏术。
    当然,这是在赵一限制他们出海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出海,他们就可以利用别人的医疗资源进行这项工作,对自身资源的占有就要小很多。
    说实话,目前的中国医药公司做的还是非常的好,赵一对他们的工作还是非常满意的,虽然这个成绩是在他鼎力支持下完成的。
    不过能够将如此庞大的业务运作好,也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涉及到医药领域,需要更加的谨慎和细心,不是普通的行业能够相比的。
    不过赵一针对他们目前的业务运作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期望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同时加速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
    第一个就是加快普通疾病特效药的出海计划,既然各国政府已经在辅助药品上面买好,自然这边也要投桃报李,需要有所表示。
    关键性药品肯定不会出口,毕竟这是重疾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这个优势,重疾险体系很可能土崩瓦解。
    但是对于常规特效药,他还是没有太多的顾忌,之前只是各国政府刁难,导致迟迟无法在海外上市,后面干脆就放弃了申请。
    中国医药公司后来慢慢的将这件事情抛诸脑后,专门忙起了辅助药品的事情,这次他着重提出这点,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的扩大营业收入。
    另一方面这是准备在普通疾病药品领域,进一步对国际巨头进行打击,从而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手里,导致他们更加没有资金用于新药研发。
    第二个就是加快开拓医疗器械的出口业务,之前中国医药公司的医疗器械,基本上都没有考虑过出口,只是为中国医疗公司提供服务。
    一方面是他们的设备确实是非常的昂贵,因为先进,自然也就昂贵,另一方面国外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实力,差距不会特别大。
    加上是客场作战,以及内部保护主义的阻挠,让他们对于这一块的国际市场非常的谨慎,而且那时候,他们的精力有限,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放到这一块。
    几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医药公司国内业务基本上已经有条不紊的在进行,国外的业务基本上也是通过代理公司进行的,花费不了他们太多的精力。
    所以现在正是时候开拓这一块市场,不管未来如何,总得要试试看,而且还要持之以恒,不能遇到点挫折就停下来。
    第三个就是让他们加快疫苗的海外市场开拓,国内的疫苗种类基本上是齐全的,一部分疫苗是国有医药研究企业提供的,这些疫苗他们原本就有基础。
    另一部分高难度,现在没有好的疫苗产品,中国医药公司就来填补这个空白,所以他们的疫苗在国内市场占据的份额并不高。
    并不是说他们研发不出来替代性疫苗,而是想要照顾国内其他医药研发企业的利益,也是兑现之前他们的承诺,不在国内涉足他们已有的医药业务,除非特别烂。
    赵一希望他们能够研发出来全部疫苗产品,拿到国外去销售,如果国内其他公司的同型号疫苗差距过大,允许中国医药公司进行技术授权,让他们经营国内市场。
    这么做的目的不是中国医药公司一定要照顾国内的医药研发企业,而是他想要让国内的民众享用全球最好的疫苗产品,仅此而已。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