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科技洪流》潜龙勿用第310章华龙服饰的管理模式[2]

重生之科技洪流最新章节目录
   他公司挖墙角,如果华龙服饰公司真的针对小服装公司,让其难以经营下去,并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
    有品牌扶持制度,自然有品牌退出制度了,花无百日红,这是自然规律,一个品牌不可能永远火下去,所以公司也会对不符合相关标准的品牌,进行退出管理。
    当然华龙服饰公司也不会直接开除退出的品牌团队,虽然品牌落寞了,但是他们的团队确实公司的正式员工,不可能随随便便的就开除。
    而且这些人也是经验丰富的品牌经营者和设计师,所以公司会遵从他们的意愿,无论是想要创立新的品牌,还是去其他品牌团队都是支持的。
    只是如果创立新的品牌,连续三次都没有成功,那么就会被置入冷静期,或者是沉淀期,让品牌创始人和团队,只能去其他品牌团队待一阵子了。
    这个沉淀期为2~5年,具体多少年,主要还是看他们创立的失败品牌的具体数据来决定,都是有明确标准的。
    设置沉淀期,一方面是为了节约公司资源,不可能让员工无限浪费公司资源,另一个方面则是让他们去学习,也许他们当前的能力还不能够独立创立品牌,先到其他品牌团队学习。
    在各个品牌管理团队上面,则是C端资源调度部门了(也就是渠道资源),这个部门和生产调度部门有点类似,只是生产调度部门主要是在根据订单做生产安排方面的事情。
    而C端资源调度部门,是给各个品牌管理团队做资源分配的,他们手里掌握着营销渠道和资金,而这两个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了。
    每个品牌团队都会嫌弃自己的资源不足,都想要争取更多的资源,而整个公司虽然很大,资源也非常丰富,但是终归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的支持各个品牌。
    所以就需要根据各个品牌的具体数据来进行资源分配了,这样的方式最为公平,凭借实力说话,也不会存在人情在里面。
    当然这种方式分配资源,会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所以才有了前面的试水期和观察期,这个就是对新品牌进行特殊扶持的。
    具体的相关标准是非常复杂的,会通过各个维度来进行评估,所以这方面工作主要还是由智能管理系统来负责,所以这个部门的人员数量也不会很多。
    与资源调度部门平级的,还有行政部、法务部、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等等,这些部门都是面向全公司的,为公司的正常运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而且这些部门也是有自己的相关智能管理系统,虽然面对的是上千万员工,但是他们的工作量其实也不会很大,大部分工作都是有智能系统自动完成。
    正是由于各个部门和环节,都是依托于智能管理系统,减少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和常规性工作,大幅度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这也是他们能够只上班8个小时的保证。
    华龙服饰公司一开始就不是从增加员工的工作时间方面增加利润,而是将主要的方向对准提高效率方面。
    这种思维模式不仅仅是针对各个环节的管理上面,而且对最底层的生产线工人,也是如此。
    为了提高生产线上的员工工作效率,生产线上面使用了很多自动化设备,既增加了员工的效率,又避免了很多错误的发生。
    按照前世的一些公司的做法,肯定会对员工裁员,然后用更少的员工,提高他们的工作时间,再获取更大的利益。
    但是赵一并不是那些一心只追求利益的工厂主,他甚至还担心自己提供的就业岗位变少,所以在增加效率的同时,也将员工的工作时间减少了,然而报酬却不减少。
    虽然工作时间减少了,但是毕竟都是从事重复性劳动,时间长了,难免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每一个周末,公司都会开展各种活动,例如技能比赛、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等等。
    只要觉得自己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向公司申请,安排时间安排比赛,让每一个员工的生活都能多姿多彩。
    甚至为了鼓励员工增加自己的兴趣爱好,公司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让那些拥有共同兴趣的人组织在一起,增加共同话题,扩大他们的社交范围。
    这么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再加上之前提到过的激励措施,让进入到华龙服饰公司的员工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愿意离开。
    而且由于是私企,具有完全人事处置权,有些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留在公司,根本就不敢做一些有损公司的事情,这也减少了管理公司的难度。
    这样的一套制度和管理模式下来,虽然看似在某个方面增加了成本,其实整体算下来,成本规模反而缩小了,可以说是全赢的局面。
    这也是华龙服饰公司规模这么大,却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事故的原因,比起前世某康,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有时候,赵一也会想,自己是不是应该进入到通用制造领域,将某康的饭碗给抢下来,省的他们嘚瑟和忘乎所以。
    只是现在那种模式还不流行,高端制造业根本用不上他们,低端制造业目前他们能够获得的订单非常少,要么就是国企,自己有自己的队伍,要么就是赵一这样的,也不需要。
    剩下的都是一些小作坊了,他们的订单可是非常有限,还不值得赵一开一家公司来为他们服务。
    等到以后市场需求更大之后,再另做打算,反正对他来说并不难,还能造福基层员工。
    特别是未来面对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柔性制造的需求就会急剧增加,而柔性制造生产设备的投资规模比起常规生产制造设备要大得多。
    一般小规模企业是无力承担得,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企业专门来承担这个任务,就是专注于个性化柔性制造,减少工业企业的运营成本和投资成本,这是未来的趋势。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