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在荒野手搓核聚变》正文卷第三百五十二章:恶心人的SpaceX公司

直播在荒野手搓核聚变最新章节目录
   控制室中,一道清脆的声音响起,振奋人心。
    韩元抬头看向日志显示屏左侧的另一张屏幕,那上面有着航天飞机实时传递回来的视频。
    零号航天飞机传递回来的画面正是他脚下的这颗蓝白色的星球。
    而在日志数据显示屏的右侧,还有一张显示屏,上面显示有航天飞机当前状态的各种数据。
    这是韩元特意进行的数据分屏,能更清楚的了解航天飞机和卫星的状态。
    【当前航行高度:千米。】
    【当前电能储备:%。。】
    【当前液态氙工质剩余:%。】
    【当前太阳能发电板温度:116℃,表面最高温度:278℃,表面最低温度:-16℃。】
    【当前电推进-无工质发动机运行状态:停机。】
    【当前电磁型推进系统运行状态:正常,运行功率17%。】
    【当前飞船航行角度:右侧翼正度。】
    【】
    这次的显示出来的数据,比之前航天飞机停留在八十公里高空进行自检时要详细多了。
    包括飞行角度,飞行速度等各种信息都显示出来了。
    视线在每一条数据上划过,确认总体上没有问题后,韩元将目光转向了中间的显示屏。
    航天飞机入轨成功,自检完成后,就该投放‘零号卫星’了。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等待了一会,显示屏上,执行投放卫星的命令日志实时反馈了回来。
    “预设命令118执行。”
    “执行结果:成功,卫星投放窗门打开,机械臂展开,卫星滑出完成,投放工作准备完成。”
    “预设命令119执行。”
    “执行结果:成功,零号卫星系列‘零一’完成投放。”
    “”
    “预设命令120执行。”
    “执行结果:成功,电磁型推进系统输出功率调节完成,右翼辅助小型电推进发动机03号启动完成,航天飞机运行轨迹正常”
    “”
    显示屏上,卫星完成投放的日志反馈了回来,韩元眼神烁烁的在日志显示屏和视频显示屏上来回投递。
    日志可以判断成功与否,而视频,则可以看到投放出去的卫星,尽管可以看到的时间很短暂。
    第一个被投放出去的卫星,被命名为‘零一’,而后还有零二、零三、零三等。
    当然,超过了十的话,就会变成零一零号,依此类推。
    数百颗卫星,韩元才懒得去想,也不想去一一替它们取名字,直接列数增加多好。
    简单方便,而且还不会重复。
    随着‘零一’号卫星被投放出去,一个不大的长条形柱子出现在显示屏上,这正是‘零一’号。
    而安装在零号航天飞机上的拍摄装置捕捉到了它的身影。
    但很快,这道身影就变得渺小了,继而转而消失在漆黑的太空中。
    因为航天飞机是在运动的,有着电磁型推进系统提供的额外动力,而投放出去的卫星,在没有启动自带的小型电推进发动机时,只有地球的引力牵引它进行绕球运动,这样一来,两者间的距离很快就会拉开。
    在零一号卫星身影消失在屏幕上时,预设在卫星内部的命令也同步启动执行了。
    首先是紧贴在卫星两侧的镧化镓硅太阳能发电板缓慢的展开,满电能储蓄的锂硫电池给机械臂提供了足够的能源,支持其进行初步的活动。
    而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被折叠压缩的记忆金属天线开始了复原。
    这两步是卫星被投放到太空后,优先执行的。
    当然,准确的来说,被执行的应该是展开太阳能发电板,而记忆金属天线,那并不在执行命令中,因为它在合适的条件下会自动展开。
    ‘零一’号卫星在展开着自我,而已经飞出去了的零号航天飞机开始执行投放第二颗卫星。
    尽管太空很大,卫星很小,但实际上,近地轨道能容纳的卫星数量,是有限制的。
    因为卫星的飞行速度很快,再加上轨道摄动的干扰,所以卫星之间必须要保持足够的距离才能确保互相安全。
    这就像汽车要保持一定的刹车距离一样,只不过卫星的刹车距离要长的多而已。
    目前,在国际通行的航天器安全距离为50公里。
    按照这个标准来计算,在轨道高度为400-20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总共可以容纳大约6万颗卫星。
    这是近地轨道。
    而如果是地球同步轨道,这个数量会更少,在理论上只有1800个可用的卫星停放空间。
    这是因为同步轨道的倾角必须是零度才行。
    至于近地轨道为什么会比地球同步轨道多这么多,是因为近地轨道只要圆心过地球质心就可以了。
    对于卫星的倾角则没有限制,所以这也让部署在近地轨道上的卫星数量更多。
    尽管近地轨道能容纳六万颗卫星,但这个数量对于人类来说,并不够使用。
    各国发射的卫星暂且不谈。
    光是米国公司的星链计划,就准备发射1.2万颗星链卫星上天。
    但据有关文件显示,公司还准备再增加3万颗,使卫星总量达到约4.2万颗。
    这样一来,在地球近地轨道留给其他人的卫星停放点,就只剩下不到两万颗了。
    紧接着除去目前现有的卫星、空间站、望远镜、探测镜等设备,恐怕留给其他国家的卫星停放点,所剩无几。
    从某种意义上,公司联合米国的nasa完全可以说是在将轨道资源作为排他性竞争的武器在使用。
    因为按照目前卫星“先来后到”的国际规则,任何一个主体,无论国家还是公司,在获得了某一轨道面后,就有权利要求后续发射的卫星对其卫星进行规避。
    换而言之,任何公司在同一个轨道面部署足够多的卫星,就可以要求其它卫星不停的进行规避,等于在事实层面占据这个轨道。
    而还有一个很让人恶心的事情就是,公司和nasa签订的太空航行安全协议,星链卫星与其他航天器的安全距离只有五公里,远低于国际标准的五十公里。
    这也是为什么在1800颗星链卫星上天后,会频繁的出现星链卫星与其他卫星碰撞的事情。
    不仅仅是华国的空间站曾经两次紧急避让星链卫星,更有欧盟的气象卫星甚至是军事卫星都紧急避让过。
    除此之外,公司的星链卫星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是,公司曾保证星链卫星在5年的工作寿命到期后,会自主受控地坠入大气层销毁。
    但实际上公司并没有实现这一计划。
    按照nasa的统计,截至到2019年,已经有超过5%的星链卫星失效,但它们都还依旧挂在天上,成为了太空垃圾。
    除非有国家能将这些失控的卫星给打下来,否则这些卫星停放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直接就废弃掉了。
    这也是韩元在这次星链任务开始后,对公司以及马斯克好感度一掉再掉的主要原因。
    当一家公司形成垄断性地位之后,对于整个社会的生态发展是极其不友好的。
    随着航天飞机的远去,第二颗、第三颗及后续的卫星正稳定有序的被投放到近地轨道上,展开自己的翅膀和头颅。
    而之前投放的‘零一’号卫星,在经历了十五分钟后,已经完成了太阳能发电板展开、信号收发天线恢复、卫星自检、侦查设备连线等工作。
    现在轮到它和地面建立通讯联系以及传递侦查信息了。
    盯着显示屏,必不可免的,韩元还是有些紧张和忐忑的。
    如果是地球各国发射卫星,那么让地面和卫星建立联系应该是地面的指挥中心来做。
    需要由指挥中心向卫星发射讯号,然后得到回应进行操控。
    但韩元没法将时间浪费到这上面,他太缺人力了。
    这种需要人工进行操控指挥的程序和东西,都不适合他,最优的选择,依旧是做智能程序,做固定的自动化处理。
    通过配套的程序,比如在卫星完成自检后,自动启动信号发送接收装置,并向地面发送预设好的命令。
    这种方式就跟零号航天飞机一样,极大的节省了能力。
    但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对于外太空情况、航天飞机飞行/卫星轨道飞行等数据的计算要求都非常苛刻。
    放到现实中,就算各国有超级计算和无数科学家的辅助,这种方式也不切实际,
    准确的来说,是不会这样去做。
    不仅仅是因为耗资巨大,每一次的发射需要消耗掉数吨液态氙工质。
    更是因为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天上早就挂着了数万颗卫星以及无数的太空垃圾。
    前者还好说,正常运行的卫星在各国航天局基本都有相应的备案和记录,还是可以通过计算进行避免的。
    但后者,那就是个天坑了。
    无论是已经失联了的卫星,还是解体了的卫星垃圾等,这些东西,很多都是难以计算的。
    太空垃圾有大有小,一般来说,各国都有雷达,能将捕捉到的太空垃圾都登记在数据库中并保持追踪。
    而在卫星发射前,各国的宇航局会根据数据库及当前卫星发射任务类型选择发射窗口期,使卫星能避开大块的垃圾并完成工作。
    不过即便是这样,因为在发射窗口期,运载火箭或者卫星遭遇太空垃圾而导致发射失败的事情,并非没有。
    也就模拟星球这边,太空中还是一片荒芜,没有任何障碍,不用考虑这些东西。
    另外他脑海中的初级航天应用知识信息中有这一类的资料数据,完整且详细。
    韩元不知道这个系统到底是从哪里收集到的这些资料,但这些资料信息的确有用。
    正常发射上天的航天飞机及卫星就验证了这些资料的可用性。
    等待了一会,没多久,第一颗卫星‘零一’请求连接的信号指令传递了回来,被部署在基地的信号塔接收到,传递会中央计算机并显示在屏幕上。
    不远处计算机室中,中央计算机在接收道这条讯号后,预设的指令迅速进行了启动。
    一系列的验证通过后,中央计算机完成了讯号接收,并向卫星反馈了对应的数据信息。
    “信息验证通过!”
    显示屏上,一条信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