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殿下嫁到》第163章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公主殿下嫁到最新章节目录
   这几日百里加急文书纷涌而至,不过转头片刻,便可见传递文书之快马疾驰而过,由此可见,北齐那边的局势也越发焦灼。
    毕竟北魏开始屯兵边境,这般举动无论行动多隐秘,也总会被对方暗探得知,想来早已上报给北齐朝廷了。可奇怪的是,北齐这位少年天子似乎并不引以为意,每日做的依然是饮酒作乐,打猎戏美,只是二十万大军依旧驻扎原地,并未见班师迹象。
    此次可谓是天赐北魏一举攻下北齐之大好良机,可以说机会转瞬即逝,可北魏一旦有所动静,还是不免会引得北面突厥与南方陈国之侧目,此处不得不防。
    虽然北方突厥因阿史那达曼可汗病危,以至叔侄相争越演越烈,而其他部族又因水草及私怨而互相仇视,彼此多有攻伐,战事也正呈胶着状态而纷纷无暇南顾;可南方的陈国却还在一旁虎视眈眈。
    而且陈国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等地,近来更有捷报言及陈国已逐渐征服旧楚之地的蛮组首领,差不多平定了西南边境忧患,再加上江南等地富庶,即便平定西南蛮组首领叛乱多有消耗却也并未伤及根本,所以陈国完全有可能乘机北上,从中渔利。
    这也就迫使北魏不得不考虑在征伐北齐之时,与陈国暗通有无,共分北齐以治之了。
    可陈国却并非只有这一路选项,甚至可以说他们在这场征战中是收益最大的一方。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陈国,最想做的,还是渔翁吧!
    虽说如此,北魏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故而如今的国策一时集全国之力征伐北齐,二则是不惜以割让北齐南境多个重镇给陈国,以作两国协同合作亦或是各不相扰的交换条件。
    可若是当真任由南陈瓜分了北齐南境多个重镇的话,那便相当于南陈在长江以北之地插了个钉子,即便最后北魏与北齐之战以北魏获取最后胜利,那这棵钉子就是钉在北魏的脚上了。
    因此可见,得与失,便是既得利益的互相转化了。
    故而,如今对北魏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尽快决定此处南征的统军大元帅,而朝中群臣便在朔王萧澹和相州总管独孤輳之间左右摇摆不定,太皇太后还在京都之时便已下旨令镇守怀朔的燕云龙骑卫的大帅朔王萧澹回京,可如今御驾早已移銮鹿苑,却依然未见朔望萧澹赶来面圣,更奇怪的是,就连朝廷都无法探知半点朔王萧澹一丝半点的音讯,众人纷纷揣测朔望萧澹此行凶多吉少了。
    眼瞅着一天天过去,正所谓战机转瞬即逝,拖得久了实在是祸非福,这也变导致曾经支持朔王萧澹的朝臣声援逐渐减弱,而让相州总管独孤輳接任此次南征大元帅的声音却越发高昂,虽有太皇太后极力斡旋其中,可其中压力,也便可想而知了。
    而此时此刻,几位驸马督尉纷纷请旨想要入伍从军,这便导致驸马督尉所属的各自的家族当家人与长老们纷纷来拜求太皇太后将这道旨意压下,在太皇太后耳边哭诉了一通,便是不希望驸马督尉们从军上前线。
    太皇太后原本也并不赞同让几位驸马督尉从军,故而此事才现端倪便被太皇太后压下,却没想到这几个孩子不依不挠,不是行旁门左道妄图入名军书,便是接二连三、不厌其烦地上表请战。
    太皇太后虽然被这几孩子搅得恼火,可心中却也对这几个孩子另眼相看,国家正值为难,他们贵为驸马督尉都懂得挺身而出,不得不说他们都是一心为国的好孩子了。
    最后,出于对现在局势的考量和评定,太皇太后还是恩准了二附马和三驸马所请,准他们随大军出诊。
    不得不提的是,这里亦有太皇太后制衡之术的身影,只要联想到二驸马与三驸马各自分别是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的公子,便可知道太皇太后用心在何处了。
    战时最忌国疑忌将,在朝,吏部稳定百官,在野,兵部监管行军,以期在任何时候,权利都要尽量集中在皇室手中。
    如今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的公子都在军营之中,他们又如何不为此次南征尽心尽力呢?
    这般一来,不仅可以让朝中局势趋向稳定,又可成全这几个孩子的一片孝心。当然了,太皇太后也存了一份私心在里边的,毕竟这两个孩子还是自己钦点的驸马督尉,还是得将他们安排在中军大帐之内,尽量让他们远离主要战场。
    至于大驸马高辰和四驸马刘季,太皇太后早已同大驸马商议过,让大驸马留在朝中协同自己稳定朝中局势,所以她并没有赞同让大驸马随军出征;
    至于四驸马刘季,年纪还太小,确实不适合随军出行,故而他也不再此次出征之列。
    下达了这几项决议之后,太皇太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便是定下此次南征大元帅之选了。
    原本她想让朔王萧澹但此重任,若有他坐镇中军,不仅可以压制住州镇总管,其余三路元帅之选也可按原定计划选定,只待萧澹一到,立刻赐印拜将,点齐军马即刻出征。
    可若萧澹未能及时赶到,那局势便将是另一番变化了。
    而迫于朝臣的压力,太皇太后也已经发下话来,这三日若是朔王萧澹未能及时赶到的话,那太皇太后便会下懿旨,令相州总管独孤輳接任此次南征统兵大元帅了。
    ……
    对于太皇太后的忧虑,几位被罚在戍卫营做执戟郎的驸马督尉们自然也无法尽数体谅,他们都沉浸在各自的喜悦与忧虑中了。
    太皇太后通过了驸马督尉从军之所请,自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了。
    且不说四驸马刘季被四公主追打得到处乱窜,最后又是哀求又是请罪地才将四公主给劝了回去;而那正沉浸于可以名正言顺入伍从军喜悦中的二驸马和三驸马,也遇到了各种的苦难与忧愁,二驸马是难以见谅于二公主殿下,而三驸马则是被父亲大人与几位叔伯长老们轮流恨恨地数落了一通。
    他们当中除了大驸马高辰依旧安静做他的执戟郎,恪守本职没有节外生枝外,其他几位驸马都尉们都因此事而被搅和地疲于应对了。
    自刘季与四公主闹腾那日算起又过了两日,我与刘季还有令外两位执戟郎结束了今日执戍之责,在与另一组人交接了工作后,便正准备各自回营,却又临时接到了巡视外野的指令。
    虽然这般突然添加额外任务的指令也是时有发生的,可这回指令下的还是比平时晚了些,因为方才酉时已过,眼瞧着将要日落西山了,再过不不久天便要黑下来。
    刘季闻言,不禁叫苦不迭,这若是天黑了去巡视野外,是个苦差事不说,指不定会有遇到凶残野兽的危险,这可不得不引起重视啊。
    我瞧着这天色用不了多久便快暗下来了,心中也不禁暗自嘀咕,若是巡察得晚了,只怕今晚与琬儿之约,便有迟疑或者失约的可能性了。
    一念至此,不禁暗自叹了口气。
    军令如山,岂有心中因有怨气,而不去执行的道理。
    在次检查了随身装备,既然是巡视野外,就少不得弓箭刀执,还得携带火把,等天黑下来做照明之用,再带了些水和干粮,依然是原来这四人一组,到分配给我们的那片区域去做巡视。
    才行至半路,天色便逐渐暗淡下来,沿途时不时可以听到鸟兽鸣叫或低喘之声,恰好此处地形偏向山谷,这些声响来回传荡,此起彼伏,若是初次野外巡视,早已被吓得浑身哆嗦了。
    虽然这些日子也算是习惯了这种情况,可刘季这次听来还是颇有些毛骨悚然的,身子不禁抖了抖,握紧了手中的长戟,暗自给自己鼓劲。
    我与刘季的位置恰好是队伍的中间,对于这种列队模式,我似乎也从中看出了一些端倪,因为每次执行外出巡逻任务之时,我与刘季的位置总会被安排中队伍的中央,这几乎是一种暗中保护的状态,很显然,整个戍卫营的人都知道我们的身份为何了。
    在身后拍了拍刘季的肩膀给他鼓劲,刘季瞧着我也在心中也多添了几分勇气,逐渐放慢的步子又开始加快了脚步,走起路来也越发有干劲了。
    我们四人又再走过一段路段后,天也完全黑了下来,我们点亮了彼此手中的火把,稍微补充了些口粮与水后便继续前进,待巡视过前面小丘高低下的一段小路后,我们便按照原路返回了。
    眼瞧着任务也将要完成了,几人也不觉松了口气,原本有些紧绷的神经也因为一路都没遇见什么微笑而略微放松下来,彼此间也没了开始时候的拘谨,一来二去,便也有了一一些平常的交流。
    其实,自从二驸马和三驸马被调离之后,我与刘季几乎是雷打不动地组合一队,而另两个人却时常更换,即便前一刻与这两人熟络起来,后一刻便很难再遇到这两个人。
    所以除了平常的唠嗑,我与刘季基本上不会与另外两个人有太多的交集。
    只是今晚这两位倒与我两人的脾性相称,三言两语见,几人都熟络起来,而里边有一位叫罗恒的人,却是个令人一遇难忘的健谈之人,因为他与平常人相比,多了几分胆识和气魄,与我们交谈也不会因着我们是驸马督尉的身份而多疏远,这也就是我和刘季为何会同他聊得来的原因了。
    这位罗恒也才十九岁的年纪,在戍卫营待着也快一年了,他是从地方军营选入京都戍卫营的预备军,因在选入京都之前,都必须要在地方军营服役一年后,从中选出优秀的军人入选京都的军营,分选军营后,成为预备军。
    “欸,罗兄弟,你可知道这是何处?”
    刘季与罗恒年将相仿,又都是热血少年,好交朋友,这一来二去两个人便熟识了,瞧着此处夜晚有些诡异,不禁开口询问道。
    罗恒自己观察了下四周,再结合这一路走来的时辰推算,言道:
    “这里应该是‘归谷’,因常有子规鸟栖息林间,时常可听见布谷鸟叫,其声形似‘不如归去’,所以当地人将其取名为‘归谷’了!”
    “原来如此!”
    刘季忙点头称是,顿时对这个小山谷多了几分喜爱之意了。
    我跟在刘季身后,闻言,也不觉微微一笑。
    “嘘,噤声!”
    走在前头带路的罗恒突然降低了身形,立马将手中的火把熄灭,示意我们噤声,很显然前面有情况!
    我们即刻也熄灭了手中的火把,纷纷伏低身子,往杂草丛生的草堆里钻了过去,一前一后,纷纷在小山丘的草堆中伏下了身子。
    今日月亮隐匿于乌云之间,不见多少月光,周围也是一片黯淡,可远处的那条小道上依稀传来的刀剑相击之声,还是越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