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殿下嫁到》第170章家国天下

公主殿下嫁到最新章节目录
   “可是,辰儿,州镇总管终归是国之功臣,朝廷若是在东征事后对州镇总管予以清算,未免会让世人认为北魏对待功臣凉薄,生出兔死狐悲之感,更何况州镇总管之中,多数都曾与哀家一道披坚执锐,同生共死,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哀家念及同袍之谊,心中亦有不忍,所以,辰儿,哀家要你承诺,将来在处理州镇总管一事上,只要他们当中有愿意主动舍弃兵权,无犯上谋逆之心的,你绝不可对其赶尽杀绝!”
    说到最后,太皇太后语气变得十分威严、强硬,我心中一颤,惶恐地俯首再拜,言道:
    “皇祖母言重了,辰儿不敢。”
    太皇太后凌厉的目光之中,不觉闪现一丝冰冷的寒意,眼前这孩子的睿智城府,真的是令人又敬又怕啊!
    不知不觉间,当年那个沉默木讷的孩子,早已成长为如此优秀的治国之才了,太皇太后心中十分感慨却又不得不开始担忧,忧虑着若是有朝一日自己驾鹤西去,这朝中还能有谁可以制衡这孩子!
    太皇太后太明白不过了,能在权利面前保持住自己本心之人,根本就是凤毛麟角,就连她自己,也曾迷失在权利的旋涡中,以至于这后半生都在权谋与制衡之中跌宕沉浮,几乎成为孤家寡人。
    这血一般的教训,实在是令人刻骨铭心啊,那她能够相信,这孩子将来在权利面前会成为例外么?
    那她又该拿这孩子怎么办呢?若自己真下了狠心处置了这孩子,那琬儿又会如何?
    瞧着恭敬跪在一旁的辰儿,太皇太后最后还是疲惫地叹了口气,她终究还是下不了狠心,辰儿终究是自己看着长大的,这孩子能有今日,自己欣喜宽慰之情是远甚于猜度之心的,而心中亦是真心为这孩子感到高兴。
    更何况,这么多年殚精竭虑地谋划与制衡,已经消耗了她所有的心血,她累了啊……
    “辰儿啊,哀家,可以相信你么?”
    太皇太后的声音突然显得有些苍老无力了,在这一刻,她舍弃了太皇太后的尊容与高贵,试图放下执政多年而积聚出的猜度之心,想要去试着相信,眼前这个孩子是可以值得自己信任和托付的。
    现在的太皇太后,只是一位温柔慈爱的老者,想以一颗推诚之心去换眼前之人的赤诚忠心罢了……
    闻言,我神色不觉动容,太皇太后的顾虑与猜忌我不是不知道,可我心中还是心怀希冀,权术终归只是权术,而人心,应该存在着比权术更温暖、更温柔的东西啊,而这,正是琬儿教会我的东西……
    我所希冀的终归没有落空,因为太皇太后愿意给我一个剖白心迹的机会了啊!
    我缓缓抬起头来,直视着太皇太后的眼,目光皆是坚定的神色,十分坚决地向太皇太后承诺道:
    “可以!”
    太皇太后瞧着眼前这孩子目光中陡然而其的光彩与坚定,慈爱的脸上也不禁露出一丝感怀的笑容来,然后无比欣慰地点了点头。
    我端正作揖,面色动容地继续说道:
    “皇祖母,辰儿想要做到心怀家国天下,想要让北魏富国强兵,想要不辜负皇祖母多年苦心教诲,想要尽心尽力辅佐陛下,更想要守护琬儿,辰儿这般想,是否太过贪心不足了?”
    这么多年来,太皇太后亦是第一次从眼前这孩子口中听到他的欲求,听过这番话语后,太皇太后这才稍微意识到,琬儿对这孩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这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间想要达成琬儿心中所愿,正在朝琬儿身边靠拢;而琬儿也让这孩子有了更加高远的志向,这些都仿佛在向太皇太后传达一个讯息,眼前这孩子迟早有一天会从一介谋臣蜕变成为当世经国济世之才的。
    倘若当真如此,便是北魏之福,天下之幸了啊……
    太皇太后无比欣慰地扶过我,微笑慈爱地为我正了正冠帽,点头称赞道:
    “辰儿志怀高远,皇祖母相信你,只是前路任重而道远,辰儿需砥砺勉力而为之啊。”
    “辰儿谨遵皇祖母教诲,定不叫皇祖母失望。”
    “好孩子,如何应对州镇总管之事,便依你所请,哀家还想问问,对于东征之事,辰儿还有何见解,不妨一道说来。”
    说完,太皇太后指了指桌案前的那堆成小山一般高的文书,便是想要听听眼前这孩子的意见,好为东征之事,制定大致方略走向,毕竟征伐之事,征战在将帅,而统筹在朝廷。
    我瞅了瞅案前的文书,仿佛都能感受到文书中传递出来的战场之上激战的血腥气和压迫感,陡然间想到了琬儿,心中不禁一紧,随即深吸了一口气,好让自己略微冷静下来。
    “辰儿先请皇祖母恕罪则个,皇祖母若是询问征伐之事,辰儿恐力有不逮;若是问及战略要义,辰儿倒有几点建议可供皇祖母参详一二。”
    “无碍,辰儿旦抒己见,直言无妨。”
    “那辰儿便斗胆谈及自己的这几点浅薄之见了。辰儿想要言及的便是有关战后如何应对北齐旧地、处置北齐君臣之事,以及应对南陈攻取江北之地的几点建议。”
    太皇太后闻言,不禁与洛霞姑姑相视而笑,只因为这些正是太皇太后最为忧虑之所在,虽然战场之上风云变化,胜负之事难以预料,但是这些却并不是太皇太后最为忧患之事,太皇太后忧虑的有二。
    其一,倘若北魏攻取了北齐,北魏该如何再最短的时间内将北齐真正纳入北魏版图,让北齐民心尽归北魏所有。所以在东征事始,太皇太后晓喻各府将军,但有攻克一城一地,务必做到对北齐百姓秋毫无犯,便是收取北齐民心的第一步,可要真正收取靠武力征服国家之民心,让他们臣服于自己的仇人,这样做还远远不够!
    其二,便是北魏在攻取北齐后,该如何应对攻略江北之地的南陈大军。为东征之事顺利,北魏与北齐出自各自利益考量,暂时连成一线,共图北齐,可一旦北齐大势一定,北魏就不得不直接面对南陈北上大军的威胁。
    北魏与北齐一战,几乎是倾尽全国之力,而两虎相争,无论胜负在谁,都会耗损彼此实力,反观南陈,即便动员十万大军北上,依旧未损元气,到时候北魏是否要再顺势南下夺取被南陈抢占的江北之地,便还需要因势利导,再做计较。
    而身为北魏的决策者,在这两点上都必须有高度清楚的认识,才不至于在未来的决策上,让北魏陷入不可挽回之绝境。
    我也深知皇祖母必然忧虑这两点,虽然自己在带兵打战这道上并不娴熟,可轮到国策谋略,自己还能略尽绵薄之力。
    “在说到收取北齐民心这点上,朝廷若是能做到以下几点,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北齐军民对北魏的仇恨,进而对抑制南陈也是大有裨益。”
    “这般说来,辰儿你也赞同北魏在攻取北齐之地后,继续南下夺取被南陈抢占的江北之地的战略部署么?”
    “是的,皇祖母,江北之地,绝不可拱手让于南陈,否则,将遗患无穷。观如今战况之事,南陈已攻克历阳,撬开了通往江北之地的门户,其势锐不可当,相信用不了不久,便能陆续攻克寿阳、钟离、广阳三镇,而直扑彭城。而彭城之战,便是扼制南陈继续北上的最关键的一役,这对南陈主帅来说,也会是最艰难的一战,因为彭城刺史便是北齐名将欧阳祁。”
    欧阳祁是北齐名将录中,名气仅逊于靠山王宇文懿的一代名将,更是当世名儒,因其管辖彭城及以南的江北之地,行政处事多有惠及百姓之举,故而深受江北之地北齐百姓之爱戴。
    虽然北齐皇室为了抑制地方州镇军权而刻意削减了地方驻军,可若是北齐朝廷在此时放手一搏,专委欧阳祁彭城事,以其声势名望在淮南及江北之地招募三四万人,再让欧阳祁统筹调度军队,同仇敌忾,破釜沉舟,则难保南面战局形势将会发生逆转。
    倘若南陈被击败退回长江以后,届时,北魏南面战场将变得危机重重。更重要的是,若是南方战场上的北齐军队重新集结,以欧阳祁统兵之才,定会出其不意,带着几万大军穿越太行山而往平州而去。
    若真到那个时候,欧阳祁与正在金邑附近行猎的北齐皇帝宇文畴的十几万大军一道,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则一路北上攻略金邑的北魏北中路大军,便会陷入孤绝之地,整个东征局势,便会急转直下,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彭城之战至关重要,而对北魏来说最有利的状态,便是欧阳祁被南陈大军牵制在彭城!
    一提到欧阳祁,皇祖母的神色是又敬又畏,敬的是他与靠山王宇文懿一般,都是北齐护国名将,而畏惧的也正是欧阳祁改变北齐南面战局的能力。
    太皇太后沉吟了片刻后,随即说道:
    “凭借欧阳祁的实力威望,想要守住彭城并不困难,哀家主要还是担心,南面战局形势会因欧阳祁而变……”
    “这点皇祖母无需忧虑,依辰儿所见,欧阳祁定会被困于彭城而动弹不得。”
    听我一言,太皇太后与洛霞姑姑皆是一惊,太皇太后不禁开口询问道:
    “哦,辰儿何故如此笃定?”
    “其原因便在齐国君主宇文畴身上,历阳被攻破,江北告急,而齐主却宁愿削减自己二十万兵力派出五万精锐步骑南下平陈,却没有让彭城欧阳祁就地招募兵将抵挡南陈大军,反而让心腹石梁南下,这很显然便是欧阳祁已见疑于齐主,不为其所信任。而齐主历来以暴虐之名为盛,因其为保权位,不留余地绞杀皇室宗亲,残害驻军守将以图收揽各州兵权,由此等种种行径可见,齐主虽昏聩,却对权欲十分痴迷,更懂得执掌兵权之重。故而,齐主绝不会让欧阳祁借机扩充彭城军力,而石梁在战败后并没有就近集结军队抵抗南陈,而是直接逃回了彭城,很显然,石梁便是齐主派去监视欧阳祁之人。”
    统兵之将领兵在外,最忌的便是不被君主所信任,此等重要关节,往往造成许多的历史悲剧。
    “而石梁此人不足谋事,他到了彭城,只会多方掣肘欧阳祁,所以,辰儿笃定,欧阳祁必被困于彭城而别暇他图。若是欧阳祁可将南陈大军抵挡在彭城之外,而我军又能乘此良机迅速攻克北齐之地,施良策,收民心,届时,自然不惧彭城不降北魏,一旦我军拥有了彭城,再加上有了北齐军民之护,想要从南陈手中收回被其占领不久的江北之地便是易如反掌。若是在此时惧其威势而不取江北之地,待到两三年后,江北之地被南陈久固,即便北齐之地尽为我北魏所有,可南陈进可攻,退可守,俨然已成为我朝心头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