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学考古》正文卷第003章:北大的前世今生[2]

我在北大学考古最新章节目录
   交谈之下,才知道原来这几天提前报道的考生太多,校方无奈之下,才开放招待所。
    这个无奈是真无奈,人太多了,一个个都在校园打地铺,那太影响形象了。
    “诸位学长,咱们北大校园有点大,诸位可以边走边观看咱们北大的校园,提前熟悉一下环境,对诸位日后的校园生活也是好的。”
    黄莺歌很客气,在去招待所的路上,还跟众人做相应的介绍。
    “咱们北大西门,跟前面的汉白玉石桥,都是燕大校友捐资修建的,名为校友门和校友桥。建于1926年。石桥现在也被同学们称为‘小金水桥’。”
    “小金水桥”的称呼,苏亦前世就听过,也就只有北大学子,才有这样的底气了。
    感受到众人有在认真的听讲,黄莺歌继续扮演导游的角色,“过桥后就是由贝公楼、穆楼和睿楼组成的三合院。建于1926年。贝公楼原名施德楼,1931年改名。这两个名字都是为了纪念汇文大学堂第二任校长詹姆斯·怀特·贝施佛德。贝公楼也是咱们北大的校长办公楼。”
    说到这里,黄莺歌下意识停顿了一下。
    因为她突然想起来,现在北大还没有校长到任呢。
    所以黄莺歌把解说放在楼前草坪上的那一对华表,“据说,这两个华表,和天安门前面的两个,是配错了的一对。不知是兵乱,还是工匠的粗忽,居然有这种事情。也就那么一说,没有人去核对、反驳。”
    还别说,这两对华表日后真的有人去核对了。
    好像北联大就有一个教授去做考证。
    实际上,北大这两对华表不是跟天安门的华表配错,而是国图文津分馆前的华表配错了。
    原先燕园这边是有三根华表的,不过这些华表都是当年燕大从圆明园废墟运回来的。
    燕大就是在圆明园旁边,当时,由于当时北洋军阀控制下,政府对圆明园管理的力不从心,以致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以“保存古物”的名义将圆明园安佑宫的华表强行运到燕大。
    实际上,不仅华表,燕大好多建筑材料都是从圆明园废墟搬运的。
    后世,圆明园废墟只剩下几块大石头,不仅仅是八国联军烧掉的结果,而是当年烧坏之后,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就没少从圆明园搬运建材,因为谁都知道皇家园林的用的建材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材料。
    民国时期的圆明园号称,取之不尽的废料场。
    大批的砖瓦,木材,石料等继续被倒卖,无数精美的汉白玉石雕、石碑以及假山太湖石等被运走,用去装饰和修建私人宅院和墓地。
    不过这些八卦,却不合适在现场聊,所以苏亦很好的扮演着第一次来北大的游客角色。
    同样,看到黄莺歌那么认真的解说,其他人也没有打断她的话。
    不仅苏亦,钱立群这个原北大老学长也没有。
    毕竟刚才钱立群也只是说到北大的来历,还没有来得及跟大家介绍校园呢。
    这姑娘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其他没有来过北大的考生对于北大校园的好奇。
    黄莺歌说的认真,大家也听得津津有味。
    很快,招待所就出现在众人的眼前,这个时候,跟在队伍后面的苏亦就显得尤为鹤立鸡群。
    看到跟在众人后面苏亦,黄莺歌多少有些疑惑,“弟弟,家属是不能住招待所的。”
    顿时,现场一片哄笑,好不欢乐。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