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正文卷第069章:岂能无鬼

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章节目录
   苏亦却没有多余的动作,他看着吴宗鳞的脑袋僵在那里,伸出手拿着茶缸又喝水。
    “没有错,石头上确实有字,而且还是一行字,‘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沈明说,“这完全就是路标啊。”
    苏亦点头,“确实如此,这块小石碑,后来也被称为打开地宫的钥匙,这个发现对整个发掘队的士气有着极大的鼓舞,因为,方向有了,谜团解开了。乐得参与发掘的村民都自动给小石碑做一个木套,把它保护起来,甚至,还有村民头头给它上香跪拜了。”
    “这就完了?皇帝老儿,没有召唤他的阴兵阴将跟挖墓的考古队拼命啊?”旁边有人问。
    苏亦笑,“确实从挖出来这个小石碑以后,就没有灵异的事件发生了。所以也挺神奇的。”
    “没意思,没意思,这故事没意思。”有人嘟囔,这故事不好听,不传奇。
    没有想到门房秦大爷,却瞪着说话的家伙,“你这个文盲,懂个屁,既然考古队的工作人员能够挖出来小石碑,那就说明阳间有高人,已经战胜了阴兵阴将,不然,怎么挖出来小石碑啊。”
    众人恍然。
    苏亦听着,也觉得莫名的有道理。
    所以他望着秦大爷,“要不,我继续。”
    秦大爷眯着眼,笑起来,黝黑的脸颊上皱纹紧巴巴的,宛如干枯的树皮,“你这娃子说嘛,我都知道你是有大学问的。”
    说着,他又望向周边的前来听故事的人,“你们这帮文盲,这娃子可是北大的高材生,听说那是研究生什么的,我可是听杨队长说,研究生差不多就相当于以前的举人老爷了。比当年在私塾里教我们的童生秀才老爷还有厉害,有这样一个举人老爷给你们讲课,你们还嫌故事难听,活该你们这帮家伙考不上大学。”
    祖庙博物馆是一个事业单位,隶属佛山文物局。
    其中就有不少工作人员是从下面的知青点以招工的名义返回城市的。
    这些返城的青年,大部分都是考不上大学的知青。
    被秦大爷这一通数落。
    脸皮薄的家伙,转身就离开。
    当然,大部分还是选择留下了。
    留下来的,也都被杨式挺出言安慰。
    让大家稍安勿躁,如果喜欢考古发掘的话,可以听听。
    还鼓励他们继续报考大学,未来有机会了可以选择历史专业或者考古专业,毕竟都是在博物馆工作的年轻人,已经比同龄人更早的接触考古发掘了。
    如果报考考古专业是有优势的。
    他跟秦大爷俩人配合起来,先一个巴掌再给一个甜枣,让原本躁动的年轻人都安静下来。
    苏亦见状,适时说,“接下来说的,可能有些无聊,比较偏向于专业考古发掘,所以希望大家有个心里准备。”
    他这话是对围观的青年说的。
    至于杨式挺等人,则不需要担心,大家都是从业人士,干的就是这活。
    话题回到刚才的小石碑。
    “这块小石碑,也是一件重要的文物,如果诸位有时间去定陵博物馆的话,应该是会见到的,也是定陵发掘以来第一个出土的文物,很有纪念意义。”
    金刚墙是地宫的防护墙,在场的,除了看热闹的祖庙工作人员以及门房秦大爷,还有白槿仨人外。
    其他人都是专业考古从业人士。
    大家都知道金刚墙有什么作用。
    金刚墙后面肯定就是地宫,一旦找到了金刚墙,就等于是找到了地宫。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小石碑的记载准确,定陵的建造者并没有给后人开玩笑。
    在皇陵之中的标注的信息,应该是准确的。
    这种庄重的场合,任何文字信息都是弥足珍贵的。
    小石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只要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是金刚墙了。
    “这个发现,让工作队的工作进度大大的加快了,因为发掘委员会开始投入大型设备的使用了,直接从政府方面租用来一台卷扬机,用来吊土,不仅如此,还安装上铁轨用小矿车移土,有了这些设备的投入,发掘进度就大大的加快,这一切都是为了强时间,都是为了能够在合适的气候时段完整发掘。”
    “因为四五月份,气候适宜,不冷不热,湿度合适,这样一来,对出土文物的整理、修复、保护等工作都非常有利。从这点来说,考古队选择的发掘时间是非常合适的,与此同时,市政府方面也来人了,文调组主任,也就是发掘队长赵其昌的顶头上司也亲历工地,协助工作队的工作并着手筹备建立定陵博物馆。”
    “这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从这一点来说,定陵博物馆的建立跟定陵的发掘是同步进行的,相比较之下,咱们河宕遗址在这个方面就滞后了很多。”
    说到这里,就有人问,“建立博物馆有那么重要吗?”
    提问者是一个刚从知青点回来的青年。
    瞬间,也围在人群中听故事的祖庙博物馆领导,脸就黑起来了。
    这不是从根子上否定他们的工作嘛。
    苏亦笑了,“当然重要,别人就算了,你们都是祖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如果都质疑这一点的话,就不合适了。”
    “考古是基础。考古遗址是考古遗址博物馆展示的主题,而考古遗址博物馆是考古遗址的宣传窗口。为了更好地将考古遗址传播给公众,考古工作者应该打破壁垒,不能为考古而考古,这个考古也要给传播提供便利,毕竟考古并不只是咱们考古圈子的考古,也是全国人们的考古。”
    生怕提问者,还不太明白,苏亦继续解释,“我们这些考古人要在工作过程中有意识去传播考古的成果,而怎么传播呢?考古遗址博物馆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应该让公众明白怎么样考古,为什么考古,让公众知其然更知所以然。而我们这些考古人,这要从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为了考古遗址博物馆提供支撑。”
    七八十年,考古人的公众考古意识极为薄弱,发掘的成果都懒得去对大众宣传。
    完全就是在考古圈子流行,而疏忽给媒体跟公众去做科普工作。
    弄到最后,直到后世,世人都以为考古人是就是官方盗墓者。
    甚至,因为以讹传讹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公众竟然不相信当年发掘的安阳高陵是曹操墓。
    到了最后,官方发布了各种出土证据,全方位展示发掘过程以及成果,公众还在质疑。
    这个事件在当年闹得沸沸扬扬,好不荒唐。
    然而,它就真实发生了。
    为什么发生了?
    归根结底还是考古人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有关。
    田野发掘、提交报告、学术研究,完事。
    公众宣传这一刻,直接忽略了。
    当然,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各种因素。
    有客观的,有主观的。
    客观的时代因素,苏亦无法去改变,但考古人的主观因素,他确实可以去改变的。
    比如推动建立广东陶都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他的一个尝试。
    讲什么定陵发掘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
    不然,好端端的讲啥定陵发掘。
    他又不是说书人。
    又不需要写盗墓笔记。
    但故事还是要讲的。
    “正当工作队按小石碑所指方向铆足干劲,一路挖掘时,新的难题又产生了。”
    “啥难题啊?不会真有鬼吧?”
    这话不用想都知道是秦大爷问的了。
    果然人如其名。
    苏亦摇头笑,“不是,是隧道中断了。”
    “啥?隧道中断了?”
    “是的,也就是说,隧道挖着挖着,没了。”
    “那咋办啊?”
    众人也都被苏亦给勾起好奇心。
    然而,他给出的答案,总是让人无语。
    “当然,是继续挖了。”
    噗!
    正在喝水的沈明,都直接喷了。
    连连咳嗽之后,望着苏亦,“你这家伙,就知道吊大家胃口。”
    好在,苏亦的答案,也不是那么无聊,“是继续挖没有错,但又重新开一条探沟,不过还是按照小石碑所指的方向挖的。第三条探沟发掘下去,很快,就发现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相隔8米,而且还是用花斑石条砌成,由1层至17层向西斜下,全长40米,隧道的等级也开始提升了,从砖隧道变成了石隧道。”
    “石隧道都找到了,应该距离地宫不远了吧?”
    是佛山馆的陈志杰问的。
    他话不多,但专业水平还是有的。
    “是的。”
    苏亦给出肯定的回答。
    “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由明砖砌起的大墙。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碑、小石碣所记载的金刚墙。”
    “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的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凹进去约两厘米多。圭形门券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对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
    “可以断定,进入圭形门券,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宫了。”
    “折腾那么久,终于找到入口了,不容易啊。”
    有人感慨。
    苏亦点头,“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从1956年5月17日工作队在定陵挖下第一锹土,到1957年5月19日找到金刚墙的封口,正好是一周年。”
    “金刚墙的发现立即在文化界引起轰动,大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者及政界要人纷纷赶到定陵一睹金刚墙的真容。”
    沈明说,“看来,大家都对地宫充满好奇啊。”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是人类的共性,我们考古人需要做的就是将未知变成已知呈现给世人。”
    这话是杨式挺说的。
    在场也只有他最有这个资格。
    “其实,不止社会各界的人士赶到定陵参观金刚墙,媒体记者也闻讯赶来,记者一来,长陵发掘委员会做出反应了。”
    “啥反应?”
    “除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在定陵现场拍摄外,其他新闻单位的采访一律谢绝。受到特别关照的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也懂得把握时机,直接派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