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科技洪流》潜龙勿用第560章向天借水[2]

重生之科技洪流最新章节目录
   布泊以东内河流域、吐哈盆地内河流域、黑河和石羊河内河流域、黄河流域、青藏高原及其他地区七个区域。
    分别估算如下:
    柴达木内河流域平均长580公里,平均宽300公里,面积约17.4万平方公里,现有平均降水约80毫米,恢复到草原平均降雨300毫米,增加降雨200毫米,剩以17.4万平方公里,新增降雨量亿立方米。
    以这种方式计算,罗布泊及其以东内河流域,新增降雨亿立方米。吐哈盆地内河流域,新增降雨336亿立方米,黄河中上游流域新增降雨300亿立方米。
    青藏高原,含羌塘高原、长江源区等,预计新增降雨约150亿立方米,对恢复长江源区不断萎缩的水源,抑制羌塘高原水位不断下降的湖泊,具有巨大的作用。
    其他地区,包括罗布泊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天山东部北面、北疆、蒙古等地区,预测增加降雨180亿立方米左右。
    以上合计增加降雨量为亿立方米,这是最为保守的计算方式,相当于调水1000亿立方米到罗布泊周边灌溉。
    为使灌溉土地不被盐碱化,保留30%的灌溉尾水30亿立方米流入到罗布泊尾闾湖,集中收集盐分,恢复罗布泊湖水面积2.6万平方公里。
    蒸发的本地水汽,将增加亿立方米的降水,增加的降雨量是调水量的1000亿立方米的2.5倍,也就是说,调水的利用效率增加了2.5倍。
    并为这些地区的山区增加了适当的地表水和河川径流,为自然恢复居延海、青土湖、吉兰泰等众多大小湖泊,保证青海湖、羌塘高原以及三江源等地区的水土生态恢复与稳定奠定了水源基础。
    随着大西北的湿润和气候的改善,众多大小湖泊的自然恢复,伴随着西风带、西北风、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各种气流。
    再次与蒸发的水汽辐合,还将为华北及内蒙古中东部带去一定的雨雪,为整个北方地区增加湿润度和降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恢复罗布泊湖泊群带来的降雨,还可以通过青海湖的萎缩来验证。
    根据建于汉代青海湖湖滨的古湖堤遗址和察汉城遗址,可以判定,汉代青海湖的面积大约在7000平方公里左右,比现在大2500平方公里。
    可以推算,汉代之前青海湖流域的降雨量,比现在至少多100毫米以上,否则维持不了这么大的湖水面积。
    青海湖能够维持现在的水面积,主要依赖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带来的降雨。
    类似的验证,还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进行。
    比如,甘肃民勤的青土湖,古代叫白亭海、休屠泽,再追溯到东周以前,就叫潴野泽。
    潴野泽面积有8000平方公里,下游的吉兰泰湖泊,面积有3500平方公里,最后注入黄河。
    在这里可以简单的估算一下:两个湖泊加起来,面积有平方公里,参考目前博斯腾湖的实际蒸发量1100毫米估算,仅蒸发量就达到了亿吨,还有溢出到黄河的径流量。
    可见,42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的石羊河流域有多大的产水量?至少相当于现在产水量16亿立方米的10倍!。
    那时候的石羊河流域,包括贺兰山以西和雅布赖山以东一直到巴彦淖尔的黄河古道,包括现在的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都是有径流产生的良好植被状态。
    从这方面来看,也说明了罗布泊下风区域的降雨量,是伴随着罗布泊湖泊群水域面积的大小而改变的。
    (PS:以上部分内容摘自雨露水先生的《问水大西北》部分内容。)”这位专家说道。
    赵一没有想到,这位专家收集的数据如此的详细,本来他也就只是想听一个大概数据而已,想要详细的计算,难度是很大的。
    以古代的降雨量来作为效应参考值,是一项非常不错的计算方式,而且以最低标准计算,也有2.5倍的降雨,实际上肯定要远远高于这个值。
    赵一之所以这么感兴趣,是因为他想要调渤海湾的水到罗布泊,两者之间的地表距离大约在2300公里左右,最高扬程不会超过1000米,还是具备很高的执行性。
    前面说过,将一吨水提高一米,需要消耗的电量为度,如果按照0.8的有效功率计算的话,将一吨水提到1000米的高度,只需要消耗3.4度电。
    如果是按照年1000亿立方米计算,每年消耗的电费就要超过3400亿度,按照将来光伏电厂完成之后的每度电价0.1元计算,光是运输成本就需要每年消耗340亿元。
    如果再加上每吨0.1元的海水淡化成本,年消耗资金增加到440亿元,如果再加上修建管道的费用折旧下来,每年的资金消耗不超过500亿元。
    如果做到初步完善罗布泊的生态体系,需要持续的时间为40年左右,也就是说,这项投资总规模达到了2万亿元。
    虽然总体投资规模非常的大,未来还会持续运作很长时间,但是赵一觉得还是一项值得投资的项目,不过到底如何投资,却是需要好好的谈谈。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